新教育 新养成——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培养卓越口才之“博古社团”活动总结

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h3>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h3><h3> ——习近平</h3> <h3>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想要领略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寻找中华文明之源,就请跟随一实小翠云校区“博古社团”的孩子们一起走进洛阳博物馆新馆,学习丰富的历史文化吧!</h3> <p> 我们的社团成立啦!</p><p> 2019年3月23日上午,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翠云校区200余名师生和家长受邀参加了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历史教室"品牌共建签约仪式。出席此次签约仪式的有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洛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德育办主任李吉川、洛阳博物馆领导、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工作人员、洛阳博物馆员工代表以及洛阳市各媒体、河南博物院官网工作人员等。</p><p> 在活动中,我们观看河南博物院和洛阳博物馆历史教室品牌共建签约仪式,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今后,更多的洛阳学子可以走进洛阳博物馆历史教室的博知乐园,学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啦! </p><p> 在志愿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分组参观了博物馆的各大展厅,讲解员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走近了历史,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萌生出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人的一份骄傲。</p><p> 此次体验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真可谓受益匪浅。60余名同学表示对历史文物知识兴趣浓厚,申请加入“博古社团”,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p><p> 感谢洛阳博物馆为孩子们搭建了如此优秀的学习平台!作为洛阳博物馆的共建单位,我校会定期组织学生赴洛阳博物馆参观学习,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让更多孩子能够走出学校,聆听窗外声音,提高文化素养。</p> <h3>我校学生接受洛阳广播电视台的采访</h3> <h3>  我在历史教室里懂得了什么是考古,为什么要考古,考古的过程与方法,考古过程中所用到的器具。这些知识多么新奇有趣呀!<br></h3><h3> ——受采访学生 姜文清</h3><h3> </h3><h3> </h3> <h3>  洛阳博物馆历史教室的博知乐园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里的历史知识是我们平时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我觉得在这里上体验课非常有趣,我非常期待下次再来这里上课……<br></h3><h3> ——受采访学生 李泽宇</h3><h3> </h3> <h3> 博古社团第二期活动</h3><h3> 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数字课堂系列课程之“考古知多少”示范课观摩课。</h3><h3> 我校翠云校区"博古社团"的三十名同学与授课老师精彩互动,孩子们以良好的个人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受到了在场听课人员的一致称赞。</h3> <h3>   博古社团第三期活动</h3><h3> 洛阳博物馆博知乐园系列课程之“沙漠之舟——三彩骆驼绘画”体验活动。</h3><h3> 瞧,孩子们画得多认真呀!</h3> <h3> 博古社团第四期活动</h3><h3>活动内容:了解史前及夏商周时期历史文化</h3><h3>  史前时期:明星文物当属陶火种器,这是古人用来贮存火种的器具,为我国史前考古首见。</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夏商周时期:距今四千年前,洛阳已经开始成为华夏民族政治经济的中心。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被确认为夏朝故都斟鄩,洛阳博物馆辟出独立展厅展示夏代青铜器、陶器、玉器文物,这在国内外收藏机构中绝无仅有。其中,微雕绿松石兽高仅半厘米,对于研究我国微雕技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夏文化在豫西地区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展出的二里头大型宫殿基址模型,使人们能够感受四千年前我国王朝都城的建筑规模。偃师商城遗址出土文物展现商代早期的文化特点。子申父己铜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美,尤其鸟形扁足颇为独特,是商代晚期典型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周文物有叔牝方彝、方座簋、兵器、饕餮纹方彝、甬钟等。东周时期文物有错金银铜鼎、铜尊、盂、俑、盘、匜、铜壶、石磬等多种器物,其中齐候宝盂是洛阳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75公斤,口径70厘米,可谓“盂中之王”。铭文是研究周王室与诸侯联姻关系的重要资料。展出的越王鼫与矛、吴王夫差剑是春秋战国社会动乱,战争频仍的明证。其中越王鼫与铜矛是越王勾践之子鼫与的兵器,是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的越王兵器,对于研究周王室与越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铜方镜则是运用了青铜透雕工艺,构思新颖,国内罕见。另有玉人一件,系国内孤品。此外,四系青瓷罍,釉面光亮,施釉均匀,吸水性弱,花纹朴素大方,保存完整,是原始青瓷中的精品。洛阳出土的商周原始青瓷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证明洛阳是当时原始瓷烧造的中心。兔纹铜觯,在颈部装饰一周生动的写实兔纹,比较罕见。哀成叔铜鼎,铭文记载哀成叔生平,共54字,这样的长篇铭文在东周时期极其罕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h3><h3>  </h3> <h3> 博古社团第五期活动</h3><h3>活动内容:了解汉魏时期的历史文化</h3><h3>  </h3><h3>  汉魏时期:这一时期包括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五个王朝。通过这一时期文物的展示,再现汉魏这一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时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洛阳的风貌。展出的文物有:各种杂技俑、彩绘陶壶、釉陶器、王莽钱币、铜镜、玉饰等,最令人瞩目的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太学是东汉时期国家最大的教育机构,太学生多达三万多人,石经是为了统一儒学经典文字、平息古今版本之争而刻立于太学之前的,现存的残块是文化史上的瑰宝。</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汉代葬俗中,盛行在墓壁上绘画,从日月星象,升仙打鬼,历史典故到迎偈出行、歌舞宴饮。既有思想观念,又有生活场景。这次展出的有“出行图”(东汉原品)、“升仙图”(摹本)、“大傩宴饮图”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石辟邪,出土于汉光武帝陵以南,系完整青石雕成,浑厚凝重,神气十足。釉陶博山炉,镂空浮雕力士和诸多动物,形象生动。釉陶博山炉,在洛阳汉墓中少有发现。陶风车与米碓,制作科学,功能齐全,是研究古代农业机械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彩绘陶百花灯,通高92厘米,塑造众多羽人和动物形象,绘以红黑两色,美丽绚烂。草叶纹釉陶罐在肩部饰有四组白色S形草叶纹,是汉墓随葬品中极为少见的装饰纹样。斗兽纹绿釉陶壶,釉色清新光亮,纹饰为汉代比较罕见的浮雕斗兽纹,是低温釉陶中的精品。晋归义胡王金印,印文是当时匈奴归化部落首领的封号,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历史。鸡首青瓷壶,通体青釉,开片细腻均匀,是北魏青瓷中的精品。</h3> <h3> 博古社团第六期活动</h3><h3>活动内容:了解隋唐及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h3><h3> 五千年历史长河,洛阳城最繁华、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隋唐。一实小学生们有序地跟随在讲师身后,认真聆听,用心笔记,享受着珍贵的历史盛宴。</h3><h3> 走进这里,800多件精美的文物“荟萃”在模拟的隋唐洛阳城里,给人梦回千年之感。隋唐展区重点展示的内容为隋唐洛阳城、 隋炀帝与大运河、武则天与神都、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唐三彩、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和科技文化思想等。</h3><h3>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洛阳城的特点是辉煌、庄重、大度、对称。因此,在隋唐展区,规则的中轴对称形式令其看上去非常大气,在色彩上将采用红色为该展区的主色调,以突出东方文化的视觉效果。在这里,设计人员还将采用地域特征鲜明的内城、外城概念来布局,同时辅以微斜的立柱造型,给人的感觉宛如城墙;巨大的实木梁构架则营造出城楼式的恢宏大气。</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本次活动,学生们更多的是通过文物来了解历史,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一小块砖瓦,一个小的建筑构件,便是一个都城遗址存在的明证。</h3> <h3> 博古社团第七期活动</h3><h3>活动内容:“小小博物馆家”之讲解礼仪培训</h3><h3>  2019年10月11日下午,一实小“博古社团”的孩子们再次出发,这次,孩子们将带着新的学习任务走进洛阳博物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继深入了解洛阳博物馆的文物馆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后,“博古社团”活动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小小博物馆家”之我是小小讲解员。</h3><h3> &nbsp;&nbsp;&nbsp;&nbsp;经过老师专业的指导,孩子们收获颇多。大家纷纷表示,将要努力练习,争当“小小讲解员”,为美丽的古都洛阳代言。</h3> <h3> 博古社团第八期活动</h3><h3>活动内容:汉服礼仪及文物讲解</h3><h3>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至明朝末年这几千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h3><h3>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用几个来形容的话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圆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从形制上看,汉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h3><h3>  古语曰,人无礼无以立身,事无礼无以成功,国无礼无以安宁。中华传统礼仪源自周礼、礼记、仪礼的三礼以及后来的相关记录。作揖礼是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隆重性的礼节。古代中国揖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手,女为阴,尚右手。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h3><h3>  作揖礼与拱手礼已经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有记载。行作揖礼时身体正直,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内而外画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h3> <h3> 博古社团展示总结活动</h3><h3>活动内容:义务讲解员讲解“珍宝馆”文物</h3><h3> 瞧,穿上汉服的我在游客面前侃侃而谈,是不是很有古风古韵啊?经过一年的社团活动,今天,我终于可以当一名“小小讲解员”,为我的家长洛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了。在这一年中,我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文物知识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中华礼仪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感到十分自豪。快快给我们点赞吧!</h3> <h3>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文化,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愿孩子们孜孜追求,学有所得!</h3>

洛阳

博古

社团

历史

博物馆

文物

活动

汉服

文化

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