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烟雨紫湖》编后随记 </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钟子乐</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2018年暑假,从杭州带着念小学的孙子和爱妻,回紫湖老家过暑期。2013年在老家建了一幢小楼房,2015年又进行了装璜,可以说住的比较宽松称心。</h3><h3> 山区的夏天比城市要凉快些,紫湖原本就是避暑胜地。辅导小孙子低年级课程又没啥压力,有时间可与乡亲聊聊天、串串门,走走亲戚,偶尔有人吆喝也去搓搓麻将。吃的是乡亲邻居自家种的放心菜,新鲜又可口;在荤菜方面,吃的都带“土”字,土猪肉、土鸡土鸭土鸡蛋,小溪鱼……生活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甚得《清闲》 </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徐坞溪岸有吾家, </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喧闹不闻远浮华。 </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屋后插柳藏知了, </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门前种菜当养花。 </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偶淌河床翻螃蟹, </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时登楼顶赏烟霞。 </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琴声来自闲中乐, </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红酒青蔬云雾茶。</font></b> </h3><h3> 的确觉得在老家过暑期是蛮惬意的事。</h3> <h3></h3><h3> 安逸舒适的生活刚开始,突然间,有学生带着一名镇干部上门找我。经介绍得知,这位清秀高个的年轻人是镇武装部长,奉书记之托叫我到镇里去一下,说镇书记有事找我。顿时,心里有点忐忑 : 书记找我又有何事?到了镇里才知,原来镇里在土城桥溪搞了个供游客观赏的“景点”,墙面需要写点有关紫湖风俗文化,即文化墙要写的宣传内容,要我提供一些资料。</h3><h3> 这个任务,我觉得难以胜任。但书记交代了,就尽力而为,昼夜赶稿,交给镇里,一段时间后去看了文化墙的内容,绝多数是网络上摘录,我的劳动好比方言所说“花了油点灯未见得光”。 </h3><h3> 我认为此事就了结了,没想到书记又把我叫去,这次交给我的任务是:对全镇文化进行一次普查。由林部长具体负责,部长又派镇文化站新任站长汪子剑配合并负责交通,还嘱咐他要照顾好我的身体,毕竟我上了年纪,又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 </h3><h3> 于是我与汪站长先面上,再重点,走村串户,断断续续花了20天左右,对全镇各村各单位以及名胜古迹、人文地理都进行了了解;内查外调,走访座谈查询资料,多管齐下,尽心尽责。当听到村民反映关于红军在苏家坞岗上曾埋着十二首烈士尸体,我们又在建设村文化员尤丁山带领下,披荆斩棘上山实地考察,遇上了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身上湿淋淋。山上马蜂很多,还受到可怕的马蜂攻击 ,我被马蜂蛰了三口,顿时起三个泡,那种痛痒感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为完成任务,过了午时还没吃上午饭………</h3> <h3></h3><h3> 调查完毕,镇里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有县某传媒公司人员,有镇书记镇长副书记等领导,有紫湖建设两村支书,文化员,还有上了年纪的村民代表参加。会议由林部长主持。黄书记点名要我第一个发言,我说了一个多小时,在谈到紫湖烈士墓和苏家坞十二位无名烈士墓窟的情况,我哽咽的说不去…… </h3><h3> 会上要我送几本《三清山下闽南人》给传媒公司与会人员。</h3><h3> 会议结束,没有小结,没有后来。 </h3><h3> 从这天开始,我萌生编书的欲望。因为我和汪子剑的劳动不能白费,一定要把调查的一些材料用文字记载下来,传给后代,传给世人。 </h3><h3> 如果《烟雨紫湖》是成功之作,对社会有贡献,那首先要感谢紫湖镇党委书记黄丽芳和武装部长林菁华两位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好领导。 </h3><h3> 自汇报会以后想编书起,不但整个暑假不得闲,一连四百多个的日夜我没有轻松过,风风雨雨,朝思暮想,四处奔波……</h3> <h3></h3><h3> 《烟雨紫湖》是一本怎样的书?她不是小说,不是报道文学,又不是诗歌散文集,更不是故事会。然而,她却都包罗涵盖了这些方面。总而言之,她是一本三清紫湖人写本地人文地理的书;叙述的是三清紫湖人的情怀;描绘的是三清紫湖的人文地理;讴歌的是三清紫湖人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赞美的是三清紫湖人对家乡的执著;歌颂的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创业先锋和杰出人才;记叙的是闽南乡村传统文化和苏区革命斗争史。</h3><h3> 可以说,《烟雨紫湖》是以三清紫湖人民在新时代文化精神指引下产生的精神文化,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贯彻执行习主席“文化自信”、“留住乡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革命传统继承好”、“发展红色旅游”等等指示精神。是政治性与地方文化性有机结合的文化产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神宝典。她不仅是读者热捧的读物,也是将来编纂《镇志》的铺垫。</h3> <h3></h3><h3> 本书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除本人是专职外,其余编撰人都是兼职的,也是做义工的。《烟雨紫湖》的前言是黄立剑写的,后记是查福春要我执笔的,书的介绍是查福春撰文的,还有“编者寄语”是集体创作的。本书没有“序”,但实际写了两篇“序”没用上,其中一篇是立剑把我《最近我在忙啥?》一文作为序,我认为不合适,建议删去;另一篇是杨业大替领导拟稿的,因中央对领导干部的“八项规定”内容有牵涉也只好作罢。虽没序言,但有题词有前言,还算是比较常规完整吧,没有什么遗憾。 </h3><h3> 本书已发行近3个月了,作为一名主持编者,写点编后感,谈谈编写过程以及体会感悟是应该做的事。但迟迟没做,这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主要是心有余悸,在这个编写过程中,接触的形形式式的人,看法、想法、做法都是各抒己见,无法统一,心怕洗脸挨着耳。因我对全书负全责,责任重点,思考多点,那是很自然的,多做点事也是应该的。因感情太投入或故事太感人,在采访中、在汇报中、在书写过程中都情不自禁流过热泪。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压力大、事情多、时间不够用,日子觉得过特别快,但生活很充实。同时,也惹了很多麻烦,把葫芦挂在脖子上,很不好受,就象老鼠钻风箱一样两头受气。但在艰辛憋气中的苦与累只能打掉门牙往肚里咽。因为没人逼我去做这件事,同学也调侃我是自讨苦吃。有人还说我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退休了还自找麻烦,想想也对又不全对。 </h3><h3> 凡事有阴暗的一面,就有阳光的一面,在编写过程中是有喜有乐,更多的是有获得感、愉悦感、成就感。</h3> <h3>发布会现场</h3> <h3>发布会筹备讨论</h3> <h3>现场嘉宾</h3> <h3>向嘉宾增书</h3> <h3>向小学生赠书</h3> <h3>现场题字</h3> <h3></h3><h3> 如果《烟雨紫湖》是一本好书,那就是做了件好事,对社会有贡献有益处,能得到干群好评。除了感谢当地镇村领导的支持外,还要感谢同心同德的所有编撰人员和勇献爱心的企业家们。 </h3><h3>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编书获得成功,那是撰文群的同仁和编委成员以及部分爱心人士共同努力获得的,在此,再次向对该书有支持有贡献有关心的全体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h3><h3>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不是好汉,更需要更多的人帮助,我一生最荣幸的是,遇事有贵人相助。 </h3><h3> 在资料审阅收集整理归类有立剑和福春,可以说是他俩日夜兼程,牺牲许多休息时间,费尽心机,无私奉献。在我精神不振有畏难情绪时,是他俩鼓励我:“别担心!有我俩支持您!”。说实在没有他俩左右臂的支撑,《烟雨紫湖》早在路上夭折。开始之际,我请查福春任主编,他不同意。推让之下,我就挂了个名,实际我的组织能力很有限,写作根本就谈不上,一没有这个天分,二也没这方面的兴趣。年轻时,遇上文革,人生也坎坷,虚度年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对我的写照。我主编完全是出于责任心和使命感。所做的是零碎基本的资料搜集。比如,红军故事(除智取笔架山外)都是我走访所得的资料,然后请文采能力好点的同志再加工。</h3><h3> 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拉点赞助,这是非常艰巨的事,有时真的很是尴尬,但热心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说:“乡村文化事业是大家的事,本来就该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不理解的是:钱投入这个还不如去吃喝玩乐,泡泡妞。赞助是自愿的,不赞助是无可厚非的。最不愿接受的是那种“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的闹心态度,给我的压力和痛苦是极大的,因为我心中有梦想,也跟编委有承诺会让本书尽善尽美,结果是自已说出去的话无法兑现,失信于同仁。比如说计划拉三十人赞助,结果只有十五人按时到位,还有50%的人至今还是“纸上画饼”。唉!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万万不能。因为缺钱没能申请书号以及不能彩印,这是此书最大的缺陷, 也是编委同仁的最大遗憾!更是我的无奈!!</h3><h3> 乡友颜高明,编写刚开始就告诫我:“有钱就好办事”这是哲理!</h3> <h3></h3><h3> 2018年,枫叶村举行千人大会,庆祝汪应辰诞辰900周年。花费13万,镇出资1万,其余均由民企和乡友集资。人力资力精力付出都是巨大的。我们的出发点,正如副主编查福春所说:“我们编这本书不是为了挣钱,再说这样的书根本挣不到钱。大家有这个积极性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和社会责任,做义务。另外考虑到做这件事确实对家乡继承弘扬文化是件好事,又不需要多少代价,我们又有能力做,何乐而不为呢!” </h3><h3> 我在后记中罗列了这么几个字: </h3><h3><font color="#167efb">春燕衔泥,喜鹊叼枝,辛勤皆为后代;</font></h3><h3><font color="#167efb">群贤毕至,和衷共济,劳神福泽桑梓。</font></h3><h3> 这就是我的初衷,也是编委同仁思想境界的写照吧! 编《烟雨紫湖》的出发点就是做件善事,不计报酬和回报。比如,镇里出资请传媒公司搞了一个文化展览室,其中就有我群员尤觉人自费用无人机拍的照片和查福春的精彩诗文,他们分文未得,图文被用根本不在乎,这不得不说是种无私奉献精神。 </h3><h3> 紫湖撰文群,这是个新鲜事物。出乎意料,几位有文学才华的真是志同道合。在群里写的写、讨论的讨论,异常活跃,就连一个书名都提出过五六个方案。最后以舒玲同学的诗句“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的启示,我们决定让“烟雨”入紫湖,从而本书名诞生。副标题写着“缘自三清紫湖的人文情怀”,不难理解吧,三清紫湖本来就是亲如手足一家人,同过乡,同过区。1933年,中共紫湖区委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现三清乡金沙自然村。</h3> <h3> 朋友易得,知己难寻,贵人难遇。不瞒你说,在编写过程中,我是得到如下知己贵人帮助的,否则一事无成。他们是: </h3><h3>张恭春、张大燕、颜三忠、徐宗正、邱厚跃、尤觉人、钟秀斌、钟灵芝、张大军、黄代发、张邦群、吴方谈、林昭俊、应世福、张乃世、陈正永(已故)、黄立剑、查福春、陈盛清、周凌更、杨庆华、杨业大、史玉书、林上丽、林慧荣、张文明、陈身球、颜喜敬、颜喜跃、颜高明、颜喜柳、颜金红、颜冷梅、颜喜胜、王德树、单标文、曾照健、范由海、林佑辉、林钟轮、林志强、林腮玉、林祖雄、林佑明、王家明、吴正明、邵茂忠、邵建树、尤必取、汪子剑、张旭华、张乃荣、张乃元、董光明、钱春华、舒 玲、贺春霞、廖端胜、黄华民、吴亲勤、吴亲球、吴亲平、张玉媚、张乃传、张春梅、邵秀玉等等(还有一些,就不一一罗列了) </h3><h3> 有些暖心的语言,印象深刻,是我想忘也忘不了的。下面也列举一些,与读者分享。我的贵人们是这样对我说的: </h3><h3>张旭华老总第一个表态说:“要赞助多少?开口说下。” </h3><h3><br></h3><h3>王德树老总说:“校长做的公益事,我一定要支持。” </h3><h3><br></h3><h3>颜高明会长说:“发布会聚餐,如钱不够,我再支持一点” </h3><h3><br></h3><h3>邻居林佑辉鼓励我说:“船到桥头自然直,既然兴师动众了,一定要把事坚持做下去而且做好!” </h3><h3><br></h3><h3>外甥颜卫红对我说:“姨夫,需要赞助@下。” </h3><h3><br></h3><h3>林腮玉女士说:“干爸,我正在创业,借钱也要支持您。” </h3><h3><br></h3><h3>爱生范由海说:“创业的事我认为还不算很成功,就不写了。我和老婆都是您的学生,资金有困难你说下,别嫌少,一定会支持您!” </h3><h3><br></h3><h3>外地学生钱春华说:“我虽不是三清紫湖人,但我是您的学生,资金有困难说下我也赞助一点。” </h3><h3><br></h3><h3>老乡长颜福根说:“你请我们来参加发布会(用餐),我们包个小红包意思下吧!”</h3> <h3>老同学应世福说:“发布会我也要出点钱,资助一下。” </h3><h3><br></h3><h3><br></h3><h3>老县长徐宗正说:“紫湖民间组织编写这本书,真是件大好事,是全县乡村文化工作创新的先河。” </h3><h3><br></h3><h3>县卫健委党委书记兼主任邱厚跃点评:“是乡愁,是文化自信,对后辈是一种教育引导。” </h3><h3><br></h3><h3>张邦群校长说:“有用得着我的,尽管吩咐。” <br></h3><h3> </h3><h3><br></h3><h3>博导张乃柏教授说:“钟老师,您好!《烟雨紫湖》一书已收到,非常感谢赠书!该书写的内容涵盖全面、到位,既回顾了我们紫湖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又收集了大量名人轶事佳作,对紫湖人自我认同和凝聚在外紫湖游子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内容详尽,编排合理,可见您付出了极大心血。感谢您能为整个紫湖做这么有意义之事,还希望您老多注意身体。稍显遗憾的是我这边未能为该书做点事情。后面如果有任何需要我做事的地方请随时与我说,感谢您赠书!” </h3><h3><br></h3><h3><br></h3><h3>哈工大林亦府教授说:“家乡一直是我们在外游子梦魂牵绕的地方。如何讲好家乡故事,如何将家乡的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变迁以更好的载体、更好的形式,在乡友中代代相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识之士真正沉下心来,不计名利、不辞辛劳,默默奉献,才有可能达成。衷心感谢以钟子乐校长为首的《烟雨紫湖》编委会成员,让这个梦想得以成真!衷心祝愿家乡的明天会更美好!各位乡友文化事业更上一层楼!”</h3> <h3>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林菁华说:“书内容肯定没有问题!” </h3><h3> 更难能可贵的是,顾问张恭春在新书发布之际,发来贺电:“子乐,你辛苦了,发布会我因事不能赶到,但我也资助点,让你度难关。”感恩感德,没齿不忘! </h3><h3> 感人肺腑的语言还很多,我只能列举一些例子。像王家明、吴正明、颜伟清、颜朝红、应世福、吴承炳、颜福根、吴德统……的评价都很高,我就不一一写来。这些赞扬声是对我们所做的事的肯定,也是鼓励鞭策,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文化事业上再作努力再立新功。 </h3><h3> 老同学应世福,特意从永康赶来参加发布会,并赋诗一首:</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烟雨紫湖》出版有感</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新书出版喜连天,大众文学百姓参。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作者辛劳结硕果,主编竭力荐名贤。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佳宾满面春风至,领导凌云壮志添。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小镇欣然崇笔墨,山村玩起著华篇。</font> </h3><h3> 贵人们想我之所想,急我之所急。我是终身不忘的,例如:</h3><h3> 张恭春乡友(本书顾问)正月初二到我寒舍,专为此书编写作了指导讲话;</h3><h3> 陈正永老师,疲惫不堪带着重病赶来参加座谈,用中肯口吻提了好几条建设性的建议。</h3><h3> 堂弟钟秀斌身在首都,一边自己正在创业,一边在著书《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还时常关心我的事,专程来我家了解情况,指点迷津。就连一个发布会的议程和我发言的要点,都为我考虑到。了解到我在资金上有困难,还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嘱咐我要保重身体。虽然是兄弟之辈,我已进入古稀的老人,他的提醒关爱很贴人心。</h3><h3> 小妹灵芝,我是她二哥,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抑或身体,都是体贴入微。就拿本书主题歌来说,就是她帮我找高人创作的,而且非常成功,歌曲播出当天阅读量就越万人次。至今这个美篇已有2万多人次阅读量,282人点赞,82人打赏。但很少人知道,制作过程中有多艰辛;因她非常了解我在资金筹措中绞尽脑汁仍然入不敷出,所以在制歌上的费用她自掏了腰包。</h3> <h3> 说到书中有丢字或错别字等瑕疵,这不得不承认校对工作有点粗心和疏忽。有些极简单的错误也是避免不了。比如:六七十年代,那时村民劳力叫社员,社员的劳动报酬是记工分,本书把工分写成“公分”。读过多遍,也没发现这个错别字。还有许多类似问题,不一一列举。值得说明的是,在出书前一个星期进行两次校对,第一次各位作者看自己文章为主,同时也提出互相审核,主攻消灭错别字,减少低级错误。第二次校对,特请林昭俊老师,吴方谈医师,张邦群校长,分三部分三人突击审核。35万字,一天一夜,逐字逐句审核绝非易事。他们很辛苦,集中到我这里都夜深人静,还把问题一一列出,标在样书上。这样匆促,任务如此繁重,不出点差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恳望读者多多谅解。改正的办法是,大家扩大宣传,让更多人需求,然后加印时订正,把这些遗憾彻底解决。 </h3><h3> 摄影尤觉人,业余摄影爱好者,是我任小学民师时带过的学生。四五十年了,他把我当恩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尊重我、帮助我,我感激不尽。想想年轻时也没有刻意去为人做什么好事,都是凭良心做的又是极平凡的教学工作。在他身上我真正体验到人间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诗意般的人间真实感情。在编本书时,他力担全书的摄影拍照工作,在酷热的暑假带上无人机和相机,四进紫湖,把整个紫湖拍个遍,如雇用其他人做这件事,至少要花一两万元,他不但未得半分报酬,反而贴了汽油钱。不久前,有人要几张照片,我打电话给他,他正好在临湖(出差),我说不要急,等回家找到再发给我。在他心中明白,我要的都是比较急用的。他没告诉我,马上从临湖赶回玉山家里,把照片发给我,然后再返回临湖。这件事看似很小,可是非常感动人,将心比心,我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h3><h3> 在发布会的筹备中,尤觉人,黄代发,张邦群,汪子剑,陈盛清等同志,特别关照和卖力,发布会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全靠他们的辛劳付出,有汗马功劳。 </h3><h3> 以上是我一些感受,下面再谈下《烟雨紫湖》有哪些突出亮点和本人建议。</h3> <h3> 因许多关心热爱家乡者,想看《烟雨紫湖》而手头还没这本书,或者有了这本书,又因工作繁忙等原因,没来得及认真品读。为此,我将利用网络平台写点解读提要,节约大家的宝贵时间。让大家在阅读之前,有所启发,有所选择,望圈友和乡亲能喜欢。这也是对家乡的情结再次释怀,为家乡发展宣传再作应尽的义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一)从题词人说起</font></b></h3><h3> 本书有三位重量级人物的题词,这是《烟雨紫湖》的价值支柱,更是全体编写组人员的荣光!</h3><h3>三位题词人,共同点都是本三清紫湖人。又都是来自上海九江南昌大中小城市,从年龄上又是老中青三层面。其职业也各不相同。三个基本点是相同的:一是他们都是从山里贫困家庭,通过各自后天的努力走出大山的;二是他们对故乡的热情和关爱家乡的发展的执着是一致的;三是他们在各自从事的工作中业绩突出,都是岗位上的佼佼者,大名鼎鼎的重量级人物,是国家精英。是三清紫湖人民心中的偶像!</h3><h3> 张恭春是中国化工企业一位高管,业绩突出获得多项荣誉,业余爱好是写作,曾出版多部著作,他退休后更是笔耕不辍,走到哪就写到哪,看到啥就能写啥。在圈友里,隔三差五可欣赏到他的美篇,是不可多得的业余作家。他的著作进入各地新华书店,走进千户万家。最近他又荣获:中华杯第二届长江文学奖全国评选赛复赛入围。好消息传来,令人赞叹不已。</h3><h3> 张大燕是战斗英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任高炮团长,战绩显赫。战场上出生入死,不断受伤不断立功,不断提拔,戎马一生。他在抗美援朝上,曾与战斗英雄邱少云一道参加战斗,同时受部队嘉奖。本书《一位共和国英雄的岁月足迹》就是介绍这位英雄的,值得一读。</h3><h3> 颜三忠是人大高才生,从事律师和法学教育工作,爱岗敬业,勇于拼搏。现在已是江西省律师队伍和政法界中的领军人,他的荣誉在题词中有简介。</h3> <h3>革命英雄张大燕</h3> <h3>张大燕接受采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二)紫湖之歌</font></b></h3><h3> 在编写《烟雨之歌》的过程中,因为“烟雨”如诗如画,还应如梦如歌。因此萌生创作一首歌来作为《烟雨紫湖》主题歌的想法。任务交给钟灵芝,她又去寻找高人邱厚跃合作,经过反复磋商修改,终于获得成功。最后确定歌名为《信江源头紫湖人》。此歌从歌词配曲到演唱录制都很完美,付出的心血代价也可想而知。此歌为《烟雨紫湖》增添光彩,带来喝彩掌声。以此歌制作的美篇文章自4月份发出,阅读量已越2万人次,点赞282人,赞赏82人。这是相当可喜的成功!《信江源头紫湖人》是本书主题歌,也是三清紫湖之歌,她不仅是百听不厌音乐享受,更是值得紫湖几代人传唱和关爱三清紫湖的爱歌者的首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三)漫山红遍</font></b></h3><h3> “漫山红遍”乃本书一个重要章节,是亮点之亮点!是最紧扣当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内容!她用史实说明紫湖、三清都是革命苏区,是方志敏领导下红军开展的根据地,事实胜于雄辩。怀玉山革命纪念馆的红军活动线路图上,没有三清紫湖的标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遗憾的误失!</h3><h3> 为了掌握红军在三清紫湖一带的活动史实,我们通过走访、查资料、实地考察三结合。从县委党史办编写的资料中我们得知土地革命时期,紫湖成立过两个区委:</h3><h3>一是紫湖区委,办公地址设现三清山乡金沙;</h3><h3>二是大桥头(川桥)区委,办公地点是和尚山,区委书记王明立。</h3><h3> 为了弄清楚红军在和尚山的情况,我们有幸寻到一位本地老太太,我本人曾三次采访了她,第一次口头初步了解,第二次作了手机录音,第三次,在农历十月十五日去她住处采访,这次是带录音录像了。她叫吴德女,今年95岁。体弱的已是到屋外晒太阳都坐不住了。好几天卧床不起,很少进食。赴访那天尽管是她95岁生日,子孙都为她生日忙碌而谈笑风声,可她高兴不起来,总是躺在床上呻吟着。我近前说了来意,她好不容易坐起来,经子孙再三劝说,她才同意把她搀扶着到屋外太阳底下进行录相采访。</h3><h3><br></h3><h3>她体弱的不经风吹,说话很吃力,但记忆还清晰;</h3><h3>她叙述了红军住在他家等生活琐事;</h3><h3>知道王明立是红兵(她把红军叫红兵,国民党的军队叫大兵)头头;</h3><h3>知道王明立是被国民党兵用香烧死的;</h3><h3>知道苏家坞12名牺牲红军战士埋在哪里;她亲眼看见在大坞厝边(离张士富家二百米之处的小路上)大兵枪杀区委工作人员。</h3><h3>她还说,和尚山几户人家都有红兵住过,红兵走后,他们的房子都被大兵烧了,还要抓人,她点名吴德贵等人,为红军做事,后来逃命的经过……</h3><h3> 她最后说,“红军来和尚山时,我已经九岁了,好多事情还记得。”她边叹气边说:“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她这样问我,意思我是领悟的,苏区人民在战争年代也付出很大贡献或牺牲,革命成功了,苏区人民也没有受到什么优待。这一反问,我不加思索回她说:“有用,很有用!”他也听不大见,没有再问。其实,有没有用心里根本没底的。为了表达对革命英灵的敬畏,我在本书写了“红军精神代代传”一文,警醒人们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生活腐败,经济腐败,危害最大的也是精神腐败!一些党内腐败分子,早已忘记烈士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否则就不会成为阶下囚了。</h3><h3> 紫湖红军故事,有一部分在《三清山下闽南人》一书就记载过,这次又修改列编,其目的是不言而喻了。</h3><h3>我们在漫山红遍的烈士名录中比县里记载的多了两名,王明立和吴邦清。笔误发现两处:一是烈士张纳里,正名是张士考。二是烈士吴家才,实名是吴家方。另外是发现十二位无名烈士墓窟地址。</h3><h3> 我们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得知:林宣伙被枪杀、张士考被开水烫死、王明立被火烧死、刘永连被大刀砍头……</h3><h3> 这些英勇就义的事迹,应载入县史乡史。他们的革命牺牲精神值得缅怀和赞扬。倘若忘记先烈,何以不忘初心?革命先烈应该永远活在我们后人心中。</h3> <h3>川桥村苏家坞后背山岗,当年红军在此与国民党蔡团交战地</h3> <h3>并在此牺牲一名红军站岗战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四)公仆的魅力</b></font></h3><h3> 本书着重介绍了时任紫湖公社党委书记的杨礼成。这已是50年前的事了,但紫湖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有个杨主任(杨书记)。</h3><h3>比如要是有人问:“玉山到紫湖的公路是哪一年开的?”回答人会告诉你:“是杨礼成当书记时开的。”</h3><h3>要是有人问:“茅岭这座电站这么老了,是哪年建的?”回答准是说:“杨礼成当书记时建的。”</h3><h3>如果问紫湖那么多茶叶林是谁带头垦植的,回答会说,紫湖万亩茶林是杨书记带领大家造的。走进紫湖镇办公屋的年轻工作人员会问,这栋楼房是谁当领导建的?回答仍是杨礼成。……</h3><h3> 杨礼成除了在紫湖办了多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为改变紫湖山区面貌、改善紫湖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可贵的是给全紫湖人民留下了精神财富。杨书记的超强号召力,除有历史时期的因素外,更多是他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所凝聚成的。他的事迹很感人。孔繁森作为地委书记成为全国楷模,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的全国楷模,而杨礼成是不是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事实明摆着,读一读《紫湖人民的好书记》,期望读者发表意见,更盼望从事宣传媒体的同仁,研究调查这位好公仆。</h3><h3> 今天重提杨书记,也是时代的需要,百姓的呼声!我们学习的是他公仆精神!学习他替党高度负责,深入群众,不摆架子,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不怕困难,刻己奉公,廉洁自律,敢于担当的高贵品德。</h3><h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是共产党人永恒的宗旨。杨礼成在紫湖的公仆形象、工作业绩,人们五十年不忘记,五百年也不该忘记!</h3><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五)活雷锋吴德统</b></font></h3><h3> 说起吴德统,在紫湖是家喻户晓的。人们对他的评价很简单:“吴德统是个好人,是个活雷锋。”说吴德统几十年风风雨雨,恰如其分。他出身在地主家庭,可没享受到地主的生活,却背上“地主子”的黑锅。解放那年他才四岁。解放后,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抬不起头做人,忍辱负重,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八十年代,五类分子帽子被摘,他如释重负!有了施展才能的春天。他从搞副业的“平车司令”到做建筑工程队领帮的“统工”,从贫民百姓到优秀中共党员到村老年协会会长,一路走来都不易,但又很出色很阳光,苦中有乐。他所做的好人好事,许多是鲜为人知的,有的是不可思议的。有一件在王修善(矿难牺牲)墓前,当着众亲戚朋友撕掉一张4500元借条(王修善生前所借)的事,令人匪夷所思。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据林佑明(见证人)说,按现在工资40倍计算那是相当一张十八万元的借条啊!</h3><h3> 他这辈子为乡镇创税收几十上百万,总因是“农民身份”,几十年工龄不值钱,但他见人总是开心地说,每月还有三百余元退休金,吃饭够了。他想不通的是,有领好几千元退休金的老党员干部,还埋怨共产党,发牢骚说怪话。</h3><h3> 他虽年迈,但总闲不住,为了丰富本村老人晚年生活,他担起老年体协会长的责任,凭自己一贯为人好的品质而结下的人脉资源,为老人开展活动争取活动资金总是得心应手。如果活动经费有缺口,他也毫不吝啬的把儿子给他的生活费贴上。他一生没有少赚钱,在公益事业上他也没少花钱。</h3><h3> 他做了许多象雷锋那样助人为乐的好事,不可能每件都记下来。就凭常年义务在边山这一片河床地头捡农药空瓶,保护村民卫生健康安全的举动就非常难能可贵,值得赞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六)苦槠树的春天</b></font></h3><h3> 林佑明是一位农民红人,曾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他在苏州蠡口耗资三十万举行了办厂十周年庆典,轰动整个苏州城。他曾被党报党刊称为“蠡口现象创始人”、“紫湖家具之父”。苏州商会会刊正文首页就以“一夫当关勇往直前”记载了他任苏州市相城区玉山商会名誉会长的先进事迹。《三清山下闽南人》一书以“蠡口现象创始人”记载入史册,今天《烟雨紫湖》又以“苦槠树的春天”再次采访报道,较之前是更深入更具体的报道。</h3><h3> 因篇幅有限,另外还有由林佑辉写序、我和陈盛清为他写的《激流飞越干坑口》一书,分25个故事来记载(有待出版)。他的出生命运多舛,曲折磨难,故事感人肺腑。13岁那年为了摘一点箬叶去卖,挣得2角8分钱,钱没拿到生产队买工分而跪椅条板挨批斗,写到此我不禁热泪盈眶。</h3><h3> 他的故事、他的命运、他的智商、他的毅力,不同凡响。1965年我国曾有一部电影叫《苦菜花》。</h3><h3>在改革开放的当今,林佑明他审时度势,把握商机,他既是改革开放的红利获得者,又是从农民工到家具公司董事长的创业成功的典范。该不该有一部以林佑明为主人公,编一部25集电视连续剧:《苦槠树》——根据《激流飞越干坑口》和《苦槠树的春天》改编?</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七)三清山的传人</b></font></h3><h3> 陈正永又名颜伟永,是紫湖镇建设村出生,在三清乡西坑村长大的有故事有传奇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即其主业教书育人,而业余爱好超乎人们想象,只要他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读者可从文中领略得到。他最酷爱的是写作,尤其在写三清山,宣传三清山方面立下汗马功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刻苦耐劳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令人敬佩。他也爱财,但他的确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摆摊卖书、养鸡鸭和出售农产品都是自己劳动所得。 陈正永因病早逝的主要原因是劳累成疾,平时无限透支身体。他日夜操劳,根本没有充分的休息,从来没有照顾自己的身体。</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八)山里人的韧性</font></b></h3><h3> 这是一篇纪实文章,也是一个有戏剧性的真实故事。在权力和利益的驱使下,个别领导的意图与专家的科学依据相抵触时,权大于一切。因此专家无奈把实情告诉百姓,不是挑畔,而是真相。专家专重的是科学和历史长远利益。为了不被历史唾弃背黑锅。专家告诉百姓真相也是道义的。当时镇里也是为本镇百姓考虑的,明示暗使,要群众起来阻止。中途镇里又出于市县领导的高压,不得不180度转弯。一场“民与官斗”的闹剧拉开帷幕。民众获胜后,镇里又为这帮韧性青年们记功封赏,召开表彰大会并表歉意。真理终究会压倒邪恶,主持公道的清官大有人在。他们正确决定才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群众呼声,尊重科学,走群众路线。永远值得百姓拥护爱戴。这些韧性青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成为当地美谈,永远被人们称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九)好人蒙冤</font></b></h3><h3> 本书由杨业大执笔的《一笑泯恩仇》一文,是记叙发生在紫湖的公安破获一起反动标语案件的纪实报道,那个年代台湾蒋介石想反攻大陆之心猖獗,经常利用广播电台进行反革命扇动宣传,蛊惑人心。紫湖边山有几个小青年,因常收听反动电台受其教唆,充当小丑,演了一场小闹剧。公安人员破案又急功求成,用逼供手段,造成冤案,使一名好校长蒙冤入狱四年的真人真事。连故事中的当事人都是实姓真名。今天写这个故事,实际意义,是警示公安部门要把它当作一个案例教材,尽量避免冤案错案,吸取这个血的教训,积累更多更好的提高公安破案能力和素质的参考资料。当今港独、台独仍然气焰嚣张,对提高警惕认识也有一点关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十)古人除恶</font></b></h3><h3> 传说《陈达岭》的故事在双溪口村家喻户晓,讲的也活灵活现,有根有据,基本是属实的故事,没有虚构的迹象。今天读这个故事,跟“扫黑除恶”运动相吻合,说明古往今来一切社会黑恶势力危害性极大,人们痛恨绝顶。也说明了“不是不报,是时侯未到”和“恶有恶报”的古训。</h3><h3>社会邪恶不得人心,扫黑除恶永远在路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十一)新型农民</font></b></h3><h3>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来人多田少的山区三清紫湖也出现了大量抛荒田、荒芜地。有志青年颜朝红,却在这抛荒田地做起大文章,开办家庭农场,种植药材加饲养家禽家畜的新致富路,为全县农村农业农民做出一个好榜样。他的实践证明,农村是大有作为的,是可以施展才华的天地。</h3><h3> 十月二日,发布会晚餐的宴席上有一道莱,就是他无偿奉献的。他放养在深山泉水沟的土鸭,味道特别的香,贵的有理由,供不应求,也是必然的。我们乡友从事农业口的林克剑、颜伟玉两博士专家,和宣传口的记者应云斌、查小山回老家探亲时,不妨到土城西浆采访下颜朝红,品尝“西浆泉水鸭”,深入研究,泉水+放养的鸭为什么那么可口味香?探讨营养价值如何?找到科学依据,写一篇有份量的考察报告加以发表。打造出一个紫湖“西浆泉水鸭”的品牌,那将是对家乡脱贫攻坚的一大贡献且功德无量的大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十二)初心与自信</font></b></h3><h3> 《烟雨紫湖》虽然写的是三清紫湖人的故事,但其故事的精神是没有乡界的,比如红军故事、公仆精神、创业精神、耕读精神等等,是绝没有地域界限的。该书不仅成年人可读,也适合青少年阅读,即老少皆宜。无论文章内容到书法图片,诠释的是“真善美”,对青少年都是正能量的传承。</h3><h3> 网络有这样一段对诺贝尔获得者莫言的评论:</h3><h3>莫言虽然写的是乡村,但他笔下的村庄几乎都是与美好祥和毫无关联的“另类村庄”,他所描写的全都是社会最阴暗、丑恶、不堪的一面。如果说作为社会主流,我们需要的是“审美”,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社会阳光面,那么莫言的切入口就是“审丑”。甚至有种说法,不少人都十分认同:他们认为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外国人喜欢看中国的丑态。…</h3><h3> 网络的评论不可全信,但有一点,莫言获奖七年了,没有一篇文章编入中小学教材这是事实。原因是不适合青少年阅读。他把丑态揭露的过于彻底,扯掉了最后一层遮羞布!</h3><h3> 《烟雨紫湖》所列编的作品,作者知名度与文学大家肯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撰文群里,挑大梁的都是非科班出身,甚至没进过大学门,没授过专业训练,全靠自学成才。撰文的出发点是“审美”歌颂正能量。从这点上,其作品的方向与大家莫言作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筒单的理解,作家莫言的作品进不了中小教材,一是低俗,二是着重“审丑”对青少年教育不利。《烟雨紫湖》是立足“真善美”,赞扬的是阳光面,对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有利。她不仅可走进学校,还可作为乡本教材。这是不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h3><h3> 《紫湖人民的好书记》、《苦槠树的春天》、《山里人的韧性》、《活雷锋吴德统》、《红军精神代代传》、《一桶猪草哪里去了?》、《农村抛荒田何去何从?》等等文章都不仅仅是三清紫湖人所应该关注的,她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以及宏伟目标息息相关。她的读者应该是广泛的,其精神是全民的食粮,作者的写作水平有限文章可以修改,但所列的素材却是极其有时代性、典型性,是体现着新时期文化精神的闪光点的。</h3><h3> 写到这里,顿悟《烟雨紫湖》才真正是有诗和远方、有使命有担当。我真心希望各界三清紫湖乡友以及圈友,为以三清紫湖人为主体编攥的《烟雨紫湖》多写多发表读后感,不忘乡愁、牢记乡音。共同搭乘家乡这条靓丽航船。趁着改革开放好时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不畏艰辛、乘风破浪、驶向远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十三)心愿与遐想</font></b></h3><h3> 编写《烟雨紫湖》的过程,也是学习认识提高的过程。除有体会心得外,也有一些遐想和建议。我把不成熟的建议列在如下,欢迎读者支持和点评。</h3><h3>1.建议三清方塘小学恢复“方塘游击小学”原名称。</h3><h3><br></h3><h3>2.倡议紫湖中学改名“紫湖汪应辰中学”(效仿黄家驷医院)</h3><h3><br></h3><h3>3 .提议川桥小学改为“川桥红军小学”,仓坂小学改为“刘永连小学”。纪念缅怀红军先烈。</h3><h3><br></h3><h3>4.加强烈士墓管理维修。</h3><h3><br></h3><h3>5.红军活动过的地方立碑介绍。如干坑口“红军石”、“大片坞苏维埃政府旧址”、“和尚山中共川桥区委旧址”、“毛干山、少华阳红军住地旧址”、“红军岭”战斗旧址等等。</h3><h3><br></h3><h3>6.提议苏家坞十二位无名烈士墓迁至到村公墓。方便学生清明节向烈士缅怀祭祀。</h3><h3>关于命名的建议,从近年时兴的“铜臭味”来点“文化味”“精神味”兼顾,应该是不会错吧!再说,古树古屋都已挂牌保护了,一些革命战争旧址,那些流血牺牲的印记也应受到尊重加保护吧!敬请文化单位领导三思和同仁们热评。共同呼吁!再不能置若罔闻。</h3><h3><br></h3><h3>7.《烟雨紫湖》副本,就是《镜头下的三清紫湖》,理当尤觉人任主编。航拍下的三清紫湖风光无限美。期待优秀民企冠名赞助,立马付梓,奉献读者,一饱眼福。</h3><h3><br></h3><h3>8.盼望有人完成陈正永的遗愿,把他《血染三清山》的连续剧续写。</h3><h3><br></h3><h3>力不从心,望读者不吝赐教,谢谢阅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