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到18日,我有幸参加了吴正宪名师工作室第二期的活动,从六节示范课中,让我学习到对教材的深度探究和挖掘,如何建立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收获如下:<br> 从奇斯日那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可以一米一米的贴,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计数单位的累加,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将小数和分数的巧妙连接,这节课对于我来说听起来很舒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也为数的运算打好基础,真正建立好承重墙。<br> 从吴国强老师的《笔算乘法》这一课中,先利用实物到点子图这一过程体现数学的一一对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再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展示运算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最后到笔算方法的简洁,充分利用点子图讲理,整节课有学生思维的碰撞,有清晰地算理讲解,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br>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实验小学齐鸿霞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算法》中,其实“新算法也不新”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真正的算理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从视窗中得知“古印度”的算法清晰地明白不同写法的真实意义,也使我的知识面更广,真正做到了深度学习。<br> “追溯本源,大道至简”吴正宪老师让我懂得“加、减、乘、除”那点事,真正领略到加、减、乘、除的实质,令我醍醐灌顶,在的印象里不是没有加减乘除的关联,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和模糊的联系,没有这么深入地研究,使我认识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我进步更快,坐在会场的我不由得感到来到这是我的荣幸,领略到吴老师的课堂确实是“好吃儿有营养”的数学课堂。<br> 《分数的意义》这一课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分数的意义可以这么讲,我也挺多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课,而这么讲的还是头一次听,首先对学生掌握的分数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前测,用学生所举的分数讲一个故事,吴老师经常说每一个算式后面都隐藏着一个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生的探究欲望,逐渐加大难度,由一个物体讲到了多个物体,在这里吴老师用三根彩粉笔和两只白粉笔放到一个盒子里,让学生列算式,顺势学生会想到等于一盒粉笔,单位“1”就产生了,这个“1”和以往学过的1不同,所以要加引号,而大一非小一,此一非彼一,进行了深度教学,抓住了数的认识和运算的本质--计数单位,吴老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有数感的孩子,保护有想法的孩子,让每一位有想法的孩子都能张开嘴说话。<br> 最后非常感谢东胜教育事业能够请吴正宪老师来指导,接近数学的高端思想,有幸和名师对话,畅谈我们的教育困惑,并为我们提供切实可靠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建立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这一理念而努力,让我们在深度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竭宝庆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12月25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