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纯的美篇

景纯

<h3> <b>格桑花开 秋染大地</b></h3><h3><b><br></b></h3><h3><b> (四)</b></h3><h3><br></h3><h3>我们的下一站是甘孜州的色达县,全程367公里。次日凌晨,当大地还笼罩在夜幕下,我们巳收拾好行囊,告别丹巴,踏上了去往色达的行程。淡淡的月光,依稀的星空,黄原小心地驾车行驶在夜色中。约模过了两小时,才晨曦初露,此时可见彩虹般的国道317在川西的群山峻岭中蜿蜒盘旋。</h3> <h3>如虹的317国道</h3> <h3>当行至燃姑村路口时,黄原从317国道把车拐上了通往燃姑新村的机耕道。</h3> <h3>车才刚驶到燃姑新村村口,一个几乎占据着整面山的巨大经幡阵便映入了眼帘。</h3> <h3>比起祥云笼罩着的经幡山,山脚下原本颇有些规模的燃灯寺,看起来是那么小。</h3> <h3>在藏区,经幡在山顶,河畔,道旁,寺庙等有灵气地方随处可见。之所以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都印有佛经文和鸟兽图案,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看来,这些经幡是人与神间的连接纽带,随风而舞的经幡是在不断地颂诵着经文,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经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它们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h3><h3>经幡藏语称“隆达”。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彩旗,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其色序不能弄错,它们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含意。一些学者更认为五色经幡还融入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据传,经幡缘起藏族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的仪式,是藏民族古老的本教文化、藏传佛教的密宗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h3><h3>经幡有长有短,图案也各不相同。最长的经幡有3—5米长,60厘米宽,上有经文和鸟兽图案,红色或或白色经幡,一般侧挂在广场、寺庙前的经幡杆上。短的经幡一般是呈蓝白红绿黄五色的方形经幡,上面也有经文和鸟兽图案,往往被穿在一根长绳子上,横挂在人烟稀少的山口。挂在房顶上面的经幡一般是星火无字幡,由上面的蓝、白、红、绿、黄,五只幡条,与下面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组成。这些随风舞动的经幡又被人们称作“风幡”。</h3><h3>悬挂经幡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民族地区的一种宗教习俗,有着自身修行、利益众生的功德。</h3> <h3>五彩经幡</h3> <h3>从燃姑村出来,还没等我从刚才的震撼中缓过神来,另一更大的震撼又降临了。天上云漫似海,远山雪峰巍峨。龙灯草原上,早起的牧民正忙碌着;难以记数的耗牛,马匹悠然地在吃着草… 一副无需修饰的天然巨画,如歌,如诗。</h3> <h3>因为要赶着去色达天葬台看天葬仪式,在道孚城,我们未做停留。道孚城地处坝上,从车上看,其规模远胜丹巴。</h3><h3><br></h3><h3>车过道道孚城</h3> <h3>车驶过道孚城后,先前还千回百转的317国道,此刻变成了笔直的金色大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