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日志之瘦西湖

玲斋

<h3> 2019年11月19日,在扬州的第二天,我们到久负盛名的瘦西湖游览。</h3><h3>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本来是扬州护城河一段水道。“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h3><h3> 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h3><h3>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h3><h3>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h3><h3>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景点有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h3><h3> 瘦西湖景色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远的且不说,早些年,邓拓游湖时,就对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h3><h3> 板桥歌吹古扬州,我作扬州三日游。</h3><h3> 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h3> <h3>  瘦西湖堤岸布满了杨柳,“万条垂下绿丝绦”。每当阳春三月,柳丝婆娑舞,远望堆如烟。相传当年隋炀帝为巡游扬州下令开掘南北大运河,运河开通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堤种植柳树,既能遮荫,也可护堤。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自此,人们始称柳树为“杨柳”。</h3> <h3>  湖岸杨柳堆烟,湖上点点游船。湖面上两只黑天鹅追逐着游船,一幅恬静安然的江南水乡图。</h3> <h3>  人禽之间,和谐相处。</h3> <h3>  岸菊初冬仍绽放,江南地暖花落迟。</h3> <h3>  走走看看,不觉间来到徐园。徐园原来是民国时期军阀徐宝山的私家园林。徐宝山曾追随孙中山,与清军对阵作战,其后又提出撤销扬州军政府,从而统一江苏的主张。由于他轻视袁世凯,并赶走袁派来监视他的参谋长,被袁世凯派人炸死。</h3><h3> 此时,曾与徐宝山共事过的著名书法家吉亮工自告奋勇写了“徐园”两字。悲愤之余,心情沉重,刚挥毫时,写“徐”字为行楷,而后心意激愤,以至于在写“园”字时,写成了行草。徐园园门的题字即是如此。</h3> <h3>  园中有黄石叠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池畔是听鹂馆,馆名取自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整个院落工整而又具变幻。</h3> <h3>  听鹂馆内,家具精致,一副楠木罩阁精雕细刻,玲珑剔透。</h3> <h3> 听鹂馆前陈列铁镬(huò古代大锅)两具,相传为南朝·梁时镇水遗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h3> <h3>  铁镬旁立着上面刻有《铁镬记》的碑文。</h3> <h3>  在小金山景区,身材苗条的美女导游向游客介绍这块巨石盆景的来历。</h3> <h3>  这是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6)的“花石纲”山水石钟乳盆景,原本在扬州的壶园,1953年移至瘦西湖小金山。</h3> <h3>  倚假山奇石,看园中美景。</h3> <h3>  湖上草堂,在小金山西麓,有面西三楹厅堂。堂前为青石广场,四周白石围栏,栏下建水码头,为画舫停泊之处。此乃湖上赏景佳处。有晏端题湖上草堂楹联:</h3><h3> 皓月当空,容光必照;</h3><h3> 荷花出水,无枝不鲜。</h3><h3> 晏端(?--1882),居扬州仁丰里,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历官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卿、江北团练大臣、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归里后主讲梅花书院多年。</h3> <h3> 唐代的一株银杏树遭雷电轰击,劈作两半。后人树下栽植凌霄,攀援而上。夏季枝繁叶茂,花红艳丽,被人称作“枯木逢春”,堪称瘦西湖一奇景。</h3> <h3>  水云胜概,原为清代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现在于旧址上建四面厅三楹,绕以回廊。此处湖阔波微,云影映水,银光粼粼,美景怡人。楼东遍植琼花,是扬州著名的琼花观赏地。</h3> <h3>  夏赏琼花,秋观菊花。初冬已到,菊花未残。</h3> <h3>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的一个小岛,像一块碧玉浮在湖面,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它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豪绅为了开掘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挖掘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h3> <h3>  小金山岛北麓,有玉版桥通瘦西湖北岸,此桥为拱桥形制,跨水如虹,映水似玉。有诗为证:</h3><h3> 水涌烟云锁一桥,松梅竹柳郁岧峣。</h3><h3> 为忧翠酽沉浮玉,借得轻虹系绿腰。</h3> <h3> 五亭桥南面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为“莲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塔身为砖结构,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h3> <h3>  五亭桥是横跨瘦西湖南北两岸一座拱石桥。桥因建有五亭而得名。</h3><h3> 此桥是由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其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又叫“莲花桥”。</h3><h3> 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一样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h3><h3> 出水芙蓉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被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评价为“中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h3><h3>&nbsp;</h3> <h3>  五亭桥上看湖景。</h3> <h3>  这组气势恢宏的仿清建筑为熙春台。所谓“熙春”是取自《老子》“众人熙熙”“如春登台”,表现了一种春日登高,与大自然相融,超然自乐的境界。</h3><h3> 熙春台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转折之处。它是当年乾隆皇帝祝寿的地方,因此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建筑的瓦顶全用绿琉璃筒瓦,与远处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钵体金顶相映成趣。</h3><h3> 熙春台内的装饰,使用了扬州漆器工艺,个性是这幅壁画《玉女吹箫图》,采用扬州磨漆画的工艺,表现出一群唐代仕女欢歌艳舞的壮观场面。</h3> <h3>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郁达夫曾评论说:二十四桥的明月是中国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h3> <h3>  从熙春台向东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楼,楼屋二层,翘角飞檐。上层半为露台,登台可览园中秀景;楼下中为茶室,南北两小间分别辟为山水庭院,顶部可见天日。</h3> <h3>  望春楼之西为“小李将军画本轩”,两层之间有水池曲桥相连。</h3><h3> 小李将军指的是谁呢?据记载,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人称大李将军,他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人称小李将军。</h3><h3> “小李将军画本轩”是按李昭道的画意设计的,“大李小李”共创了唐代“金碧山水画派”,今天我们透过扇形窗户观赏对面金碧辉煌的熙春台,依稀领略得到盛唐艺术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象。</h3> <h3>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朝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名篇绝句,引起人们对二十四桥的无限向往,勾起对这座风流逸韵的古桥的种种遐想。</h3><h3> 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消逝在尘埃中。关于二十四桥,大多学者认为其实是一座桥,因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桥上吹箫而得名。</h3><h3> 瘦西湖仿造的新桥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在桥的设计上,处处体现24:全长24米,高和宽各2.4米,两端共有台阶24级,两边各24根汉白玉雕柱。</h3><h3> 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桥东有贴壁黄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现了唐诗中的诗情画意。</h3><h3> 二十四桥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整个景区显现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h3> <h3>  高耸的寺塔是大明寺的栖灵塔。</h3> <h3>  徜徉于瘦西湖已有半天的时光,没有多时间的驻留,浮光掠影地观看就像随心所欲地翻书,看过了读过了脑里也没存留多少印迹。观景要细看,读书要细读。正应了那句流行语:细节决定成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