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简洁之美在摄影中小应用

良子诗影

<h3>年少时听《梦回唐朝》,对大唐的繁华与富庶也曾有张楚式的梦回之愿。至于宋朝,向来都被历史课本影响至深,一直都觉得这就是羸弱的国度,不值得崇拜,甚至不愿提起。这些年,随着年长与磨练,对繁华与艳丽的感觉愈来愈淡,甚至多少都有些抵触之心,宋朝之美开始渐入视线。一番深入学习之后,才发现,原来宋朝之富庶与繁华不亚于唐朝,文化之高度甚至甚于唐朝,只不过在审美上,宋朝似乎有点历尽沧桑之感,开始返璞归真,对自然和简约之美的大胆应用,达到中国审美的最高峰!当然到了明朝,老朱家的审美眼光自然是一落千丈。去过日本的朋友估计会有这样的感觉,日本文化里,特别建筑、饮食和茶道等都极为推崇自然和极简,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宋朝文化的影响。我觉得个人审美的成长经历和朝代有点类似,也有年代感和时代差。唐朝就是青春期的小伙子,朝气蓬勃,甚至霸气侧漏。宋朝就是历尽沧桑的中年的但不油腻的大叔,知道简简单单才是美,平平淡淡才是真。我自己年少时去博物馆,特别喜欢唐三彩和青花瓷,每次看到宋瓷,特别是相比于唐三彩的绚丽,总觉得太过于简单与朴素。年少时欣赏书法也一样,那时候最崇拜文征明和王羲之,每次看到苏轼和郑板桥的书法,总觉得这没什么美好,乱七八糟,歪歪扭扭,即不潇洒也不遒劲。人到中年之后,渐渐开始返璞归真,才发现自己喜欢的极简风格,在千年前的宋朝已经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审美,在那个国度已经被玩的炉火纯青。比如宋朝瓷器,淡雅的单色调,极简的设计风格,特别是冰裂纹的单色瓷器简直美的不可方物。当人生经历过更多的非议与不公之后,再看苏轼的《寒食帖》与郑板桥的六分半体,感觉这已不是纯粹形式上的美,更多的是自我意识的外现,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看透并释然的洒脱。原来,最美的是最自然的和最简单的。</h3><h3><br></h3><h3>当然中国历代绘画都非常讲究自然,中国的审美受道家影响更深刻,老子说“道法自然”,这是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但极简风格确是宋朝发挥到极致。正好摄影也是减法的艺术形式,我们今天就讨论一下简约风格在摄影中应用。</h3><h3><br></h3><h3>首先,简约不是简单,这要辩证的看。有人拍人像喜欢拍大头贴,大头贴当然好拍,环境中的各种元素都隔离了,确实很简,但这种简是简单,比较无趣。如果要拍大头贴,干嘛还要跑到这么美的地方拍呢,在家就可以拍了嘛。简约不是简单,简约是以最少的元素表达更深远的意味,这种简单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去想象,看了之后还想再看,也就是说不能让读者看一眼就完全看透了,否则就无趣和单调了。下面简单谈几点简洁在摄影中应用的小技巧。</h3><h3><br></h3> <h3>一、拉近距离。</h3><h3>可能朋友会有这样的感触,为什么一塘荷花争鲜斗艳,辣么美,自己拍出来却是很不好看,很不上镜。首先人眼睛看到风景,实际上经过大脑过滤过的,再反馈给大脑,但相机拍出来的是没有过滤的,包含的元素太多,所以照片就显得非常乱。如果你拉进距离的话,万支芙蓉只取一支,自然就好看多了。那怎么拉进呢?首先能靠近就靠近,花不动人就动嘛。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说,你拍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有人说万一够不到怎么办?比如荷花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可以使用长焦镜头啊,长焦镜头不仅能靠的更近,还可以增强空间压缩感,让画面更简洁。所以拉进距离,才能更美。</h3><h3><br></h3><h3>下图是微距拉进距离。</h3> <h3>通过长焦镜头拉进距离。</h3> <h3>二、虚化。</h3><h3>虚化就更简单了,无论前景虚化还是背景虚化,都可以让画面更简洁。所谓的空间切割感,就是让前后景更简洁,让主体更加凸显。当然虚化也不是越厉害越好,如果把背景虚化的如一片空白一般,那又变得和前面说的拍大头贴一样,过于简单就变得无趣了,这里面要有个度,虚化之后,即要能交代环境,又不让背景的画面太乱、太干扰视觉。虚化要讲究适可而止。</h3> <h3>三、二次构图。</h3><h3>所谓的二次构图就是裁剪。相机的相框是个4:3或16:9的长方形,有时候框住的画面未必是作者想要的,有时候难免框住的东西太多,裁剪就是让画面更加简化。通常裁剪有按比例裁剪,也有不按比例,比如裁剪成方形,画面感就会比较凝重。裁剪的目的是让画面更简洁,当然最好是拍摄时一次性构图成功,当然这更体现摄影人的功底。个人认为,所谓的构图过程,其实就是做减法的过程,拍摄时需要不停地思考,到底想要什么?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哪些是主角,哪些是配角?画框移动一点,角度变化一点,焦段伸缩一点,这都是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做减法,找到最简洁的画面。</h3><h3><br></h3><h3>下面两张图对比,就是二次构图的例子。</h3> <h3>裁剪后画面更简洁</h3> <h3>四、圆形构图。</h3><h3>圆构图其实是二次构图的一种。我自己比较喜欢圆构图,主要两个原因。一方面,正如刚才所讲,相机相框是长方形,但实际上人眼睛看到的画面是椭圆形,圆形更接近视觉。另一方面,中国画中经常用圆形构图,天圆地方,画面感确实比较和谐。其实圆形构图特别能让画面更简洁更聚焦,形成独特的中国美,以前我还戏称,圆形构图是救命的,很多时候,一些废片因为圆形构图起死回生,极力推荐朋友们多试试。</h3> <h3>五、留白。</h3><h3>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构图风格。你要仔细观察西方画,很少有留白的现象,西方画的画面也比较满,不似中国画追求“空”。这个“空”就是留白,留白的“白”不是白色,这个“白”更多的应该是“无”,是“空”,留这个“白”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有”,是留有余地,是留出想象空间,留出更多让人回味的趣味。所以,有时候这个留白的“白”可能一片黑,也可能是一片淡淡云,一层薄薄的雾,有可能是镜头虚化的前景,也可能是逆光下虚化的光斑。留白的“白”不是物理上的白,是心灵上的白。</h3><h3><br></h3><h3>下图留白是空白,但通过水波的涟漪,让画面更静。</h3> <h3>真正的留“白”</h3> <h3>这个白,实际上是竹干的虚化,也是一种留白</h3> <h3>前景虚化,也是一种留白</h3> <h3>下面几张图其实留“黑”,这个白是空,是无</h3> <h3>六、黑白处理。</h3><h3>画面的简洁,有时候是因为元素太多,干扰视觉,有时候干扰视觉的也可能是纷杂的色彩,色彩本身就是一种干扰源。当万千缤纷的色彩褪去,有一种花褪残红的淡雅,还有一种如茶如水的禅机。去除色彩本身就是一种减法,用黑白灰和层次感来代替纷扰灿烂的色彩,就如中国的水墨丹青一样,最简单的色彩却能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这是比较高的境界。</h3><h3>当然不是所有的画面都是用黑白处理,首先摄影本身也是一种表达。一切都是为了主题服务吧。黑白处理更能表达禅意。</h3> <h3>黑白处理凸显质感</h3> <h3>七、韵律感。</h3><h3>我们说简洁是做减法,减法主要手段是减少画面中的元素,或者简化元素。有时候尽管元素比较多,但只要呈现一定的韵律感,繁而不乱,也能做到简洁的效果,这就是韵律之美,韵律之美要能服务主题,也不能喧宾夺主。</h3><h3>前面讲的七个小技巧,也不是什么独到的见解,只是作者拍摄过程思考的记录。个人一直坚持的认为,摄影中,构图是最关键的一步,一旦构图尘埃落定,其他的只能是修修补补,简洁只是构图的一个方面,后面期望更多的聊聊构图。</h3><h3>也祝愿各位影友2020年收货多多。</h3> <h3>凌乱的枝干,因为有着统一的走势,表达了一种特别的意味,这也是韵律感的一种</h3> <h3>我的微信公众号,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多交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