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绿,春泥护花竟相红——赤峰市教师成长文库作者见面会掠影

人淡如菊

<h3>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在洁白如玉的雪花中即将送走2019年的冬天,又在浩荡的东风里准备迎接2020年新春。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美丽的红城赤峰迎来了被称为教育界十大盛事之一的“赤峰教师成长文库”第二辑出版及第三辑作者见面会。</h3> <h3> 会议由市教研中心副主任、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姜国俊主持,他说:赤峰市教师成长文库是赤峰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由赵兰生局长顶层设计,国内知名教育编辑孙志毅老师主编的教师成长文库,是2015年赤峰市校园读书节后续工程,是赤峰教育人在践行“读书——实践——写作”生活方式中应运而生的文化产品,是赤峰市广大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茁壮成长的风向标。感谢孙志毅老师、丛智芳老师两位编辑的辛苦付出。三辑成长文库,20本著作,三百多万字的阅读量,对于一个日理万机的大编辑来说,是多么惊人的工作量!没有孙老师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赤峰教育人的厚爱,就不可能有文库的诞生。</h3> <h3>  第二辑和第三辑的作者也分别谈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丛智芳老师既是丛书的副主编,又是第二辑的作者。她说:丛书是在赤峰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是赤峰教育史上前无古人的一件盛事。随着校园读书节的开展,广大教师读书写作的热情不断散发出来,赤峰市教育局本着树立本土教育专家,鼓励教师反思、实践、写作的思路,编辑了这套文库。从2015年征集稿件开始,每期有40多本稿件参选,编委会做了大量工作,编辑和出版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随着编辑和作者的不断修改,使稿件的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它仅仅代表我们的过去,我们还应该从头再出发,在教学研究的领域任重道远,我们永远在路上。</h3> <h3> 六一幼儿园的冯振艳园长说:《幼儿园互动式环境创设》能够出版发行,让我们感到很意外,激动和欣喜之余,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激,是两位编辑让我们的书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当我手捧这本书的时候,强忍激动的泪水……</h3><h3> 张世红副园长说: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让我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和进步,一定要不断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抵达理想的彼岸。</h3> <h3>  来自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实验小学的霍双校长虽然是第一次谋面,但和天山实验小学的校际间交流却是由来已久。他和刘国辉校长是卓越校长培训班的同学,阿旗的臧冰冰、林晓丽、郭红梅老师在张志秋副校长的带领下作课锦山第二小学,展示了实小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深厚的教学功底,所以实小的学校管理也可见一斑。</h3><h3> 霍校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人活着不一定要出一本书,但写作确实是促进人成长的一种手段,我们修改的过程越长,感悟越深,有内蒙古教育编辑部孙老师这样大家的引领,我们始终“向着明亮那方”前行。</h3> <h3> 阿旗教育局的刘海焱老师说, 乡村学校绿色行动是市教育局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突出乡村学校特色,传承乡村文明的教育系统工程。我很佩服他系统地研究“民国乡建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的乡村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乡村教育的出路,展望乡村教育的未来,还提出了自己很多独到的见解。这些教育家的思想,教育故事,我还是在刘校长闲谈的时候听过一些,后来他让我自己读一读,我也是大致浏览了一下,所以在刘老师面前,我有些汗颜。</h3><h3> 关于“乡村教育”问题,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中华大地上就涌现出了无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筚路蓝缕、执著追求,给后人流下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据国民政府实业部统计,1934年全国从事乡村建设的团体达600多个,实验区有1000多处。黄炎培在江苏昆山徐公桥进行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在南京晓庄进行乡村师范实验;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乡村改造;梁漱溟在山东的邹平县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并且由此起步把步履从中国拓展到了国际。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向晏阳初颁发“终止饥饿终身成就奖”,并祝老人95岁华诞。在今天看来,彼时的乡村建设,在当时、在现今,其意义都不仅仅是现代乡村建设实验,不仅仅是文化教育实验,而是一代大师的救国之心、强国之梦。</h3><h3><br></h3> <h3> 吴东晓主任说:做了几十年的教学研究,但在人生规划里面没有出书这一项内容。但在新五环教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探索,确实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把它们诉诸于文字,在教育同仁的督促下出版了。赤峰市教育成长文库留下了我们奋斗的足迹,是后人反思赤峰教育的一个凭证,它能真实反映赤峰教育水平,体现赤峰教育的真实面貌,意义非凡。</h3> <h3>  韩中凌老师是我非常仰慕的特级教师,我佩服她从教研员变身到一线教师的勇气,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是一个教育人不可多得的品质。她的关于批注式阅读的著作我认真研读过好几遍,这次出版的《阅读,向着明亮那方》也让我非常期待。</h3> <h3>  许国忠老师谈到他的《回归地理教学的原点:“图探式教学”的思辨与实践》让我感到很深奥,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以书的出版为终点,还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中。</h3> <h3>  何晓翠老师是一位年轻的作者,谈到书的出版,她特别激动,她喜欢写教育叙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教育对孩子的挚爱。我觉得爱是做好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她做到了,并且一定能走得很远很远。</h3> <h3> 刘国辉校长是第一辑和第三辑的作者,第一辑文库,他出版了《语文教育教育的知与行》,这次又有《跟着大师走: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入选。他说,首先,感谢市局领导搭建的平台,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把碎片化、思绪化的思想梳理总结,就像把珍珠串成项链,这个思想升华,境界提升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足迹。有人说:“成长就是最大的成果”,我要说:“助你成长就是最大的奖赏;其次,要感谢赵局长、丛智芳老师和教育学会的领导。可以说丛书出版的发起者应该首推赵局长。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业务型、专家型的领导,他深知提高学校品位的物质前提就是教师业务的提高。从校园读书节的发起,到教师成长丛书的出版发行,再到学共体的成立,无不渗透着他那份殷殷的教育情怀。还有就是丛智芳老师,在组稿、与作者联系,与出版社沟通,同孙老师协商等,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再就是教育学会的领导,无数次审核书稿,提出修改意见,组织座谈会、上下沟通等,费尽了心机。所以,请允许我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第三,最让人敬重的就是内蒙古教育主编孙志毅老师,他为了扶持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且不说外围的工作,但就审稿这一项,可以说是“海量”的。每一本书按10万字计算的话,一辑7本,100多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审阅,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到整本书的结构,小到每句话、每个标点,甚至每本书的概论、作者的简介等,都不放过,一一进行修改订正。牺牲了他无数个日日夜夜。所以,我们应该向他鞠上一躬;第五,从价值取向来说,出书不是目的,目的是使我们形成一种读书——实践——写作的习惯,让我们脚步更加坚实。朱永新曾经指出:“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了五年的人,与教了一年重复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挣脱出来,继而把自己的事业变为职业的自豪,那就是不断开展研究性工作。这也是“教书匠”与有思想教师的本质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赤峰市教育局高瞻远瞩,倾力提升教师的素质——抓住了教育的内核。 著名诗人徐志摩在其《再别康桥》的诗中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来到人世间走一遭,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能不能留下一片云彩呢?其中留下一些有价值的文字就是最美丽的“云彩”之一吧——尽快可能没有多少人去读。</h3> <h3>  作为第二辑的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次创作给我带来的巨大变化。我的初稿都是近年来教学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素材,没有经过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在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孙志毅老师,丛智芳老师和刘国辉校长的指导与帮助,最重要的,是我阅读学习了大量的理论性书籍,使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把读书和实践联系起来,把实践和写作联系起来,这是我教育生活方式的重要转变。</h3> <h3>  最后,孙志毅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他说,全国上百家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书籍数以十万计,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我们的著作也许就像一粒尘埃,一滴水珠,淹没在书籍的海洋里。但就是这一滴滴水珠,才组成了浩瀚无垠的海洋,人类文化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就像每一滴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辉,我们的书籍就是对大家理论的解释、印证和补充,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些书已经收集在国家图书馆里,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图书馆都能查阅得到,所以我们应该敝帚自珍。</h3><h3> 他还幽默地说,很多年以后,可以把书拿出来给孙女看:看,这是奶奶当年写的一本书。远比在衣柜里挂一件棉袄,说,看,这是奶奶当年穿过的棉袄……有意义的多。</h3> <h3>  远在新疆库车的徐长林老师没能到会 ,他和刘国辉校长一样也是第一辑和第三辑的作者,徐老师给我们发来了一段视频表达他的祝福,在此也祝福徐老师生活幸福,身体健康!</h3> <h3>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在依依不舍的道别声中,我们踏上了新的征程。在回家的路上,我百感交集,篡改了古人一句诗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数载光阴倏忽过,偏从此岁惜年华。</h3><h3> 美好的2020在向我们招手,撸起袖子加油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