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陈亮)

陈亮摄影工作室

<h3>告别2019 </h3><h3>2019年, </h3><h3>最后的周末。 </h3><h3>此刻的我们 </h3><h3>相聚在独立四营。 </h3><h3>尽管 窗外霜天雾重, </h3><h3>却道 相逢战友情深。 </h3><h3>有人说 青春无悔, </h3><h3>我却说 往事不堪回首。 </h3><h3>当年的我们 </h3><h3>面对了残酷现实, </h3><h3>内心依旧是 </h3><h3>无奈的期盼与彷徨。 </h3><h3>就是 </h3><h3>在这样的轮回中, </h3><h3>度过 </h3><h3>一年又一年的青春。 </h3><h3>冬天已经来了 </h3><h3>春天还有多远? </h3><h3>此刻 </h3><h3>我心春意盎然。 </h3><h3>感谢时间</h3><h3> 给了相聚, </h3><h3>感谢生活</h3><h3> 让我们继续。 </h3><h3>有人说 </h3><h3>江湖有酒庙堂有梦, </h3><h3>我们 </h3><h3>静静等待。 </h3><h3>如今 </h3><h3>当年的青葱, </h3><h3>已经 </h3><h3>跨越了甲子。 </h3><h3>只有</h3><h3> 经历地狱般的磨难, </h3><h3>才有 </h3><h3>征服天堂的力量。 </h3><h3>我们</h3><h3> 告别岁未, </h3><h3>需要 </h3><h3>重新出发。 </h3><h3><br></h3><h3>(2019年12月28、29日原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独立四营常州知青战友相聚于大丰,赋诗一首立此存照)</h3> <h3>当年在独立四营加工厂的常州知青们</h3> <h3>身背后是加工厂的棉花仓库。“严禁烟火”几个字至今未褪,长达半个世纪。</h3> <h3>这是1971年在加工厂棉花仓库前的留影,时任文书兼卫生员</h3> <h3>当年加工厂门口的黑板报是我和常州知青朱丹(常州一中美术教师)一起合出的,现在依稀可见。</h3> <h3>营部的水塔</h3> <h3>1971年我在营部大院的留影。</h3> <h3>场部搬迁后,当年最高首脑机关的营部变了职工的家,大院变了菜院。右边的那个房间是我和营部电影队长常州知青张建明曾经住过的营部宿舍 。左边的那间是营部的广播室和总机房。</h3> <h3>我和营部电影队长常州知青张建明曾经住过的营部宿舍 。</h3> <h3>我们曾经住过的宿舍现在有农场职工住了,当我再次跨进这个房间时,年轻的主人问了我这个不速之客后,得知是前任“舍主”,马上对我这个前辈肃然起敬😄</h3> <h3>与当年的老职工合影</h3> <h3>当年的知青宿舍</h3> <h3>加工厂的宿舍,我曾经住过的地方。</h3> <h3>看到了拖拉机,可亲近呵</h3> <h3>农机具</h3> <h3>三连知青宿舍</h3> <h3>四连知青宿舍</h3> <h3>营部小卖部还在原处,不同的是商品更多了。</h3> <h3>黄海之滨的滩涂,又向东延伸了几十里。</h3> <h3>当年的荒滩,已成为现代大丰海港</h3> <h3>大丰港雄姿</h3> <h3>50年前满载着200多名常州知青的大船就停泊在这里的东坝头码头,开启了我们人生社会的第一站。</h3> <h3>看望老连长的遗孀。老连长抗战时期的老干部,在苏北拉起了一支地方武装抗击鬼子伪军,人称“八爷”,两支驳壳枪一提,威风凛凛,是为传奇式的人物。</h3> <h3>老连长薛祝山家的全家福</h3> <h3>76岁的邹指导员。50年前,刚到兵团,邹指导员找我谈话,说我的父母是医生(看了我档案),让我担任加工厂卫生员,自此当了五年的“赤脚医生”,负责全厂二百多人基本医疗保健。是我人生的第一个拐点。感谢指导员。1972年,指导员结婚专门去闹了新房。指导员后来当了政治处主任,农场工会主席。</h3> <h3>当年连队机耕队技术相当棒的徐新扬师傅,常州知青潘企强就是他的徒弟。</h3> <h3>老排长于银山,海安人,当年到常州来接兵,“忽悠”我们说,到兵团发枪的,还有军装穿,我们一群十五六岁的小毛孩听了十分高兴,积极报名去兵团。结果到了那里不是这样,连声跺脚喊“上当”。</h3><h3>老排长长得黝黑敦实,我们背后喊他“黑非洲”,每天一大早吹着起床哨子,咋乎着喊“起床罗!”还要拉我们的被子,每次出操我基本是全排最后一名哈😊(喜欢晚上看书到深夜,早上起不来)。</h3> <h3>与老排长合影,老排长整整在农场奉献了50年。</h3> <h3>巧遇三连的“复兄”(我们给复员军人的称呼)谢国兴。当年成立建设兵团,营级以上的干部都是现役军人,来自舟山要塞基地和省军区系统。连排干部由原先农场的地方干部和复员军人担任。</h3><h3>这批复员军人在知青回城后仍然留在农场真正的扎根了,他们付出的是终生,平均年龄七十多岁,熟悉的好几个位“复兄”都已离世,哀乎哉也!</h3> <h3>和战友章亦南一起看望当年的汽车队长刘长太师傅。常州知青章亦南是当年营部食堂的大厨,烧的一手好菜。当年我每月微薄的收入都用在嘴上,入不敷出,全靠老爸每月的接济。</h3> <h3>我们农场的对岸就是上海海丰农场元华分场。</h3> <h3>现在的农场为子弟读书配置了校车。</h3> <h3>农场大门</h3> <h3>场部办公楼</h3> <h3>四连的常州知青</h3> <h3>三连的常州知青,寥寥无几,感觉一场大战下来,人员所剩无几!哈哈😄</h3> <h3>加工厂的常州知青</h3> <h3> 回兵团</h3><h3> 陈亮</h3><h3><br></h3><h3>车轮子飞呀向前滚,</h3><h3>路边的树林向你招手。</h3><h3>双手捧起王港河的水,</h3><h3>清冽冽的甘霖到心头。</h3><h3>几回回梦里回兵团,<br></h3><h3>悄悄地诉说我来了。</h3><h3><br></h3><h3>遥想五十年前今天,</h3><h3>一条条大船向北流。</h3><h3>毛主席挥手我前进,</h3><h3>知识青年到农村去。</h3><h3>肩扛背包红宝书擎,</h3><h3>革命的道路千万里。</h3><h3><br></h3><h3>盛夏的烈日把草荒战,</h3><h3>寒冬的霜天那摘棉桃。</h3><h3>油饼子麦饭玉米粥,</h3><h3>韭菜汤里啊漂蜗牛。</h3><h3>捞鱼摸蟹打牙祭,</h3><h3>错把荠菜当“野鸡”。</h3><h3><br></h3><h3>游子啊出外思故乡,</h3><h3>家中的慈母千万声唤。</h3><h3>十年一觉屯垦梦,</h3><h3>无奈的期盼与彷徨。</h3><h3>内心啊依旧复轮回,</h3><h3>呐喊着春天还有多远?</h3><h3><br></h3><h3>弹指挥间五十载,</h3><h3>仿佛那是昨天的梦。</h3><h3>相逢相语第二故乡,</h3><h3>当年的青葱已越甲子,</h3><h3>莫道那晚秋风物迟,</h3><h3>回眸却已过万重山。</h3><h3><br></h3><h3>(2019年12月28日于大丰)</h3><h3>注:50年前的今天,我们一群十五六岁的毛孩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来到被称之为人生第二故乡位于的黄海之滨大丰的生产建设兵团独立四营,开启了走上社会的第一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