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刘颜涛,1965 年 5 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翰墨薪 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首批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书 画院院长,河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p><p>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 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 称号,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全国书法展览评委。</p><p>作品参加“汉字之美——中国书法 66 人展 ( 巴黎、柏林、悉尼 )”“首届‘三 名工程 ( 名家、名篇、名作 )’50 家书法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 (56 人 ) 书法提名展”、“中 国美术馆藏当代书法精品展”( 日本 )、“翰墨承传”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 51 人临创邀请展“书 写时代——全国 名家书法展”、“翰墨中国——全国书法大展”、99' 中国书法 (60 家 ) 年展、“《中国 书法》年展暨当代书坛中青年 60 名家提名展”“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精英 (31 人 ) 研究展”“全国中青年书法 20 家”“正大气象——全国正书 6 家展”和“首、二、三、四、 五、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展”“全国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书 法展”“全国第四、五、 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等权威性展览。</p><p>作品在“首届翁同龢书法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11 年度书法佳作奖”“全 国九、十届书展”“全国七届中青展”“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河 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展赛中获奖。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南海、 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博物馆、纪念馆、碑林收藏和刻石。2010 年度、2011 年度均入选中国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当代中青年 书家创作档案•刘颜涛》丛书”,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 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 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 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等十余种作品集。</p> <p><br></p><p> 独自骑行西藏历经生死劫、鉴别收藏字画古玩数十载的奇人刘红老师,只要一说起刘颜涛先生,就滔滔不绝,盛赞不已,以至于我很怀疑“刘颜涛”这三个字就是他话痨模式开启的密码。</p><p> 前些日子,读陈才生先生的一篇文章《秋游韩家洼记》,文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颇为有趣:一行人正在赏红叶,忽有一名游客惊呼:“这是刘颜涛?!”遂激动地跑过来,与自己心仪已久的书法家合了个影。</p><p> 近期读了几本颇有份量的新书,封面上的题字均为刘颜涛先生手书。</p><p> 我不禁暗想:这个刘颜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p><p> </p><p> 2019年12月28日,安阳文化大讲堂。刘颜涛先生终于作为大讲堂的年度压轴人物出场了,他讲的内容是《书法的审美与创作》。</p><p> 先生中等身材,衣服得体而随意,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头发。白的耀眼,恣肆飞扬,仿佛有着金属般的质感,硬朗,明亮,而又桀骜不驯。若有风吹,那白发必是猎猎飞舞的一面旗帜了。他说起话来,声音有些顿挫,有乡音,也夹杂有别的地方的口音,如战鼓,厚重而铿锵。偌大的会场,虽说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塞满了临时加座的人,但依然静寂得像一片开阔的旷野,任由鼓点敲打,敲打,直入人的心底。</p><p> 老实说,我不懂书法艺术,只是一种单纯的喜欢而已。但刘颜涛先生的讲谈,并没有让我产生丝毫的距离感,他胸腔里发出的鸣响,悉为数十年来所积攒的肺腑之言,有时是洪吕大钟让人忽有所悟,有时又如跳脱的溪流让人欢悦,让人莞尔。也许,人有趣了,讲的话也就有趣;艺术到了一定境界,人生就会变得生动而透明了吧。</p><p> 他讲到中国的书法之美,不同于西方的油画。它是纯用笔墨线条来展现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虽然呈现出来的是汉字,但它展现出来的却是书写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格精神。若想练好书法,首先要剔除掉“浮躁”和“机心”,书法是独立的所在,只有内心澄澈,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p><p> 其实,岂止是书法?我想,写诗、散文、小说,抑或是进行音乐、舞蹈、雕塑等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不也一个道理吗?当一个人喜欢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时候,就是一种激情的释放,这种激情是纯粹的,也是自然的,也只有这样,它才可能是真切可感的。所以,“命题”作文或者“为作而作”的艺术,可能会在短期内泛起一些浪花与泡沫,但它终究不会久长。</p><p> 刘颜涛先生讲到自己的创作体验,深有感触地说:“文化艺术是熏出来的,是浸透出来的。”他谈到自己练书法时的痴迷,书房、客厅、过道、厕所,墙上都挂满了条幅,书桌、几案上到处都摆放有书法作品。一睁眼,满眼都是笔墨线条,走到哪儿,周身都为墨香环绕。即使是出门办事坐公交,脑子里也只想着书法的奇妙,坐过站台也是常有的事。他说:“只有达到恍恍惚惚的状态,才能进入到无我无人的境地。”</p><p> 想想也是,俗话说:“不疯魔不成活。”曹雪芹的《题石头记》一诗也写出了同样的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不就是因为他的投入与付出,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浅尝辄止和随遇而安吗?</p><p> 作者:孙利民(江月)</p> <p class="ql-block">张文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河南安阳市首席代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阳市摄影家协会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