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光阴似箭,沧海桑田。不知不觉,我来到塘沽(现在应当称作塘沽街)33年了。亲眼目睹塘沽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的巨变,感慨万千。<br>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建置调整,塘沽这个地名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变迁,作为地区名巳经消失(现为街道名)。或许将来某一天,街道名称再变化,“塘沽”真的成为永久的记忆了。所以,我特别想了解它的前世、对照它的今生,让记忆清晰起来。<br> 经过一番网络查寻,搜集到不少相关文字和图片。现选择整理制作美篇《前世今生话塘沽》,既可以留作资料,又可以敬献给关注的朋友。</h1> <h1><b style="">(古老的塘沽)</b></h1> <h1>曾经有城墙的塘沽</h1> <h1>地处塘沽大沽的潮音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和天津建卫同年,也有六百年历史。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都曾经巡幸潮音寺。</h1><h3></h3> <h1>白河(海河)上的清朝战船</h1> <h1>大沽口镇</h1> <h1>1945年拍摄的塘沽中正路(解放后的解放路)</h1> <h1> <b>塘沽的来历 </b><br> 塘沽地区在古时,海口北岸是一片沼泽地带,原为滨海退淤之地。海口南岸是一个小的渔村名大沽,故海口称大沽口。大约一千年前,塘沽地区是一片汪洋,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唐宋时代现在的塘沽地区东北九十里的宁河县芦台至塘沽西五十里的泥沽一带,是渤海的海岸线。唐朝末年,芦台称“海口镇”。宋朝时期,泥沽称“泥沽海口”。芦台西南和泥沽东南都是海。 <br> 公元一零四八年以后,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海河入海口和渤海湾的海岸线,便从泥沽附近东迁到塘沽地区的大沽口一带。塘沽地区形成陆地的时间,约在元朝据今七百余年。那时塘沽已是滨海低地,并出现的贝壳堤,但仍是水网密布,有些地方芦苇丛生,已始有人烟了。贝壳堤当地人民一般称为“岭子”。迄今仍有遗址,后来岭子上有人居住,并以岭命名,如今大沽南面三十多里远的渔村叫“高沙岭”。 <br> 早年大沽地区是苦海沿边,相传大沽最早的名字叫“花儿寨”,最早的居民住在草头沽。那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生长些芦苇和杂草,仅有两三户人家,用芦苇草泥盖起小土房。最初因无生路,多靠要饭活命,所以这花儿寨的花字是指要饭的叫花子。 <br> 大沽的名称据说和山东有关,古时的山东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难民到处流浪,山东半岛上有条河叫“大沽河”,经常泛滥成灾,居民因难忍饥荒,外出逃生来到“花儿寨”,在附近找块地方搭棚住下,为了生活,四处找寻生路,习惯称是大沽河人,这样大沽的名字就叫起来了。如今仍有些居民的祖先是大沽河人。 <br> 大沽有了居民后,外地的灾民和劳苦的人民,陆续到达此地,有些出关的难民也转道于此安家。或是织网捕鱼,或是“煮海为盐”,促使当地的渔盐业发展起来。随后,临近各地的劳动人民,便来大沽谋生,人口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村落。这就是塘沽的最早雏形。</h1> <h1> <b>塘沽名字的传说</b><br> 塘沽地区原是一个海边小渔村,连地名也没有,住着王、史两家,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们出海打鱼,船忽然搁浅,原来船驶到了一个大海龟的背上,这海龟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片陆地,于是他们便在上面居住下来。他们担心海龟游走,便在上面建了一座庙,镇住海龟,这就是传说中的塘沽由来。<br> 另一传说是:王、史两家住在海河边现外滩公园一带。有一年发大水,海河上漂来一口大钟,搁浅在这里,风水相搏,不时地发出“堂-咕”的声音。当人们问及他们的住地,由于没有地名,他们就说住在“堂-咕”声处,久而久之这里便被叫做塘沽。由于是谐音,这里也叫“塘二沽”、“塘儿沽”。 还有一传说,从上游漂来的是两口钟,一个是铁的,一个是铜的,在风浪中不断相撞。铁钟发出“堂咕”的声音,铜钟发出“广东”的声音。这里的人打捞上铁钟,所以此地就叫塘沽。那铜钟又随波流到了南方,那里就叫广东。看来塘沽和广东自古就有渊源。</h1> <h1> 塘沽地区最早的居民除王、史两家外,随后有李、梅二氏,接着井氏、赵氏迁入定居。最早的居民以姓氏集聚居住,形成了以姓氏为名的街区。据说李家原籍在南京下花园,随燕王扫北到塘沽,戍边而定居。李家人丁兴旺,势力较大,是塘沽的一大户,多居住在现新华路一带。井氏由盐山、黄骅一带迁来,懂得盐业生产技术,后经营盐场,也为塘沽一大户,多居住在现外滩乐购超市一带,那里原称井庄,村子建于1902年。史氏在现滨海立交桥一带建房,那里称史家庄,建于1900年。赵氏从山西迁来,以养船起家,多居住在现塘沽车站以西,那里称赵家地,建于1900年。塘沽还有一处叫鬼庄,建于1902年,在现金元宝商场后一带,那里原是一片坟地,后有人在此建房居住,这里就叫鬼庄,以后随着居民的增多,这个不雅的地名才改为了归庄。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后这个地名只能在传说中出现了。到1900年,塘沽约有万户人家,五万人口,辖属宁河县,建有同知衙门(在现公安街上)。<br> 明万历年间,大沽、北塘已成为沿海重镇,塘沽还是个无名的小渔村,史料中有关塘沽的记载也很少。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三次入侵大沽地区,准备从陆路进攻大沽炮台,塘沽是大沽炮台的后方策应地,英法联军先攻打塘沽城防。法国随军记者夏尔·德米特勒西在《中国战役日志》中记载:“塘沽是一座筑有工事的村庄,位于从新河通往大沽炮台的通道上,周围城墙高七公尺,延伸近两公里,墙上备有枪眼。守卫的士兵很多,筑有四十个炮眼,另外还有大批的战船停泊在白河水面上。”这是有关塘沽较早的描述,由此可窥见塘沽的历史风貌。清朝晚期,帝国主义不断进犯大沽口,继而天津被迫对外开放,塘沽开始进入了帝国主义的视野,成为了他们的侵略目标。</h1> <h1><b>(屈辱的塘沽)</b></h1> <h1>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h1> <h1>1900年的大沽口炮台</h1> <h1>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为确保他们在中国横行,强行拆去了大多数炮台,后来只残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h1> <h1>停泊在大沽口外的英国军舰</h1> <h1>沙俄侵略军坐在被摧毁的克虏泊炮位上</h1> <h1>被攻陷的大沽口炮台内景</h1> <h1>1860年大沽口炮台之战清军尸横遍地</h1> <h1>英国档案馆收藏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轰击大沽炮台之后的惨像</h1> <h1>德国人弗里德里希·卡尔·培茲影集中关于大沽口炮台的照片,记录了大沽口炮台1900年被毁前后的影像。</h1> <h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率部坚守炮台,与英军激战,大部分爱国官兵壮烈殉国,史称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h1> <h1>塘沽的日本(侵略军)大院</h1> <h1>塘沽日本兵站司令部的新建宿舍</h1> <h1>日军占领的北炮台</h1> <h1>1933年,日军第六师团、第八师团于5月上旬向冀东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5月22日,日军相继侵占滦县、遵化、平谷等县城,中国守军奉命退至平津城郊组织防御。至5月23 ,24日,日军对北平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停战的有利时机,逼迫中国与其签订城下之盟。5月30日,国民政府被迫与日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图为中日代表在塘沽的谈判现场。中方代表自右到左为:徐燕谋、钱宗泽、熊斌和李择一。</h1> <h1>《塘沽协定》签字现场(前排左起第三人为日本代表冈村宁次)</h1> <h1>被侵略军损毁的庙宇</h1> <h1>炮火毁坏的塘沽</h1> <h1>逃难的塘沽人</h1> <h1>《塘沽协定》是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军于1933年5月31日签定的“九一八事变”后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宝坻、通州、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察北、绥东、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h1> <h1> <b>塘沽建置沿革</b><br> 塘沽成陆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曾3次改道北移,在天津附近入海。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塘沽陆地逐步形成。<br> 塘沽地跨海河两岸,历史上一直划河分治。北宋末期,塘沽南岸地区属宋河北路沧州清池县;北岸地区属辽南京道析津府武清县。<br> 金代,隶属关系初沿宋制。金贞元年(公元1155年),塘沽北岸地区属中都路大兴府香河县,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改属宝坻县,塘沽南岸地区归属未变。<br> 元代,塘沽南岸地区仍沿旧制,北岸地区属燕京路大兴府宝坻县。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属大都路总管府宝坻县。<br>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塘沽南岸地区属河间府沧州静海县,塘沽北岸地区属顺天府通州宝坻县。<br> 清初沿袭明制,塘沽南岸地区属天津府天津县,塘沽北岸地区属顺天府宁河县。<br> 1914年,塘沽南岸地区属津海道天津县,塘沽北岸地区属京兆特别区宁河县。1922年塘沽设里公所。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塘沽南北岸地区分属河北省天津县与河北省宁河县。1937年,塘沽南北岸地区分属日伪政权天津县公署和宁河县公署。<br> 1949年1月17日塘沽地区解放,塘沽南北岸地区合治,称塘大区,1952年改名塘沽区,直辖于天津市。<br> 2009年11月撤区并入天津市滨海新区。<br> 2013年9月,天津市宣布撤销滨海新区下辖的汉沽、塘沽、大港工委和开发区管委会,由滨海新区区统一领导街镇。<br> 塘沽扼海河咽喉,战略地位重要,素有"京畿门户"之称。宋代,以海河(当时称白河)为界,河的南部属宋,河的北部属金、辽,南北对峙,战火不断。元朝,塘沽成为南粮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明代,是屯兵防倭的重地。清代,在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中,塘沽是中国北方的主战场。</h1> <h1><b>(解放的塘沽)</b></h1> <h1>塘沽解放时的部队进城。后面的楼房是“立群”文具店的原址。中间是条小马路。右边的商铺后来改为专卖电器用具等。</h1> <h1>塘沽百姓走上街头欢庆塘沽解放</h1> <h1>1949年1月17日5:30,经过激烈战斗,塘沽宣告解放(上图为当年报道塘沽解放的《人民日报》)。</h1> <h1> <b>解放塘沽战役</b><br></h1><h1> 塘沽地处渤海湾边,京山铁路与海河像两条彩带纵贯于塘沽全境,铁路、公路、水运交通方便,是平津和华北的水陆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br> 解放前,塘沽集中了国民党军的一个兵团部、一个军部、五个师、一个旅、一个团,还有其他后方机关,几乎所有的民房都被强占成为兵营。<br> 1948年12月14日,塘沽外围歼灭战打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占了塘沽城区北面的青坨子、宁车沽、金钟河大桥,并一举攻占了北塘车站、北塘镇、新河车站、新河镇,攻占了海滩站。随后又扫清了塘沽城区西面的黑猪河、大红房子、四号桥、胡家园、五十间房、中心桥、陈圈村等海河以北的塘沽外围之敌,强行突破海河攻克新城、南开村,控制了海河以南地区。完成了从陆地的北、西、南三面歼灭塘沽外围守敌的任务。<br> 这时的敌军负隅顽抗,以塘沽外面盐滩为防御前沿,向纵深层层设防,并用炮兵火力和舰炮火力支援战斗。而我军如果以硬碰硬,整个部队必然暴露于敌军密集的战火之下,死伤必将惨重。这时,中央军委果断下令,对塘沽围而不打,先攻取天津。<br>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月16日塘沽解放之战第二阶段—塘沽追击战打响了,我49军147师各团在海河以北向塘沽之敌发起进攻;我46军136师、159师在海河以南向大沽之敌发起进攻。两军齐头并进全面展开追击战。塘沽、大沽守敌五万余人在混乱中,狼狈乘船逃跑。在陆地上掩护撤逃的保安第5团3000余人,来不及登船,被我军全部歼灭。1949年1月17日上午5时30分,经过35天的浴血奋战,塘沽宣告解放!在这场战役中,455名壮士长眠在了塘沽这片土地上。<br> 解放塘沽的战斗第一仗是宁车沽战斗,争夺占领宁车沽几个村子。第二仗是争夺金钟河铁路桥的战斗,占领北塘镇。第三仗是扫清塘沽外围,海滩站战斗。第四仗是新河庄战斗。<br> 当时海滩站的标志性建筑是红楼,红楼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碉堡,其外围是毫无隐蔽的开阔地,敌人派了一个师的兵力在此把守。敌人凭借着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妄图进行垂死挣扎。我军为了一举歼灭盘踞在红楼的守敌,我们的一个营与敌人连续作战20多个小时,伤亡很大,当首长命令其他部队接替这个营下撤时,他们全营指战员请求继续战斗,不灭顽敌决不下火线,领导根据战士们的战斗热情,在这个阵地上增派两个营投人战斗。开始,我军进行政治攻势,向盘踞在红楼的敌人喊话,宣传我军的优待俘虏政策和全国的战局,宣传顽固到底只有死路一条。经过数小时的政治攻势不见奏效,于是,我军便向红楼发起了强攻。在机枪、火炮和手榴弹的火力封锁下,我军战士一步步向敌人碉堡逼近,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顶上来。当时392团10连5班班长、战斗英雄杜风田同志,他在历次战斗中都十分英勇顽强,在解放四平战役中连续三次爆破成功以后,身体极度疲劳受了伤,耳朵也震聋了,也不下火线,又去炸第四个碉堡成功,被评为爆破英雄。在这次进攻海滩站战斗中,他又出生入死,最先冲入敌阵。这时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腹部,鲜血立刻染红了他的衣服,肠子也从肚子里流出来,但他捂着肚子仍然往前冲,后来因伤势过重倒在血泊中,同志们过来救他,他还喊:“不要管我,解放塘沽要紧,同志们,冲啊!”不多时他就牺牲了。战友的离去,更加激励了广大战士的战斗情绪,大家冒着敌人雨点般的子弹,前仆后继地扑向敌人阵地,敌人的碉堡一个个地开了花。国民党守敌一看前沿阵地失守,龟缩在红楼的敌人象炸了窝的马蜂,四处乱窜。我解放军乘机消灭了大部分敌人,红楼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只有一少部分敌人逃窜。这次战斗,我军也伤亡100多人。<br> 攻克海滩站后,解放军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接着又在新河庄和新河站摆开了战场。国民党顽敌由于海滩站失守,动摇了军心,但他们仍然抱着侥幸心理,进行垂死挣扎。我军为了避免老百姓的无辜伤亡,放弃了强攻和炮轰的打法,尽量不使用大炮等重武器,与敌人展开了近战和巷战,仅攻占新河的一个小村庄就整整打了一天一夜。由于敌人在暗处,我军在明处,攻打新河庄的战斗,我军伤亡较大。翟春暄同志就是在与教导员刘醒华同志侦察新河庄敌人阵地时,发现敌人瞄准教导员,他奋不顾身跳到教导员前面以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保住了战友,翟春暄同志英勇牺牲了。在这次战斗中,我军采取步步为营、分割围歼的战术,把敌人一口一口地全部吃掉。这次战斗,虽然我军付出了数百人牺牲的代价,却避免了老百姓的大量伤亡。解放塘沽的战斗,从1948年12月上旬一直打到1949年1月17日,值此塘沽完全解放了,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br> 从林、罗、刘十二月二十三日十七时电文看:参加塘沽战役的部队共十个师即“(七纵四个师、二纵三个师、九纵三个师)”没有第四十七军(十纵)第一四○师(二十九师)。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林、罗、刘又先后决定:以第三十九军(二纵)、第四十四军(七纵)、第四十六军(九纵)附第四十七军(十纵)第一四○师(二十九师),在第四十四军(七纵)首长统一指挥下攻击塘沽、大沽之国民党守军;攻击时间暂定为二十七日。”有第四十七军(十纵)第一四○师(二十九师)。<br> 塘沽解放之战从1948年12月14日到1949年1月17日,历时35天。在这场战役中,455名壮士长眠在了塘沽这片土地上。正是这些革命先烈视死如归、血染千里盐滩,才赢得了塘沽人民的翻身和解放。<br> 革命烈士翟春宣,山东人,1947年入伍,同年入党。在解放塘沽的战斗中,他率领的连队负责攻打新河庄。为了摸清敌人暗堡位置,他和指导员不顾个人安危,以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枪弹。翟春宣牺牲了,可他和指导员亲手绘制的敌军火力分布图却在战斗中成为我军一举歼灭塘沽守敌的重要参考依据。<br> 革命烈士杜凤田,原三九二团十连五班班长。在解放塘沽外围歼灭战中,杜凤田率领全班战士,炸毁了敌人一个又一个暗堡、工事,为大部队的进攻扫清了障碍。</h1> <h1><b>(小旧的塘沽)</b></h1><h1><br></h1> <h1>盐场运盐</h1> <h1>盐山</h1> <h1>驳盐沟</h1> <h1>运盐小火车</h1> <h1>塘沽的“解放市场”,当时远近闻名。每逢周末,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h1> <h1>新华路附近的民居</h1> <h1>老解放路街景</h1> <h1>解放路与营口道交口</h1> <h1>解放路与东大街交口。交通岗亭最早只有一个,就设立于此。后来又在新华路、戏院、营口道等处设立交通岗亭。</h1> <h1>归庄大院</h1> <h1>新华路街景</h1> <h1>1950年代的解放路</h1> <h1>两侧店铺的解放路街景</h1> <h1>新华路公安大院对过的旧房</h1> <h1>老塘沽一中校门</h1> <h1>大沽船坞</h1> <h1>大沽储水塔</h1> <h1>曾经的一中心小学</h1> <h1>座落在解放路上的天碱俱乐部</h1> <h1>海河边上的“德大码头”(今日外滩公园一带)</h1> <h1>海河上的纤夫</h1> <h1>贝壳堤</h1> <h1>天碱碱渣山</h1> <h1>碱渣山改造施工现场</h1> <h1>塘沽南站建于1888年,1907年重新修建(图片为现存的一部分)。</h1> <h1>20世纪30年代的塘沽南站</h1> <h1>从候车室到站台要经过一段长60米,宽3米的长廊。</h1> <h1>2004年10日7日下午,随着最后一趟“塘沽短”开出。塘沽南站的客运历史宣告结束。</h1> <h1>塘沽南站主体为砖木结构,欧式单层建筑群。墙体由青砖砌造,白灰做灰口。</h1> <h1>塘沽南站前通往于家堡的道路。海河码头上的仓库依稀可见。</h1> <h1>塘沽火车站建于1908年。有车站票房,候车室等。站前广场平整宽阔。</h1> <h1>20世纪30年代的塘沽站。车站大门上端书有楷书“塘沽”二字。</h1> <h1>塘沽火车站站台</h1> <h1><b>(发展的塘沽)</b></h1><h3></h3> <h1>1952年毛主席视察天津港</h1> <h1>1963年重发海运场景</h1> <h1>1970年天津号试航</h1> <h1>1980年代的解放路</h1> <h1>1950年代海河上的游轮</h1> <h1>1992年建立的塘沽万人坑纪念碑,是日本侵略者残害屠杀中国人民的又一铁证。</h1> <h1>渤海儿童世界</h1> <h1>防潮闸</h1> <h1>副食商场</h1> <h1>建设号首次通过新港船闸</h1> <h1>建设号在新港吹沙</h1> <h1>1985年建成通车的海门大桥</h1> <h1>建设中的新港</h1> <h1>解放路金街开业</h1><h3></h3> <h1>金街东入口处的大榕树</h1> <h1>老文化舘门前</h1> <h1>基督教会址</h1> <h1>青少年宫</h1> <h1>塘沽烈士陵园</h1> <h1>体育场鸟瞰</h1> <h1>塘沽一中校门</h1> <h1>邮电局大厦</h1> <h1>塘沽火车站</h1> <h1>塘沽火车站站台</h1> <h1>天碱正门</h1> <h1>著名的“红三角”</h1> <h1>新港客运码头广场(远处可见海员俱乐部和新港友谊商店)</h1> <h1>营口道副食商场</h1> <h1>展览舘</h1> <h1><b>(蜕变的塘沽)</b></h1> <h1>2013年前图塘沽区划图</h1> <h1>201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变更天津市滨海新区所属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名称。同年8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滨海新区调整部分行政区划。</h1> <h1> <b>滨海新区行政区划首次调整</b><br> 2013年9月26日,天津市宣布撤销滨海新区下辖的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管委会,由滨海新区直管街镇;<br> 2014年,根据市政府关于滨海新区整合部分功能区的决定和市民政局关于滨海新区调整部分街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津民复[2013]19号),进行全区全部街镇和功能区边界线实地勘测、确认工作,将27个街镇调整为19个,12个功能区整合成7个。<br> 撤销于家堡街道、新港街道、新村街道,以于家堡街道、新港街道所辖区域及新村街道海河以北区域,设立塘沽街道;撤销大沽街道、渤海石油街道,以大沽街道、渤海石油街道所辖区域及新村街道海河以南区域,设立新的大沽街道;撤销杭州道街道、向阳街道,将杭州道街道、向阳街道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杭州道街道;撤销汉沽街道、大田镇,以汉沽街道、大田镇的行政区域及寨上街道大丰路、汉蔡路以东,津汉高速、汉南公路以北,滨唐公路以南区域,设立新的汉沽街道;撤销河西街道、茶淀镇,将河西街道、茶淀镇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茶淀街;撤销迎宾街道、胜利街道,将迎宾街道、胜利街道所辖区域合并设立大港街道;撤销海滨街道、港西街道,将海滨街道、港西街道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海滨街道;其他11个街镇的行政区划暂时保持不变。初步绘制街镇、功能区的区划界线图,签订勘界边界确认书,编制界桩点成果表。经第10、11次区政府常务会和第25次区委常委会原则通过。<br> 至此,天津市滨海新区下辖13个街道6个镇,分别是塘沽街道、新北街道、杭州道街道、新河街道、大沽街道、胡家园街道、北塘街道、寨上街道、汉沽街道、大港街道、海滨街道、古林街道、泰达街道,新城镇、茶淀镇、杨家泊镇、太平镇、小王庄镇、中塘镇。<br> <b> 滨海新区行政区划二次调整</b><br> 2017年2月27日,市人民政府授权天津市民政局,对滨海新区调整部分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的事项进行批复《天津市民政局关于同意滨海新区调整部分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的批复》(津民复〔2017〕3号)。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滨海新区调整塘沽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设立新港街道办事处和新村街道办事处;调整海滨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界线;其他18个街镇的行政区划暂时保持不变。并初步绘制滨海新区21个街镇、5个功能区的区划界线图。</h1><h1> 至此,天津市滨海新区下辖15个街道6个镇,分别是新村街道、塘沽街道、新北街道、新港街道、杭州道街道、新河街道、大沽街道、胡家园街道、北塘街道、寨上街道、汉沽街道、大港街道、海滨街道、古林街道、泰达街道,新城镇、茶淀镇、杨家泊镇、太平镇、小王庄镇、中塘镇。</h1> <h1>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滨海新区。</h1> <h1>习近平考察天津港:做好实业,攀登世界高峰。</h1> <h1>高铁滨海站(原于家堡站)</h1><h3></h3> <h1>在碱渣山上建起的公园</h1> <h1>紫云公园一角</h1> <h1>万达广场</h1> <h1>开发区MSD周边</h1><h3></h3> <h1>国家海洋博物馆</h1> <h1>鸟瞰国家海洋博物馆</h1> <h1>滨海新区文化中心</h1> <h1>滨海文化中心内中国最美图书舘</h1><h3></h3> <h1>泰达MSD</h1> <h1>开发区泰丰公园</h1> <h1>东疆保税区</h1> <h1>自贸试验区中心商物区</h1> <h1>周大福金融中心(高530米,为滨海新区第一高楼、世界第九高楼)</h1> <h1>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鸟瞰</h1> <h1>世界最大人工深水港、吞吐量排名全球第四的天津港</h1> <h1>国际邮轮母港</h1> <h1>海河大桥</h1> <h1>今日塘沽海河沿岸</h1> <h1>妈祖文化园</h1> <h1>世界最高妈祖像</h1> <h1>滨海新区金融街</h1> <h1>曾经红火的塘沽外滩公园</h1> <h1>2004年通车的津滨轻轨</h1> <h1>鸟瞰塘沽海河两岸</h1> <h1>航母主题公园外观</h1> <h1>落户主题公园的原基辅号航母</h1> <h1> <b> 滨 海 新 区 简 介</b></h1><h1> 天津市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常住人口299万人(2019年统计),辖管15街道和6镇,濒临渤海,海岸线153千米。<br> 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行政区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有海河、大青河、黑猪河、永定新河、蓟运河等河流过境。地区所属气候条件: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地理位置环渤海地区中心带,天津市最东端。年平均气温13℃,高温极值40.9℃。<br> 滨海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热带植物园、贝壳堤、大沽口炮台遗址、古海岸遗迹、西沽潮音寺、华阳观、北塘古镇、航母主题公园、海昌极地海洋世界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有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于全球港口第前列的天津港,服务华北、西北、东北12个省区市,通达全球400多个港湾。<br> 滨海国际机场拥有国内外航线190条。京沪铁路、津秦客运专线过境,设有塘沽站、滨海北站。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滨高速公路、津宁高速公路、津港高速公路、112国道等多条公路形成对外运输网络。<br> 新区以天津港、滨海国际机场为依托,已形成高新区、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级大型工业基地等多功能、多层次、专门化区域。以石油开采、化工、食品制造、医药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制造、机械制造、物流运输等产业为主导,引进中冶天工、鞍钢北方基地、中石油渤海钻探等中外合资企业近1300家。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内外公认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理想区域。</h1><h1> (本篇作者注:天津滨海新区,是以塘沽为核心区设立的,其战略定位意义深远。小城塘沽再获新生,必将蜕变为祖国大地上又一座美丽新城。)</h1><h3></h3> <h1><b> 《编后感》</b></h1><h1> 作者:张景才<br>近代多屈辱,勿忘毁大沽。<br>国弱遭欺侮,兵强岂会输。<br>昔望几小港,今观矗大福。<br>塘沽迎蜕变,昂首新征途。<br> 2019年12月于<br>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街</h1> <h1><b>片尾说明:</b></h1><h1><h1> 本篇整理制作者:张景才(昵称一品,原籍武清,1967年从军,1986年底转业定居于塘沽。)</h1></h1><h1> 篇中所使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全部来源于网络。水平和篇幅所限,本篇所记,挂一漏万,敬请谅解。</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