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到了12月貌似日子过得更快了,一转眼2019年只剩2天时间了。为了完成一个周六才收到通知的会议发言稿,尽管周末但还是在电脑前趴了一整天。晚上城市的喧嚣少了不少,那就煮壶老茶,燃片沉香,写点什么吧。</h3><h3> 昨日在一个聚会上 ,有位朋友因咖啡的话题谈到了我的朋友圈,是啊,我的朋友圈出现最多的照片不是咖啡就是茶或美景,因为我从有朋友圈开始就认为我的朋友圈应该是生活,应该是分享愉悦的地方,个性使然,不喜欢在朋友圈发工作或生活之外的东西(当然我从来不反感其他朋友发工作或其他的哦,广告除外)。因为平时喜欢咖啡,喜欢茶,喜欢拍照,自以为还有点小资调,是个文科生,所以就坚持着每天发个状态,每天有个圈(偶尔有兴致多发几条)。想到了这点,那就聊聊朋友圈吧!</h3><h3> 自从马化腾开发了微信,有了朋友圈的功能,绝大多数人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微信朋友,有了自己的圈,我也一样。其实我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人,记得是在2012那年才有的微博和微信,随着微信使用的广泛和微信盆友的增多,微信慢慢成为日常联系的必备工具,微信是钱包,微信是公交卡,微信是通讯工具,而发朋友圈也成为了日常。</h3><h3> 的确,朋友圈早已成了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我们第二世界,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状态、我们的心情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我们的价值所在。在20年前,我们的展示面是通过书信来传达的,如今从朋友圈就可以传达给别人第一印象,如你的习惯爱好,你的生活品味,你的社会价值等。当然,这也只是从有发朋友圈的群体来说的。</h3><h3>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来说,人满足了最原始的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更高一层的归属需求,这个就完全可以通过朋友圈来实现。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他(她)自己的圈子,也会有他(她)的爱好和习惯,况且如今交通和通讯如此发达,微信使用如此之广泛,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等之间的交流基本会通过微信来传递,尤其是与外地的亲朋好友之间,微信群,朋友圈成为了平时感情联络的重要载体,哪怕只是一个点赞,一句点评,甚至没留下痕迹,但偶尔遇到都能说出你圈内之事。这样一种默契交流和感情需求,久而久之使发圈这种行为便成了一种生活日常。</h3><h3> 记得有好几个朋友对我说过“你的朋友圈让人看了愉悦,几天不见会有惦记的期盼”,也有从来没在圈下留下痕迹的朋友遇到问我“近来又去外地出差了啊?”我知道他们都有关注我的朋友圈,也暗自一想“没有成为你们的骚扰就好。”发圈,有时就是为了记录此刻的心情和状态,也想让关心你的人知道,与远方的朋友互动一下,有时就是纯粹想练练自己生锈的文字,触景生情矫情的来首蹩脚的打油诗,有时也是为了愉悦自己也愉悦别人,拍点美照发点美景美食,与同性格同爱好朋友互相探讨…………除此之外,别无他意。愿此生永做善良的人,能快乐自己,愉悦别人。</h3><h3> 到点出门接孩子了,没聊完的以后接着聊吧。</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