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行

烟雨江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河海大学美女教授同学的影响,对大西北有了兴趣。2019年的最后一个周末,我来到海拔高度2261米的西宁。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河的中游盆地,名取“西陲安宁”之意,这里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之一,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必经之地。因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名胜古迹,近年来受到众多旅游者的追捧。西宁的工业、农业相对落后,但是在第三产业方面并不亚于很多繁华的省会城市,商业、餐饮、休闲场所比比皆是,浓郁的地方风味美食别具一格。</p> <h3>冬季并不是去西宁旅游的最佳季节,人们都说青海湖是最美的内陆咸水湖,但是冬天真的非常冷。不过,对于曾经在东北生活过的人来说,寒冷并不算什么,冰冷的美也很动人。就个人喜好来说,我对景点中有关人文、历史的兴趣远远高于自然山水。此外,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非常壮观,那里的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三绝",是艺术瑰宝。<br></h3> <h3><br></h3><h3>西宁曹家堡机场是青海省唯一的二级机场,已开通了直通北京、上海、西安等数十个大中城市的航班。中午到达后,本打算坐机场大巴到了市区,就直接拖着行李箱乘专线车去塔尔寺参观,然后再报个旅游团第二天去青海湖和茶卡盐湖游览,想想一天去“两湖”时间太紧张,下午就在市区内转转,明天只去青海湖吧。</h3> <h3><br></h3><h3>这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市区内回族装束的人很多,也有身着藏族服装的人,僧人随处可见。</h3> <h3><br></h3><h3>●东关清真大寺</h3><h3>是西宁最大的清真寺,汉、藏、阿拉伯风格结合的建筑,典雅庄重,规模很大。</h3> <h3><br></h3><h3>●玉带桥清真寺</h3><h3>是西宁第二大的清真院寺。</h3> <h3><br></h3><h3>●中心广场</h3><h3>是西宁城市地标之一,周边都是热闹的商业区。最值得看的是傍晚时分,广场上有很多人在跳藏族的锅庄舞,欢快潇洒自如,独具青藏高原特色。不觉想起小时候跳过的藏族舞,有点熟悉的感觉。</h3> <p>一边看街景,一边在网上报了第二天的“西宁周边一日游”旅行团,游览路线为塔尔寺、拉脊山、日日山、倒淌河、青海湖、原子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而发射地则是在罗布泊沙漠深处),含门票费用只有二百多元。很快旅行社就回复报名成功,并电话告知,第二天是小团出行,早上八点半派小车来接,午餐在沿途的饭店自理,游览结束后送游客回各自宾馆。</p> <p><br></p><p>●青海湖</p><p>西宁距青海湖有100多公里,沿途是与内地不一样的风景。我们先参观了塔尔寺,路过了拉脊山和日月山、倒淌河,再去看青海湖,最后才匆忙参观了原子城。</p><p><br></p><p>汽车沿着公路飞驰,也许是我们太激动,都没有高原反应。</p> <div><br></div>青海湖一望无际,大部份湖面已经结冰,还有一脉流动的湖水像蓝色绸缎在风的吹动下翩翩起舞,美不胜收。听了司机兼导游的介绍,才知道那个“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西藏六世达赖喇嘛,那个让人心怜的24岁浪漫情僧仓央嘉措,是在青海湖畔的刚察(地名)圆寂的,原来诗和远方就在青海湖这里。 <h3><br></h3><h3>北京雍和宫中保留的仓央嘉措画像,感觉与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古印度释迦族人)的塑像很是相似,而且我在塔尔寺看到那些供奉的活佛均是细眉长眼,面目安祥,相貌都差不多,也许有艺术加工的成份。</h3> <h3><br></h3><h3>当年藏王为独霸权力,封锁了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住在藏南幼小的仓央嘉措被偷偷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但并未通知任何人。直到1696年此事被康熙皇帝知道,仓央嘉措已经14岁了才被安排学习礼节,很快成为六世达赖喇嘛。</h3><div><br></div><h3>藏传佛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系,有黄,花,白,红四大教派,其中影响最大、喇嘛最多的黄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但是仓央嘉措是历史上唯一非藏族或蒙古族的达赖喇嘛,他是门巴族,出身于红教家庭,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之前,有一位聪明美貌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这就不难理解仓央嘉措会对红尘世俗有那么多眷恋,在他的世界里,恋爱和出家为僧并不矛盾,所以他能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是少年人,我有佛心也有凡心 ”这样的诗句。</h3><div><br></div><h3>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民间多彩的习俗,便经常微服夜出与女孩玛吉阿米约会。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负责维持僧团清规戒律、携带铁杖的铁棒喇嘛(相当于喇嘛中的纪检人员)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发现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不仅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将他的恋人处死,类似的悲剧传说有很多版本。<br></h3> <p>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并无实权只能作为傀儡存在,一切都要听从第巴(藏王)的安排。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所以仓央嘉措内心忧郁,对于强加的戒律故意反叛。当时政局动荡,藏系的上层贵族与蒙古汉王合作执政西藏,但权利角逐异常激烈。执政西藏的蒙古汉王名为拉藏汗,他与第巴(藏王,名为桑结嘉措)矛盾日益尖锐。桑结嘉措收买佣人,想在拉藏汗的食物中下毒被发现,于是拉藏汗调集了蒙古大军与藏军交战,击溃了藏军,杀了桑结嘉措,然后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请予贬废。1705年仓央嘉措被康熙皇帝下旨废黜,诏送京师。当蒙古军队押送他到拉萨的哲蚌寺山下时,被藏族武装僧人营救到寺庙里,僧兵和蒙古军队战斗了三天三夜,最后仓央嘉措为避免无辜的伤害,独自从哲蚌寺走了出来,放弃抵抗。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绝笔诗:“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p><p><br></p><p>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在离开西藏路过青海湖畔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圆寂了,应该是被杀害了。他成为康熙皇帝、蒙古的拉藏汗和西藏的藏王之间相互斗争的牺牲品,到底是被康熙所杀,还是被拉藏汗所杀,无人知晓。其实仓央嘉措并未去过理塘(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传说理塘是他昔日恋人的故乡,是他心中永世的缅怀。循着那首绝笔诗,人们选择到仓央嘉措指引的理塘寻找转世灵童,选到了七世达赖格桑嘉措。</p> <p>在以前的工作中,读了仓央嘉措的诗,觉很美很深刻,也很浪漫率真,是年轻人喜欢风格,而我们这代人,早已过了做梦的年纪。较长一段时间都认为,仓央嘉措的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广泛流传,很大程度是翻译者的功劳,三百年前藏语的原始版本不会像我们今天读的汉语这样通透清彻。比如那句“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原作不是这样写的,是翻译的妙笔生花。再说一个年轻的活佛还要学习、写经书和修行,民间流传的那些诗真的都是他写的吗?不过看看我们同学群中有些人发表诗词的速度,仓央嘉措写了传说中的70多首诗倒也不算很多。可惜他作为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属于黄教,也就是伟大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大师创建的格鲁派。格鲁,即“善律”,最强调严格的戒律,不能为情所困,更不能结婚成家。尽管他20岁时曾公开要求还俗,但确立仓央嘉措为转世灵童的藏王怕自己的名声被毁而不答应,众多教徒也不答应,仓央嘉措是身不由己。</p> <h3>后来我似乎明白了仓央嘉措的诗为什么深得人心,因为这样一个年轻人,本来是王者,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或弘扬佛法,就被扼杀在押解途中,怎能不令人惋惜?历史真的很奇妙,冤死的仓央嘉措博得了无论是藏族人民还是汉族人民发自肺腑的怜惜、哀叹和遗憾,谁都不愿这么年青、这么有才华的人悲惨离去,有人说他失踪了,逃到了内蒙古的阿拉善,建立了南寺,又变成了活佛;也有人说,他去了五台山,隐姓埋名,秘传佛法…… 巨大的同情,需要一个出口,他的情诗,本来是政敌攻击他的武器,在民间反倒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浪漫的方式呈现,并引发了共鸣。人们在仓央嘉措的诗歌的基础上,补充出大量接地气的诗句,不要版权,全部归于仓央嘉措名下,这是一种善意,是为了以此抒发真挚美好的情感,寄托慰藉与向往。虽然仓央嘉措成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却以那些痴情的超脱凡尘的唯美诗句感动着后人,他的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已经不重要了。而且,即使是藏语专家翻译得妙,如果原诗不够美也是无法吸引大量学者去研究的,如果没有原诗的意境,是无法激起翻译者灵感的。 </h3><h3><br></h3><h3>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这样评价: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h3><h3><br></h3><h3>来到青海再细读他的诗,深感诗词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观,超越了生死与情感,更超越了天地方圆。<br></h3> <p><br></p><p>●塔尔寺</p><p>因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距离西宁市二十多公里,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相传这里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占地40公顶,共有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等1000多个院落,4500多间殿宇,是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令人惊叹。</p> <div><br></div><div>很遗憾各个寺院里面都不允许拍照,文中寺院内部的图片由网络下载。<br></div> <div><br></div><div>八宝如意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br></div> <div><br></div>大经堂<div>是塔尔寺规模最大的建筑,建筑面积达到了两千平方米。大经堂初建于一六零六年,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坐。大经堂内部装饰有红、绿、蓝、白五色经幡围和各式天花、藻井,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是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店内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各式宝塔、四壁神龛中供有宗喀巴的千尊铜质鎏金佛像,两侧经架上存放有数以百计的经卷。</div> <div><br></div><div>大金瓦殿</div><div>建于清康熙年间,属中国传统式建筑,斜山式金顶鎏金铜瓦,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堂正门上方悬有清代乾隆皇帝亲题匾额。</div><div>进入殿内,直接看到佛龛供奉的是第九世班禅佛像,左侧面紫红色木墙嵌着一块玻璃,贴着玻璃才可看到佛像后面的一座塔,即为镇寺之宝大金塔,高十二点五米,用了十几吨纯银和860公斤黄金包裏打造,并镶嵌各类宝石,塔龛中供奉着宗喀巴大师鎏金塑像,是先建这座塔后建的塔尔寺院。导游告诉了大金塔的位置,我们才一饱眼福,不知情的游人走过时根本不会往里面看。殿内藏有塔尔寺历代传下的宝物,经书、珍宝等。每年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时,僧人们要在这里诵经、祈祷,浓厚的宗教气氛达到了顶点。<br></div> <div><br></div>在晃动的酥油灯影里,听到喇嘛们低声的诵经声,那高高供着的佛像,在指点着另一种江山。看见不少人在外面顺时针转动经筒,都是祈福吧,也去了转动了一排经筒。最让我震撼的是亲眼看见前来朝圣的虔诚信徒,在外廊处铺单人床大小的棉垫,匍匐起身匍匐,不知疲倦。他们用手中的佛珠计数,要磕够10万次,为的是求平安求吉祥与还愿,那种深融于生命血脉中的信仰真是感天动地。 <div><br></div><div>小金瓦寺</div><div>于一六三一年初建,又名护法神殿。小金瓦寺中的回廊陈设着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后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和家神陈列供奉。<br></div> <div><br></div><div>小花寺</div><div>又名长寿佛殿,正面是琉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所在。<br></div> <h3><br></h3><h3>塔尔寺“三绝”的藏艺酥油花在酥油花馆内展示,传说始于公元641年;堆绣主要在大经堂殿内展示,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壁画主要在大经堂院落的迴廊墙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三绝”都是塔尔寺僧人的原创。</h3> <div><br></div><div>酥油花馆<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酥油花是用染成各种颜色的酥油团揑做塑造成花草树木、佛教人物等造型的特殊工艺品,炫彩绽放,栩栩如生。<br></div> <div><br></div>酥油花制作的宗喀巴大师 <h3><br></h3> <div><br></div>由于酥油的熔点很低,不仅作坊室温要保持零度,制做时僧人还要不断将手放进冰冷的雪水中降手温,这个过程很艰辛很残酷。而且酥油花保存时间不太持久,三年就需更换一批。 <div><br></div><div>堆绣<br>堆绣是补花的一种,用棉花或碎羊毛做底,将各种布料剪成需要的型状覆在上面,再将凸起的图案缝在或粘在布幔上,形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别开生面。<br></div> <h3><br></h3> <div><br></div><div>壁画<br>壁画是用特制颜料画在墙上的,蕴含着佛教的惮意祥和。<br></div> <h3><br></h3> <h3><br></h3><h3>●拉脊山</h3><h3>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水岭,山上有座山神庙。为了让路人欣赏周边景色,还在此修建了观景台。</h3> <h3><br></h3><h3>●日日山</h3><h3>相传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去蕃途中思念家乡,拿出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泪如泉涌,不慎失手将宝镜摔成两半落在两个小山包上,日月山由此得名,也被赋予了凝重的阳关情结,作为告别中原的最后一站。山下的倒淌河,是华夏大地惟一从东流到西的河,最后流入青海湖,传说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可惜我们路过时,已经没有了河水。</h3><h3><br></h3><h3>因季节和时间关系,同一旅行团的人都不想爬日月山,沒有上去参观,后一幅图片由从网络下载,塑像为文成公主。</h3> <h3><br></h3><h3>● 原子城</h3><h3>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冬天几乎无人参观。因为参观塔尔寺时间拖长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原子城时纪念馆已闭馆,很多东西沒有看到,那就上网看看吧。待我们回到西宁市已是晚上8点钟,旅行社赚钱真的不容易。</h3> <h3><br></h3><h3>●美食与特产</h3><h3>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餐饮文化。一道道美食,飘出的是地域的味道,其背后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h3> <h3>煮甜品</h3> <h3>手抓饭</h3> <h3><br></h3><h3>在西宁沒有去名店品尝,都是在回族小饭店或著名小吃城吃饭,大可放心,回族人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做饭很干净。也许是海拔高度影响,我吃西宁的牛肉蒸包,感觉里面有一点点夹生蒸不熟,面条和米饭与内地是一样的,红烧羊肉和羊肉面的味道很好!</h3> <div>当地特产<br></div> <h3></h3><h3><br></h3><h3>●西宁的街景与建筑</h3> <h3><br></h3><h3>带着西宁之行的顿悟,我将返回尘俗烟火之中,祝福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