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初亮相

zzc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诸暨市教体系统“源头工程”培训班之探讨“理想的教研模样”,将活动放在了实验小学,“心动力”数学团队很幸运地承担了此次任务。这是我们团队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这阵仗,太隆重了吧😊)</span><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理想的教研”究竟是怎样的模样?我们没有正确答案!团队成立以来,我们没有口号,没有规章制度,我们的目标很小——把课上明白,话题更小——让孩子喜欢。一路走来似乎就只是在一次接着一次的磨课,一次次感受涅槃重生。</h3> <h3>  入职两年多的小俞,在眼泪中开启了她的教研之路。设计被否决哭,备课没思路哭,课堂语言被质疑还是哭。团队支持始终在线,一句一句的磨,一句一句的研……<br></h3> <h3>  “<b>现在教研对于我来说,不再是一次次单纯地磨课过程,它对于我来说,是我一次次勇气的增长,是一点点自信的累积,更是份份与孩子与教育感情的链接!</b><br> <b>我相信,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些我曾经奋斗过的时光,那时光里藏的一定是美好的故事。”</b><br></h3> <h3>  工作18年的光哥,教书自有一套,小学阶段的应试不成问题,对于教研活动属于一直装睡的人,享受安逸等着退休。他跟我们分享《<b>我是如何被唤醒的</b>》。<br></h3> <h3>  死教硬教,讲授灌输,牢牢控制着课堂话语权的课堂被大家推翻后开始审视自己,怀疑自己。<br></h3> <h3>  试教、推翻、陪练示范、再试、再陪、再试……<br></h3> <h3>  光哥说:正是由于团队的力量,我的教研生涯才算真正的苏醒了。团队要求大家自主决定去留,我是再也舍不得离开了。因为,<b>有组织真好</b>。<br></h3> <h3>  磨课磨人,《如何让一堂课的教研价值最大化》,章腊梅老师从刚经历的一次教研活动说开去。</h3> <h3>  教研一堂课不只是“一堂课”,它可以凝聚一群人,可以指引一个方向,可以改变一种教学行为,可以成就师生共同成长。<br></h3> <h3>  把课上明白,让孩子喜欢,我们努力朝着有序、有趣、有用、有挑战性的理想课堂前进。俞骁勉和章腊梅老师分别展示了《归一问题》和《经过时间计算》两个教学片断。课不完美,但里面有我们对课堂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br></h3> <h3>  素材里有孩子,设计里孩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b>课堂里都是孩子</b>!</h3> <h3>  课后,我们的引路人斯老师上台,和大家分享团队的成长经历。看着斯老师保存的一张张活动照片,回忆照片背后的故事,<b>被呵护、被珍惜</b>的幸福感油然而生。<b>不知道理想教研是什么模样,但一定不能少了像斯老师这样有教育情怀的引路人,智慧、激情、善良!影响我们的,远远不止专业。</b><br></h3> <h3>  老大一直默默站在我们身后,总能在我们需要时扶我们一把,犹豫时给我们打气,疲惫时犒劳一番。我们在一起,很和谐!<br></h3> <h3>&nbsp; 活动促进反思,对于理想的教研模样,我们有话说。<br></h3> <h3>  我们欢喜凑队:大家在一起做什么都不怕,团结就是力量。<br>  我们有眼头滑相:团队的事就是我的事,无须安排的自觉<br>  我们还自称馒头白:自信表达自己的观点,理为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