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时候的年味</p><p>文/爱宁</p><p><br></p><p>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双鬓斑白的我,依然像个小孩子一样盼着过年。只为一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尽情享受团团圆圆的欢乐时光。同时,也有一些怀念,觉得现在的春节少了许多小时候的年味。</p> <p>因为记事迟,关于小时候的年味直到六十年代末才开始慢慢地写进记忆。那时,全家都住在自己出身的那个小镇上,生活比较清贫,但日子已经开始变得一天比一天好。因穷而淡、因荒而简的年味又渐渐被念旧的人们尽心尽力地复兴起来。虽然过年是在腊月之末、正月之初,但是,冬月一过,忙年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年味也随之在朔风玉雪、街头巷尾、民宅庭院中慢慢弥漫开来,越来越浓,越来越香,越来越甜。</p> <p>人们祭先祖、拜神灵、祈五福。备柴火,舂米粉、蒸年糕、晒米面。涨米饼、腌猪头、腌咸鱼、炸糙米。做肉元、磨芝麻、炒花生、炒瓜子。买年货、走亲朋、送年礼。写春联、贴门对,挂年画。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不亦乐乎。正是这种不辞辛劳、纷繁复杂、充满激情的忙年过程,才最终酿出了让全世界羡慕不巳的中国年味,它把整个腊月都熏得甜甜的、香香的。</p> <p>最费时费力的年俗当数寓意年年高的蒸年糕,前一天浸米,次日到有舂臼的邻家一脚一脚地舂粉,晚上把做糕的师傅请到家,一笼一笼地蒸熟,一直要持续到深夜。最有技术含量的是寓意年年都能粮足饭饱的炕饭根,一定要用铁锅在柴灶上做,生细火生勻火慢慢地烤,这样炕出来的锅巴完整、金黄、酥脆、焦香、漂亮。最不好干的就是掸尘了,戴上凉帽口罩仰着个头,可屋樑上的灰还是只往眼睛里面掉。</p> <p>年夜饭当然是年味的重头戏。困难时期,大鱼大肉只有到了三十晚上才舍得吃,那种突如其来的满足感真是难以言表。条件好了,就有了八小碟八大碗,上菜次序也有讲究。安乐菜、大肉元、烧芋头、烧大肠、青菜豆腐汤、虾米羹、红烧鲫鱼、甜菜都是必须要有的,因为它们寓意着平平安安、圆圆满满、广遇好人、童言无忌、清清白白、幸福绵长、年年有余、甜甜蜜蜜。满满的文化内涵,满满的仪式感。</p> <p>最热闹的还是正月初一。从凌晨到上午,爆竹声绵延不断。早上,母亲秘制的猪油圆子茶还没吃完,拜年的人就来了,一波一波的直到午饭之前。中间还有舞龙的,跟着一大群前呼后拥的孩子,一进院子立马一通眼花撩乱的爆舞,紧接着就是一长串祝福吉祥的顺口溜。多的时候,一上午要接待十几支队伍,喜庆热闹的场面如同嘉年华。一家人忙着给客人端茶递烟发糖,心里乐滋滋的。到了晚上,一家人聚在门口放烟花更是大年初一最温馨最浪漫的时光。</p> <p>后来,进了都市,后来,有了票子,年味反而变得越来越淡。眼看人们住上了高楼,却把龙腾狮舞的年味留在了乡野。眼看人们关紧了门户,却把拜年祝福的年味隔在了遥远。眼看人们做大了城市,却把烟花璀璨的年味流放到了郊外。眼看人们走进了酒店,却把年夜饭的年味丢失在了旧年。我好想写一幕唯美的童话,让春节的年味回到浓浓的从前?!</p><p><br></p><p><br></p><p>2019年12月29日于南京</p> <p><br></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