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真划与抗美援朝 ——访志愿军九兵团20军战地记者

红军村

<h3><font color="#010101">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马真划,1926年10月1日生,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入伍前曾在青岛丛德中学读书。1944年3月1日参加八路军,分配在山东胶东军区5旅13团任排级干部。后调入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和华东新闻干部学校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任山东解放区胶东地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1947年2月,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并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调任华东野战军第20军《前锋报》记者,1949年2月,改任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20军《前锋报》记者。参加了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东线兵团)20军任战地记者,参加第二次至第五次战役和停战谈判。1953年11月回国,历任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中央军委《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记者、编辑。1982年11月从福州军区《前线报》副社长岗位离休。离休后曾任《福建老年报》总编辑、福建省新闻学会副会长等职。著有《海上邮递员》、《夕阳红》系列文集等8部著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马真划摄于1960年国庆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85年于福州军区前线报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抗美援朝老兵马真划、戴云铮夫妇。1954年马真划、戴云铮结婚前摄于浙江宁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85年马真划与戴云铮在福州军区前线报社工作时留影</font></h3> 抗美援朝老兵马真划、戴云铮夫妇。戴云铮,从杭州参军,1951年2月入朝作战,分配在第九兵团第20军文工队任教导员。图为2019年12月25日,马真划在抗美援朝老同志座谈会上发言<br><br> &nbsp; &nbsp; &nbsp; 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采访了军中记者、志愿军老兵马真划同志。马老从事记者工作51年,发表了1200多篇文章。<br>  马老已94岁高龄,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标准的山东大汉,精神抖擞,性格开朗,虽然耳背但声音洪亮。面对我们的采访,他开门见山地说:<br><div>&nbsp; &nbsp; &nbsp; 我是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的,我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0军任战地记者,1950年11月8日入朝作战,1953年11月回国,在朝鲜整整三年。我参加了对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英雄事迹的采访、上甘岭战斗的采访和开城停战谈判的采访,都写了报道。<br><h3>&nbsp; &nbsp; &nbsp; 马老说:我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是难以想象的,非常残酷┄┄马老连说了3个非常残酷!</h3></div> <h3><font color="#010101">马老的书房,上面摆放着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马老与老伴向我们介绍回忆抗美援朝的文章</font></h3> &nbsp; &nbsp; &nbsp; 马老说,我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20军在解放上海后,就在长江口开展水上练兵,准备解放台湾。1950年6月,美国军队在朝鲜仁川登陆,大举向北进犯,叫嚣“鸭绿江不是国境线”,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镇,屠杀中国人民,中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命令一下,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打响了第一次战役。11月8日,我作为志愿兵九兵团第20军随军记者从吉林集安一带徒步跨过冰冻的鸭绿江。11月27日赶到朝鲜咸镜南道长津湖畔,这里已是冰天雪地,气温在零下30°C。我部迎头痛击美军陆战一师,打响了——长津湖战役。<br>&nbsp; &nbsp; &nbsp; 美军陆战一师是美军的王牌,装备精良,官兵都配有“北极睡袋”,可以在零下40°C露营。而志愿军穿着秋季装备作战,江南与朝鲜的温度相差50°C。我志愿军一个师的部队占领长津湖畔的制高点——死鹰岭痛击美军,把他们的几十辆坦克炸毁在山脚下的公路上,遏止了敌人的攻势。但是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里作战,大部分官兵都已被冻伤。 <h3><font color="#010101">志愿军向美军王牌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展开歼灭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志愿军发动攻势痛击美军陆战一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志愿军冒着严寒向三八线出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强攻美军陆战一师山头阵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志愿军在严寒风雪中露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被志愿军击毁的美军坦克</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 马老说,战斗打响之前,我在团指挥所里。团长要求每个班拿出一条被子,剪成一块一块的用来包头包脚,防止冻伤。可是枪声一响,战士们冲锋追杀敌人,那些棉布条条都甩掉了。战斗一停,绝大多数的战士的双脚便失去了知觉。我蹲在防炮洞里也冻伤了,双脚水肿,无法采访。我忍着痛爬进了山洞,听见哭声一阵一阵的,见医护人员正在给伤员包扎,有一个伤员鞋子脱不下来,整个大腿以下都冻得僵硬,整条腿皮肤都发紫,最后连皮带肉一起“脱”下了,伤员早就失去知觉了。不止他一个伤员,几乎被送进包扎所的所有冻伤的伤员,鞋袜都脱不下来。我被这个场景感动了,决定留下来采访。<br><br> &nbsp; &nbsp; &nbsp; 英雄杨根思。<div>&nbsp; &nbsp; &nbsp; 马老说, 长津湖战役将要结束时,我奉命到现场去采访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br>&nbsp; &nbsp; &nbsp; 在长津湖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0军(前身为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闽东独立师)第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坚守阵地,顽强阻击敌军的冲击,最后与敌同归于尽。</div> <h3><font color="#010101">英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油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朝鲜长津郡党政机关代表在杨根思烈士墓前举行追悼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朝鲜长津郡各界人民悼念杨根思烈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湖郡下碣里战斗中,杨根思带领一个排坚守在制高点飞鹤岭上,接连打垮敌人8次进攻。到第9次,全排弹药已打光,阵地上剩下他最后一人。他抱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冲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志愿军担架队开赴前线</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马老说,采访杨根思的事迹非常艰苦。师参谋长在地图上给我指了指方位,说翻过雪寒岭,就是东线指挥部,去那里采访。在翻越雪寒岭的途中,碰到了一支担架队,八个人抬着4副担架,抬担架的战士有的是缠着绷带的伤员,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我脱下大衣,盖在伤员身上,替下一个同志抬起来。上坡时,担架贴着地面,后面的弓着腰抬着,前面的往上拉。下坡时,后头的贴着地面,前面的面向担架,坐在冰雪上向下滑。我是高个子,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前,耳朵冻得通红,手脚冻得发麻,头上冒着热气,热气哈在眼睛片上结成了冰,眼睛看不清,模模糊糊地向前走。<h3>&nbsp; &nbsp; &nbsp; 到达卫生队后,他们知道我是战地记者,亲热地烧土豆给我吃。担架队的同志告诉我,这雪寒岭,翻一次要五六个小时,他们一天要翻两次,去时送物资,回时抬伤员,自己吃多少苦都可以,从来都没有摔过伤员,还总结了抬担架的经验。这时,我什么疲劳都忘记了,感到我们的战士是多么的可亲可敬。回到报社,我连夜写了一篇通讯《血和汗流在一起》,还特意加了一个副标题:“向战役中的担架队致敬”,用小报一个整版刊登出来。后来知道,许多流血的伤员,由于转运及时,抢救及时,得以保全了生命。</h3> <h3><font color="#010101">志愿军在修建地下长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志愿军在抢修坑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坑道中,志愿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font></h3> &nbsp; &nbsp; &nbsp; 马老说,1951年10月1日,我们在朝鲜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两周年国庆。我来到三八线附近的九兵团某功臣连——步兵四连,同指战员们一起庆祝国庆节。敌人的冷炮不时地在周边爆炸,头顶上敌机“黑寡妇”在空中盘旋。连长说,过国庆节,咱们要向毛主席表表决心,让祖国人民和我们共享胜利。大家你一语我一言,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我一边记一边整理,一会儿就写出来了。大标题是:《祝贺国庆节,报告毛主席——战士的话》。部分内容如下:<br><br><div>报告,敬礼,<br>敬爱的毛主席:<br>今天是国庆节,<br>全国人民都欢喜,<br>我们志愿军,<br>也在开会庆祝唱大戏。<br>为什么?<br>因为我们新中国越来越强,<br>因为我们在朝鲜打败了美帝国主义。<br>从此,<br>我们的新中国,<br>工厂的黑烟咕嘟咕嘟冒,<br>大豆高粱遍地摇,<br>学生们背起大书包,<br>全国人民哈哈笑,<br>这都为什么呀?<br>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强大,<br>为了敬爱的您——伟大的毛主席!<br>保卫世界和平,<br>保卫祖国和朝鲜的土地,<br>朝鲜人民军和我们战斗在一起,<br>朝鲜人民待我们像亲兄弟。<br>房东大娘说:<br>“中国撒拉密,<br>大大顶好的。<br>毛泽东和金日成,<br>统统汉格集!”<br>┄┄<br><h3>这首是当时很流行的快板枪诗,全文刊登在1951年10月出版的志愿军第20军《前锋报》上,成为全体志愿军指战员的共同心声。</h3></div> <h3><font color="#010101">19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在朝鲜开城来凤庄举行。图为朝鲜开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联合国军”代表团开着插有白旗的车来到开城谈判。坐在前面的是他们的首席代表美国海军中将乔埃</font></h3> &nbsp; &nbsp; &nbsp; 我在朝鲜战场采访,用抗战时期缴获的日本鬼子使用的大钢笔作记录,战士们不知道我的名字,就称“大钢笔”记者。我每到一地,群众都说“大钢笔”来了。在开城停战谈判现场采访,与多国记者在一起,有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记者,见到这支笔,感到新奇,我对他们说,这是日本货,中国抗战的战利品。他们连伸大拇指,赞佩不已。<br>&nbsp; &nbsp; &nbsp; 罗老说:日本造的大钢笔看起来很笨重,但它的好处是“肚子”大,装满墨水可以用几个月。战争年代买不到墨水,我就把砚台的墨汁、染布的染料等灌进去,黑的、蓝的等颜色都用过。我把它作为武器,记录了抗战、解放、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现在作为珍贵的文物保存至今。<br> <h3><font color="#010101">马真划保存的日本特大号钢笔</font></h3> &nbsp; &nbsp; &nbsp; 采访结束时,马老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是百万中华优秀儿女用血和汗铸成的历史丰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这就是历史的结论!<div>&nbsp; &nbsp; &nbsp; 我们衷心祝愿志愿军马老夫妇健康长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