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沧县志】是研究沧州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 赵元礼(1868年—1939年),字幼梅,号藏斋,近代诗人、书法家,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天津四位书法家分别是: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严修)</h3> <h3>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三郡。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 唐朝贞观元(公元627年)属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沧州置景城郡,治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静海县和河北省青县、泊头市以东,东光县及山东省宁津、乐陵、无棣等市县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沧州。 北宋又改为景城郡,后废。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h3> <h3> 沧州旧城(清池)遗址在沧州市东南方向40华里的地方。 那里有全国最大的铁狮子,有驰名中外的开元寺。 有旧城墙的遗址,还有很多很多民间传说。</h3> <h3> 沧州铁狮子是全国最大的铁狮子,位于沧州旧城(清池)。 铸造的年代和铸造师,皆铸造于狮身。按大周(后周)广顺三年(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沧州铁狮子身披障泥(防尘土的垫子),肩负巨大莲花盆,莲花盆底部直径1米,上口直径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来。相传这是文殊菩萨佛像的莲座。狮身毛发呈波浪状或作卷曲状,披垂至颈部,胸前及臀部飘有束带,带端分垂于两肩及胯部。 此外,狮身内外还有许多铸文,除前述铸造年代和铸造者、捐钱者姓名以外,头顶及颈下还铸有“狮子王”三字,腹腔内还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具有书法、考古价值。 原传说沧州铁狮子总重量约40吨,1984年为保护狮身为其移位时,经过准确称量,铁狮的总重量为29.30吨。据北京科技大学2001年4月的测量,沧州铁狮子现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重约32吨。</h3> <h3> 看看这几段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旧城墙。</h3> <h3> 沧州(清池)旧城始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是沧州市的母体,明初迁移长芦新城前的沧州治所所在地,也是历代比较有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取名狮子城、卧牛城。</h3> <h3> 沧州古城的部分遗址正在恢复过程中,这就是开元寺的一部分。</h3> <h3> 这是沧州铁狮子的复制品。体积重量外形都和原来铁狮是一致的。</h3> <h3>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h3> <h3> 明永乐靖难之役,沧州城毁,州治迁至长芦(如今的沧州市区)。</h3> <p class="ql-block">下图文字说明:</p><p class="ql-block">1.县城居河北省东南部,东邻盐山县。南与南皮县、县西、县北为青县,东北与天津静海县接壤,东北濒海。</p><p class="ql-block">2.县境东西广一百三十六里,南北长二百一十里,全县面积共二万八千五百六十平方里。</p><p class="ql-block">3、全县分十区,编为三百四十九乡(图中未标第一区,此区为县城市区)。</p><p class="ql-block">4、全县人口共计四十四万六十二百四十八人。</p><p class="ql-block">5、该图系中华民国十八年四月村政研究会徐汝惠绘,公元2001年国庆节沧县地方志办公室复制(图中只注部分村庄)。</p> <h3> 公元1461年沧州知府贾忠主持修建沧州砖城,城周长8华里,城高8米多,计有垛口2166个。城池平面形状类似男子戴的头巾——幞头,故俗称“幞头城”。城有5门,分别是:南门(阜民门),位置在今清池大道和解放路交口;北门(拱极门),位置在今清池大道和维明路交口南面;东门(镇海门),位于今建设大街与东风路交口西面;西门(望瀛门),位于今新华路与水月寺大街交口;西南门(迎薰门,俗称小南门),位于今第一百货商场(俗称小南门商场)西门西面。</h3> <h3> 繁忙的沧州古运河码头。(码头位于现在解放桥北150米远的东岸边。)</h3> <h3> 民国前运河上并没有桥,行人需摆渡过河。 每天凌晨,贩买青菜鱼虾的商贩在菜市口摆渡过河。菜市口的饭店、货栈、客店一应俱全,成为非常繁忙热闹的渡口。</h3> <h3> 鼓楼始建于明代光宗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间 ,正名“闻远楼”,清代光绪年间重修。 迄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一九五七年拆毁。 沧州鼓楼其实有钟无鼓,实在是钟楼! 小时候我看到就放在当时的新华路邮局门旁大铁钟。钟体大约有一米七高左右,直径大约两个成年人手拉手合围吧。</h3> <h3> 沧州府衙。原址今新华路北侧鸿信宾馆。</h3> <h3> 几百年前精工雕琢的石牌坊解放后已拆除。(原来的位置是现在的新华路与马场道交口)</h3> <h3> 上世纪50-70年代沧州最繁华的地段当属城隍庙区域,城隍庙位于顺城街的西头,现在的小南门商场北门对过,坐北朝南长方形的古建筑群落。 据记载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初期,弘治十七年(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沧州知县马奎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中山市场,1957年改建为沧州市人民剧院。 城隍庙正门朝南是两个并排雕梁画栋的大红门,门前有两座石狮子(据说后来搬到人民公园内原动物园门口),进门往北走是两条并列的商业巷道,青砖铺路非常干净整洁。中间商铺东西双向开门营业,沿街都是商店铺户。 从南门进入迎面是一幢二层木结构小楼。这里是平民百姓文化娱乐场所,唱歌的,唱戏的业余爱好者在这里一展风采。 两条并列的商业巷道上有布衣铺、药铺、鞋帽店、干鲜货铺、熟肉铺、包子铺、馅饼铺、杂货铺、五金店、修表店、首饰店(珠宝玉器)、镶牙馆、照相馆、书店、理发店、曲艺馆(说书馆)、卖膏药的、租卖小人书的、修理拉锁手电筒的、拉洋片的(西洋镜)……。 我印象很深的是曲艺社(说书馆),那里有于大龙、张起信、冯金秀、贾德祥(司弦)等老艺人精彩的表演。 还有卖膏药的很特别,倒挂着一只鲜活的王八。据说是用真王八熬的膏药。 城隍庙最北端就是供奉城隍爷的三层大殿(解放以后在原址上建成人民剧院)。 据老人们讲,正殿中前后有两尊城隍神像,后面一尊是泥塑的,前面一尊是木制的。木制的城隍神像身穿丝绸面料的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帽。按动它腿上的机关,他就可以站起来,两手也能动,两眼也能转。</h3> <h3> 沧州的老人们常说的挤小南门,其实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拆下来的 迎薰门(俗称小南门)的 大木门就放在鸡市街东头的车棚子旁边儿(煤点对面),高约3米,单扇阔约2米,厚度大约8~10厘米,门的下部有很多铁制门钉。</h3> <h3> 城隍庙西面的蔡公祠。<br></h3> <h3> 始建于民初的正泰茶庄,品味纯正,货真价实,在沧州名气很大。 正泰茶庄是天津两大巨富之一的穆雪芹,即天津“老字号”正兴德茶庄的财东,于1914年在此开设的一座分号,当年知名书法家朱佩兰书写的“松萝”、“珠兰”、“红梅”、“正泰茶庄”十个镏金大字,镶嵌在临街门脸的上方。 整个建筑卧砖到顶、磨砖对缝,实在是太漂亮了。</h3> <h3> 流经市区的大运河1937年才有了第一座桥,原为木桥,名朝日桥。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军桥。1947年6月15日,沧城解放后,改名解放桥。1975年,改建为双曲单孔拱形钢筋水泥预制大桥</h3> <h3><br> 1898年,由英国人路博施(罗伯茨)全家捐款在沧州市运河区南关口运河西(今沧州市委路南沧州中心医院二门诊一带)购地40亩建立了医院。医院于1899年建成,当时名为沧州施医院。 1920年英国医生梅介夫来沧州施医院主持工作,为纪念路博施全家带头捐款修建医院,医院名称改为“沧州博施医院”。 1952年11月26日博施医院由政府接收,改名为沧县人民博施医院,1954年6月改名为沧县专区第二医院,1956年11月16日与1948年建立的大众医院合并成为沧县专区医院住院部,1958年8月1日迁入现在的沧州市中心医院。</h3> <h3> 沧州博施医院建筑非常坚固,上世纪70年代拆除时是很困难的,现仅剩下这座上红下青的小楼,青砖部分仍是原建筑基础。</h3> <h3> 还有这个小牌牌,可以证明原来这里就是博施医院的洋楼旧址。</h3> <h3> 民国时期的市区街景。估计应该是老十字街向南的方向。</h3> <h3> 这里是晓市街,远处是文庙前的牌坊,背后是大柵栏。</h3> <h3> 为了生活,匆匆忙碌着的五行八作的人们。</h3> <h3> 拉洋片的(西洋镜)。</h3> <h3> 修理笼屉,补大锅,手艺人在补锅。</h3> <h3> 传承了几百年的锔活手艺,如今实在找不到老图片和文字介绍,只能播放现场录像再现这门手艺。</h3> <h3> 津浦铁路为今京沪铁路组成部分,是清政府向英德借钱修建,始建于1908年,1912年全线通车。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南至江苏浦口,全长1009.480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东站,正线全长为1013.830公里,设站85个,沧州站为英德式建筑。</h3> <h3> 沧州最早的民办面粉厂1921年由沧州人徐锦堂倡议并组织与盐山雅庄(今黄骅市羊二庄)人王泽臣、沧县捷地人张良模(天津福星面粉厂总经理,有北方“面粉大王”之称)共同出资5万银元选址在南川楼,确定三面临水、便于水路运输的菜园地作为厂址。 经过三年建设,面粉厂于1924年竣工投产,名号为“富利育记面粉公司”。王泽臣任董事长,徐锦堂任经理,被民国22年编撰的《沧县志》誉为“购置伟大机器,创立新事业者”。 公司初期建有五层砖木结构制粉大楼、动力车间、仓库、一个四合院办公室、两个四合院工人宿舍。还自备七千瓦发电机一台,供车间照明使用,沧州开始有了电灯。公司利用沧州周边区域生产的小麦进行面粉加工,所生产的“绿明珠牌”面粉畅销天津、东北等地。</h3> <h3> 沧州水月寺,始建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期间各朝各代多次修复重建,清光绪二十一年,僧性真(恒修)断腕募化三年修葺水月寺,被沧州人誉为“一文和尚”。据民国二十二年《沧州志》记载,“琳宫梵宇焕然一新”,其势宏伟壮观,占地约5000多平方米。由于历史原因,水月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于一旦。 历史上,沧州市水月寺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是京、津、冀、鲁的文化活动中心,曾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之美誉。水月寺古刹虽然不存,但其文化成就,人文景观,民族之魂犹存,至今深深印在广大民众心中。</h3> <h3>这是民国20年6月(1931年)水月寺古刹的原始照片。</h3> <h3> 可以预料,不管人们怎样努力,全国独一无二的水月寺是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啦! 真的可惜呀!实在太可惜了。</h3> <h3><br> 水月寺是以前沧州最有名的一座寺院,据沧县志记载:“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观灯桥东西,后周广顺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 明正统十七年僧人泽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沧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等继而重修,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梅东益等又重修,可谓吾邑之冠。” 据说,因清同治年间运河发大水,在盐场附近决口,洪水从寺庙越过,故以谐音更名为水月寺。当时仅是一小庙,香火不盛,寺内方丈性然,为重修并扩大庙宇,曾断手化缘以表诚心。 经过五、六年时间,他在市内各商家铺户和周围各乡村大户人家,化得一笔巨资,同时得到驻防沧州的统领范天贵及梅东益等的大力支持,开始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壮观,气势更加宏伟。 整个水月寺有山门(前殿)、次殿、大殿、后殿为三进院落,均有东西配殿。还有东西两个跨院、山门门匾水月寺三个唐隶大字,为驻沧统领范天贵手书,他本一介武夫,为附庸风雅,他从重修庙宇之日起,便悉心习书练字,等三年后,寺庙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挥笔练就。 前殿内两侧有泥塑的头抵屋顶的身躯魁伟、横眉怒目、叱咤风云的哼哈二将,高约两丈,十分威严。次殿当中有相背而塑前后可观的两尊大佛。 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再是着盔披甲,手执紫金降魔杵的韦陀(即护法神、类闹天宫中的二郎神杨戬)。两侧还有四大天王坐象高约一丈五尺。有的伏虎、有的玩蛇、有的弄剑、有的弹琵琶。可谓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此殿可穿堂而过直通大雄宝殿。此殿高达十二丈八尺,登上七步台阶可见殿前平台正中有高约五丈的千斤大鼎。殿内正中有三尊赤金镀身的大佛,为南海观音、西天如来、释迦牟尼之坐象,高约一丈六尺,面前三张供桌有香炉、蜡千、佛罄之类,大殿两侧有降龙、伏虎、长眉、长臂、醉、睡等十八罗汉,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东西北三面墙壁有立体悬空泥塑和壁画,据说是由两位著名民间艺人,一是沧县杜林刘环师傅,一是青县西程村马黑师傅,各自承包打对作,竟相献艺,雕塑彩绘而成。 其内容是反映西天如来佛,从诞生、成长出家,并率几百名弟子传经的过程。但见烟云缥渺、海岛仙山、奇峰古洞,流云飞瀑,宛若神话仙境。 东西两侧还有香龄温席、王祥卧鱼、丁香割肉等24孝民间传说故事。并配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多种装饰图案,可谓是妙手奇塑,巧夺天工,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殿内有一精致铜塑千手千眼佛,造型奇特,精艺绝伦。</h3> <h3> 沧州市清真北大寺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区解放中路回民聚居区的中心,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真寺、济宁清真寺齐名。</h3> <h3> 沧州北大寺始建于明朝建文末年(1420年),主建人是原北大寺主教阿訇吴学孟的十六世掌教祖先吴氏。因吴家当时的一位 亲戚在宫廷任“东丝”,宫廷曾拨地做资金,加上沧州回族居民慷慨相助而成。全寺占地面积共12亩。其中:大殿有九九八十一间,面积有120O多平方米,南讲堂13间,水房子7大间,对厅3间。其建筑面积和规模是华北最大的一座清真寺。 北大寺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其中礼拜大殿占地面积为1350平方米。寺大门坐东面北。院内垂槐越檐,绿枝环布。礼拜大殿庄严宏伟, 由前中后三殿和古棚连绵组成一个整体。每层殿为一个顶,顶上有“五脊六兽”,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后窑池有三亭,中间高,两边低,为驼峰 式,又似笔架,属文式木制结构,别具一格。许多伊斯兰教国家的朋友都曾慕名前来参观、礼拜。 清真北大寺在全国回族中享有盛名,主要原因是历史悠久,建筑面积大,气势雄伟壮观。该寺大殿由前、中、后三殿和卷棚组成,纵横看去如笔架,三殿连绵起伏,也似笔架,其挑脊平而不卷,因此称为文式。其次,北大寺的历任阿訇多是有“尔林”的人。大寺招收“海里几”不分省界,不分教礼,校规严格,沧州本地念经的人也多。北大寺声誉在外,不少的人不远千里来此求学,陕、甘、华北、内蒙古一带的阿訇多是在沧州北大寺学成挂幛。寺有教民约7000户,30000人,均为回族。 尊行伊黑瓦尼教礼。</h3> <h3> 镖不喊沧州即:镖不喊沧。镖行规矩。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沧州镖局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镖局走镖有三种方式,一是威武镖,二是仁义镖,三是偷镖。 威武镖是在行李上长插一杆大纛旗,旗上写明镖师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动的,上面安了轱辘。走镖时将镖旗拉至顶上,叫做拉贯顶旗,锣声打起长槌:“哐!哐!”镖手们或亮起噪门喊号子,或者喊出本镖局江湖名号,这叫亮镖威。 走仁义镖,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长槌锣、五星锣或七星锣。 如果某个关卡厉害,不让队伍经过,又斗不赢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声,马摘铃,车轱辘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过去,这便是偷镖。 走南闯北的镖车,到了沧州时,都会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就得吃不了兜着走。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为什么独在沧州不可喊镖呢?《武术汇宗》言:“实则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多也”。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当时河北沧州为武术之乡,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界的尊重,所以一进入沧州地面都不能再喊镖。 </h3> <h3> 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几位驰名中外的武林高手。</h3> <h3> 佟忠义(1878~1963年),字良臣,男,满族,武术名家,河北省沧县人。祖上为满清皇族(正白旗),原世居后辽潘。始祖燕青觉罗佟国荣随清入关,定居沧州,开设武馆授徒,兼理正骨伤科和针灸推拿科,武术及医术皆名闻遐迩。,6岁习武,后在清宫禁卫军任武术教官,曾在奉天、沧洲开设镖局。</h3> <h3> 王子平:(1881--1973)沧州市义和街人,回族,字永安,武术名家,伤科医生。 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擅长查拳与太极,绰号神力千斤王,力能扛鼎,被江湖武林人士赞誉为“神力千斤王”,尤其精于武术弹腿,民国时代在北平曾经打擂击败过多位外国来华大力士和日本浪人。1949年之后,王子平成为中国武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武术协会的副主席,晚年定居上海,从事武术教育与中医研究工作,是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悬壶济世、治病救人。</h3> <h3> 霍元甲(1868—1910),字俊卿,祖籍沧州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霍 元甲融合各家之长,自创“迷踪拳”,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霍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 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并在比武中不战而胜,后霍元甲及其弟子大胜日本武士。1910 年 6 月, 霍元甲在上海成立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体育团体——精武体操会 (精武体育会前身) 。</h3> <p class="ql-block"><b> 还有击败沙俄大力士,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嘉赏的丁发祥;宣统皇帝的武术教官八极拳师霍殿阁;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王正谊(大刀王五);神枪李书文、镖师李冠铭(镖不喊沧立规者)、双刀李凤岗、大枪刘德宽、李文彪,郭长生、李雨三、杨积善、孙文勃、吴秀峰、张殿奎、卢振铎、贾耀亭、丁玉林、丁润华等。</b></p><p class="ql-block"><i> 另外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民国在张之江创办的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就曾先后有52位沧州拳师在馆任教。</i></p> <h3>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其回汉武术共存。 2006年沧州武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城沧州的本来面貌,作者用了几年的时间考证这些资料,其目的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真实的、比较完整的、能交代过去的历史资料。</h3> <h3> 谢谢您的赏读和支持,朋友们再见! 您还可以从百度(沧州运河人家)、微信、微博(运河人家5871)赏读我的作品。</h3> <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沧州市博物馆、沧州市图书馆、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在此一并鸣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