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易经》

沈阳老万

<p>&nbsp;&nbsp;偶然在书摊上看到这本书,书名叫《神密的八卦》,讨价还价,一元钱买到手。</p> <p>&nbsp;&nbsp;没事看看呗,这本书开篇就说到:“八卦真神了,可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大业,以断天下之疑”,“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我当时就想:这“八卦”真的这么厉害,如果学会了以后无论干点啥咱也事先算算,比如买个彩票啥的,真要算对了,岂不一夜暴富了嘛。如此看来学学八卦还是不错的。</p><p>&nbsp;&nbsp;&nbsp; 继续看,方知道“八卦”广义的讲是指《周易》,几千年来,吸引了好多人去探讨去研究,说啥的都有,咋说的都有,谁对谁错不知道,咱也只能看个热闹了。而最关健的是在书的最后附有《周易》的原文,也就是六十四个卦图,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六句爻辞,共计四千九百多字。&nbsp;&nbsp;</p><p>&nbsp;&nbsp; 看到这里我就蒙圈了:首先这六十四个“卦图”根本就看不懂;其次是好多古僻字都不认识;第三卦辞爻辞咋看都不成句,更不明白是啥意思。毫无疑问,如果指望《周易》来实现我“一夜暴富”的梦想,恐怕只能留在梦中了。</p><p>&nbsp;&nbsp;&nbsp;&nbsp;要想梦想成真, 只看这本《神密的八卦》不行,必须把《周易》的六十四卦整明白,随后我又买了几本带有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爻辞的有关材料,当然也买了一本《易经》。</p> <p>&nbsp;&nbsp;&nbsp;这些书的作者有的是国学大师,有的是几代研究《易经》的传承人,当然也有很专业的民间高手。不管作者是谁,他们叙述“三古三圣三易”的内容几乎是“统一口径”的,而我重点是看他们对六十四卦的解释。尽管各人感悟不同,解释的各有侧重,但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易经》太熟悉了,熟悉的都能把六十四卦背下来,随便拿出一卦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所以我也想把这六十四卦先背下来。不过这六十四卦可不是轻易就能背下来的,在对《易经》还没理解的情况下,就去死记硬背根本就不行,今天背会明天就忘。</p><p> 那咱就从零开始去学吧,反正退休在家闲着也没啥事,国学也好,玄学也好,学学也无妨。</p><p> 可以说,任何人初次接触《周易》时都看不明白的,说是“天书”真不为过。好在孔子为了解释《周易》先后写了十本书,统称为《易传》,俗称“十翼”,这就是学习《周易》入门之书。而我正是通过反复学习孔子的《易传》之后,首先明白了“八卦”是这样产生的。</p><p>&nbsp;&nbsp;&nbsp;&nbsp;说是在远古时代,有位华夏始祖叫华胥氏,有个儿子叫伏羲。伏義发现大自然中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着,相互之间即要对立又牵联,还相互影响着对方。重要的是还都有一定的规律,应该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以便让大家掌握。</p> <p>  </p><p> 虽然当时没有文字,可伏義却有办法,于是某一天他一拍大腿,拿起木棍果断大气的在地上画了个一横。</p><p>后来有人说这是“一画开天”,天为阳,就把这一横叫做“阳爻”。</p> <p><br></p><p> 随后伏義又画一个横,这一横中间是断开的,后来有人就说这是“两画僻地”,大地宽厚润育万物,温顺阴柔,就把这个叫做“阴爻”。</p> <p>  </p><p> 按孔子的说法,这就叫“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也可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咋说都行,反正都指的是一个“阳爻”,一个“阴爻”。</p> <p>&nbsp;&nbsp; 把“阳爻”与“阴爻”相互组合和自身组合后,就出现以下四种现像。这就叫“两仪生四象”</p> <p>  伏羲认为阴阳转变是正“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合情合理。但是它们不管咋转变咋组合,只能是这“四象”。而这“四象”不能全面的、丰富的反映出大自然中所发生的情况。于是,伏羲在它们自身组合的基础上,又分别的给加上一“爻”。</p><p> 对于这三横,当时伏羲咋想的不太清楚,反正后来有人说这是代表着“天才人才地才”;有人说这是比喻“过去现在和将来”;有说指的是“天道人道地道”;有人说这是在讲“开始过程和结果”……根据卦形都一致认同“乾”为天,代表父亲;“坤”为地,代表母亲。</p> <p> 既然都是三爻了,那它们再相互组合,肯定还要多产生出六种情况了。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就把这个比喻成一个家庭,也就是说,父亲母亲后来生了六个孩子:三个儿子,三个女儿。</p><p><br></p><p> 父说:我们想要个孩子,最好是女儿。母说:可我想要个儿子。伏義说太好办了,把你们各自下边那一横交换一下,儿子女儿就都有了。注意,是下边那一横。</p> <p>  根据啥也没人知道,反正长女取名叫“巽”代表风,长子起名叫“震”代表雷。据说,后来男孩子取为“震”的,在家排行都是老大。</p><p><br></p><p>&nbsp;&nbsp;&nbsp;&nbsp;一对儿女不够,伏義就劝他们趁年轻再生一胎,父母也觉得可以,但嫌麻烦面有难色。伏義说不麻烦很简单,把你们各自中间那一横再对换一下就行,你们就看,这就二女儿二儿子了。</p> <p>&nbsp;&nbsp;&nbsp;&nbsp;伏義说二女儿活泼热情漂亮,亮丽的就像跳跃的火焰,只要有条件就跳离过去,所以取名“离”代表火。二儿子相对差多了,生他时母亲在外,又赶上下雨,路还不好走,沟沟坎坎一脚泥一脚水的总算回到家了,为此取名“坎”代表水。</p><p><br></p><p>&nbsp;&nbsp;&nbsp;好事帮到底,也没和他们商量,伏義擅自把他们最上边那一横给对换过来,就这样,又给他们增添了第三对儿女:</p> <p>&nbsp;&nbsp;&nbsp;&nbsp;说这小女儿长的丰润,能说会道,说话招人爱听,她常把水存起来润育万物,取名叫“兑”代表澤。小儿子天生稳重,两手倒背,常以背对,好像看破红尘似的,从不为外物所动,内心理智冷静,故取名“艮”代表山。</p><p><br></p><p>&nbsp;&nbsp;&nbsp;伏義经过这阵子忙乎,终于把这一家八口凑齐了,于此同时,代表“卦”的八种符号也写完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四象生八卦”。</p> <p>  八卦:专指伏義创造的八个卦的符号,后来,尤其是现在,一说“八卦”,广义的是指《易经》或《周易》。</p><p>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没有文字,八个卦名“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据传说是神农氏给起的。而它们从1到8的顺序号好像是宋代开始有的,但不知道是谁根据啥排的。</p><p> 尽管这样,孔子在做《易传》时还是给八卦个好评:伏義太厉害了,他把这一家八口分成四对,每一对形像性格相反,脾气不同,能耐各异,都有特长,好在虽然相互对立但互不抛弃。乾坤上下来定位,翼柔雷刚互追击,兑润艮静可通气,水火不容还相依,整个自然都囊括,大世界中小天地。简直是绝了。</p><p> 当初伏義的八卦虽然是个圈形,但中间是空白。</p> <p> 到了宋期有人根据孔子的描述,就在中间给加上了“阴阳鱼”的图案,从而绘制成更丰满的“八卦图”。</p><p>&nbsp;&nbsp;&nbsp;&nbsp;把“乾”摆在上边,是为体现男尊女卑君上臣下的原则,所以看八卦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和现在的地图方位正好相反。</p><p>&nbsp;&nbsp;&nbsp;又根据孔子“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的描叙。这个图更能体现出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所以就有了“为体”的说法。</p><p>&nbsp;&nbsp;&nbsp;八卦图:也称“太极八卦图”,是指把“八卦”符号与太极图(阴阳鱼)结合到一起的图形。</p> <p><span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nbsp;&nbsp;&nbsp;&nbsp;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八卦图,是从宋代开始有的,在这以前的年代,任何地方都没出现过这个八卦图。</span></p><p><br></p><p>&nbsp;&nbsp;&nbsp;&nbsp;后来孔子又说了一段话:“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大概意思是说万物都要经过春夏秋冬的生长变,按孔子的描述,八个卦都各自有位的。</p><p>&nbsp;&nbsp;&nbsp;&nbsp;宋代有易学者本来就不服上面那个八卦图的,看到孔子这段话后,可找到根据了,马上分庭抗礼的绘制出另一个八卦图。</p> <p>&nbsp;&nbsp;&nbsp;同时还一再强调:当初周文王就是按这个八卦图进行推演的,非常准,至今都很实用。这就有了“为用”一说。</p><p>&nbsp;&nbsp;&nbsp;看到又出现一个八卦图,先绘制者抢先注册,取名“先天八卦图”,所有权归属伏義,所以也叫“伏羲八卦图”。</p><p>&nbsp;&nbsp;&nbsp;后绘制者也不甘心落后,咱也不注册,就叫“后天八卦图”,因周文王所用,也叫“文王八卦图”。</p><p>&nbsp;&nbsp;&nbsp;两种“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摆放的方向明显的不同;八个卦符所在的位置也不同。这些似乎都不重要,关健是“先天为体”和“后天为用”哪个重要?</p><p>&nbsp;&nbsp;对此争论很大,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清官难断家务事,咱也不能乱说。至于还有人标新立异推出“中天八卦图”,““立体八卦图”,这就更复杂更玄妙,暂时放一边不研究了。</p><p><br></p><p>&nbsp;&nbsp;&nbsp;我还是先入为主的锺情《先天八卦图》,为了便于记忆,狗尾续貂的给这图添了几笔,主要表明:母亲这边所领的三个儿子为阳卦,父亲那边带的三个女儿为阴卦。</p> <p>&nbsp;&nbsp;&nbsp;我没事总念念有词的背读“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老伴问我想跳大神咋地?为了强化记忆我常画八卦图,老伴说蜘蛛拉的网都比我画的好。不喜搭理她,“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她根本就不知道我的抱负是“一夜暴富”。</p><p>&nbsp;&nbsp;&nbsp;虽然我都能背读背画八卦图了,多少也掌握点基本知识,但还不能从八卦图中看出“彩票”的信息,哪怕是蛛丝马迹也没有。</p><p>&nbsp;&nbsp;&nbsp;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感觉出八卦图的奥妙趣味和值价所在。</p><p>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取象比类,意象连通。当初没有文字,就是看卦象来推断得失进退。凡物都有象,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现象。看准了就就是真象,看走眼了就是假象。所以有人认定八卦之象不可忽视。经过几千年留传到现在,已得到充分的证明同时还传到国外了,比如韓国就用八卦图做了国旗。</p> <p>&nbsp;&nbsp;&nbsp;只是他们把位置给改了,从这个“卦象”看出了他们的国运。早有易学高手深透解析:红色似火代表朝鲜,蓝色如水是韩国,从韓国国旗卦象来看,对外南北不能统一;对内又是水深火热。随后指出:自从韩国用了这国旗后,一直就没咋消停,既使做了总统下场也都很惨。所以说你一个外国不懂得八卦的精髓就不能用,用了也别乱改,我们是“变则通,通则久”,你们乱给变就是找堵呢,看来这玩笑是开大了。</p><p>&nbsp;&nbsp;</p><p>&nbsp;&nbsp; &nbsp;八卦中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卦象”,当属“震”卦了。</p> <p>&nbsp;&nbsp;&nbsp;卦象为雷,天上一打雷,地下就震动,这好像是常事了。震卦对面是巽(风)卦,他俩凑一起,不是雷风恒,就是风雷激(益),老热闹了。</p><p>&nbsp;&nbsp;&nbsp;震卦旁边紧挨着坤(地)卦,他要一震动,大地就受不了,地面上万物也跟着晃悠,后果很严重。</p><p>&nbsp;&nbsp;&nbsp;好多人也都想提前知道他啥时候震,以便预防。可“震”说:我一个阳爻在底下,你们两个阴爻在我上面,控制我阳气上升,我能不感到压抑嘛。我只有震一下,才能透过断裂层得以释放。其实我震的时候你们应该知道,只是相互都不说,以为能给我压住呢,最后知道也没晚了。听震这么一说,再看他的卦形:二阴压一阳,地震就不好预测了。</p><p> 此外“”卦形”“”卦德”也都很重要,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起码的。比如乾卦,看卦形是三横,连续整体到顶,卦象为天;健壮挺拔阳刚,卦德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这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也是从书上看到,就是借机会检验一下记忆力,也没啥新意,其他的就不说人们依靠卦象符号如何预测吉凶呢?</p><p> 虽然在伏羲时代没有文字,但能熟练的依靠卦象符号预测吉凶,并有一套成形的占卜方法,只不过都是口头相传表达而已。</p><p> 据传说,是神农氏给八个单卦取了名字,又把三横(爻)的单卦重叠后组成六横(爻)的重卦。再重新排列组合后,变成六十四卦了,同时也为每卦取了名字。那时候叫《连山易》,为夏朝所用,也是依据卦象来预测吉凶的。到轩辕氏时叫《归藏易》,为商朝所用,有啥发展也不清楚,反正都失传了。</p><p> 到周文王时叫《周易》,为周朝所用,据说是周文王给每个卦写了一句卦辞,六十四才有了六十四个卦辞。后来因时局需要,周公又增写了爻辞,从此就了三百八十四个爻辞了。这个过程很复杂,就不细说了,其实我也挺蒙圈的,细说也不见得能说明白。</p><p> 总体应该是这样:伏羲八卦经过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来,并不断得到改进,在流传中有了卦名,进而有了简单的文字记载,慢慢就固定下来。其中因为《连山》和《归藏》两易绝迹了,后人对这两个朝代的《易》也沒有更多的了解。而周文王的《周易》经过孔子修订,完全保存下来,才使得我们的文化瑰宝大放光彩。</p><p> 我就想把六十四卦都背下来,发现其难度是八个单卦的六十四倍,谁背谁知道。</p><p>&nbsp;&nbsp;&nbsp;但是其中有八个“纯卦”一看就能记住,这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自身重复的卦,如下图:</p> <p>  &nbsp;《连山易》《归藏易》都已失传,现在解卦只能用《周易》了。可《周易》的卦辞爻辞能看懂的又有几人呢?还好,孔子看懂了,为了以后别人也能看懂,于是先后写成《易传》,就是前面说的“十翼”,也就是十本书,对《周易》做了全面详细的解释。所以学《周易》必先看《易传》,能省不少事。</p><p><br></p><p>&nbsp;&nbsp;&nbsp; 不过在这过程中我又发现一个问题,那就到底叫《周易》呢,还是叫《易经》呢?</p><p>&nbsp;&nbsp; 很多人都认为《易经》就是《周易》,但我总感觉不对。</p><p>&nbsp;&nbsp;</p><p>&nbsp;&nbsp; 后来一分柝:孔子写了《易传》,在这十本书中的“彖传”是对卦辞的解释“,“象传”是对爻辞的解释。为了使用方便,后人就这些解释逐条逐句的同《周易》各卦辞爻辞排在一起。也就是说,把“彖传”“象传”与《周易》混编到一起后,才总称为《易经》。</p><p>&nbsp; 所以,我觉得它们的关糸应该是这样的,用算式代一下:</p><p>&nbsp;&nbsp;《周易》+《易传》=巜易经》</p><p>&nbsp;&nbsp;&nbsp;举例:孔子说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说出自他自己写的《易传》,也可以说出自《易经》。但绝不能说出自《周易》,因为《周易》内容就是六十四卦和卦爻辞,周文王也没说过这句话。</p><p>&nbsp;&nbsp;</p><p>&nbsp;&nbsp;&nbsp;我也是闲的,其实到底叫啥也都无所谓。对于这方面一点不了解的人,不管叫啥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算命”的,而对于了解易学的人来说,称呼啥都能想到是《易经》,绝不会想到《圣经》。</p><p><br></p><p>&nbsp;&nbsp;&nbsp;&nbsp;正事没说完,又扯上闲事了,就此打住。其实我要说的正事也是闲事,我要把六十四卦都背下来,为此我还把这个表格拍成照片,以方便学习。</p> <p>&nbsp;&nbsp;&nbsp;为了背六十四卦,尤其是背卦辞和爻辞,我得经常看孔子写的《易传》了。其中《序卦传》从乾坤开始……到即未结束,指出了有顺序的到头回返的循环路;《杂卦传》中的“错卦”“综卦”能让你认一卦知两卦,趣味性很强。</p><p>&nbsp;&nbsp;&nbsp;不过看着学着背着,却“剑走偏锋”了,《周易》的本文没记住多少,孔子写的《易传》中的格言警句印象却很深。比如《糸辞传》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在《文言传》中换个角度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这几句话可能刘备感受很深,临终嘱咐儿子刘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需解释,都能看明白,类似很多,不一一列举。</p><p>&nbsp;&nbsp;&nbsp;孔子说话也有矛盾的时候,比如他在另一个地方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跑到《周易》这却又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一友(糸辞下传》”。我“中庸”一下,每次出游只带老伴一人,可半路上好几次都想把她甩了,老磨叽了。但一想到孔子说“二人同心,其力断全”(糸辞下传),还不能甩。</p><p>&nbsp;&nbsp;&nbsp;其实有些事要看环境,存在就有存在的条件,有些话也有语境,不能断言对错矛盾。比如说,看卦象,在“乾坤震坎”四个卦中,孔子安排的都有“马”,那以“马”取卦应该选哪个卦呢?这就得“变通”了:如果是健壮成年公马,取乾卦,如果是母马,取坤卦,如果是小点的公马,取震卦,这小公马走的路连泥带水的,取坎卦。具体情况具体断决,要是用俺家老太婆取卦,打死都不能取兑卦,人家兑卦的卦象是少女。</p><p><br></p><p>&nbsp;&nbsp;学《易经》是不太容易,尤其《周易》本文,难懂难记。不过孔子的《易传》相对容易些,看过之后多少能明白点做人的准则,人生道理,应该说是“开卷有益”的。在科举年代,学“四书五经”是正常课业,因为考试大多是从那里出题。从当时来讲,《诗经》就是语文,《尚书》是古代史,《礼记》是思想品德,《春秋》是近代史,而《易》是哲学。《易》加上《易传》称为《易经》后,使单调枯燥古朴的哲学理论变的更加丰富丰满而又生动。地道的古今比附,奇妙的穿凿附会,吸引了无数人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其战果也是空前的。</p><p>&nbsp;&nbsp;&nbsp;咱学“易”只能算是一种消遗,学点皮毛还不能实战。不过要是看到其他有关易学的文章时,一般情况下能看出哪是“复制”的,哪是他人观点,哪是个人感悟。当然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的闪光点都是值得咱学习的。</p><p>&nbsp;&nbsp;&nbsp;只是在我学易的过程中,经常受到老伴“无情打击”。有时学的很投入老伴说话我没听,她就不愿意,有时涮碗因分神摔碎一个,她就发脾气,有时……这类情况一多,老伴就关心的问我:发现你学《易经》后咋有点老年痴呆了呢?可别走火入魔呀。这个老太婆,要不考虑没人做饭,我早把她“变易”了。</p><p>&nbsp;&nbsp;&nbsp;在学《易经》过程中,我经常练习摆卦,但从没正式求过卦。如果说“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那可是太高看自己了,实在是无事需要预测。鉴于“不义不占,不诚不占,不疑不占”的原则,我想“一夜暴富”的“野心”一直没敢付之行动。后来一琢磨:想中大奖可是诚心的,中奖致富也非不义之举,求奖号更是解疑行为,用《易经》推测不算为过,所以我就蠢蠢欲动,开始准备了。</p><p>&nbsp;&nbsp;&nbsp;占卦的方法很多,用三组数字可求卦,用三枚铜钱也可求卦,都很方便的。但传统的是用50根蓍草,叫做筹策,找不到蓍草可用50根竹签来代替了。这种方式比较繁琐:四营为一易,三易出一爻,摆出一卦要要十八易,很费时间的。</p> <p>&nbsp;&nbsp;&nbsp;这种方式比较繁琐,但因为据说这种方式特别准,所以我还是挺喜欢这种最传统的推演方式,只是要求比较严格,再加上“一事不可两占”的原则,极少去操作。</p><p>&nbsp;&nbsp;我就想一卦精准到位,于是选了个吉辰良日,排除老伴的干扰,去掉所有杂念,洗澡换衣服,以静心净手,然后默念:</p><p>“假而泰筮有常,沈阳老万欲中奖致富,想预知下期“双色球”大奖之号码,未知可否。爰质所疑于神之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明告之”。孔子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勾通神明,欲得所求,求得所知。此外我还加上几句:倘若成功,必普助公益,布施济难;而见此文点赞者,享于大餐,赐于红包。我还要……</p><p>&nbsp;&nbsp;&nbsp;这时我听老伴在喊:都啥时候了还不起来,做啥好梦呢,说着就把被子给掀了,让我彻底无遗的暴光一次。这时我想起来今天准备温习一下《文言传》,赶紧起床。</p><p>&nbsp;&nbsp;《周易》中乾坤是首卦,《文言传》对这两卦的卦辞爻辞做了单独详细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学易者参孝。学易者都很重视此《文言传》,反复看也是正常的。</p><p>&nbsp;&nbsp;&nbsp;这不,我也准备再看一遍呢,不过,咋忙也别忘了吃呀。好了,先吃饭去,回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