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边城》被誉为一幅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风情画。再次读《边城》前,满脑子都是初读时的四美印象: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div> <h3><font color="#010101"> 然而,《边城》不美,是我再次阅读的全部感觉,整部小说都充满了惋惜、悲叹和惆怅,让人想要挣脱,却又宿命似的无法逃离。这时才理解了沈老的话: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忽略了。边城再美,也抵不过悲剧带给人的唏嘘叹惋之痛。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许唯有如此,才更能引发人的思考,从而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我认为,《边城》的悲剧根源是人物心底的自卑。这种自卑,使得人物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他们说话都是一半认真一半玩笑,分不清真假。那一半模糊的意思在猜来猜去中产生误会,即使一时清楚了误会,也任由误会产生新的误会,陷入不可逆转的漩涡,也给了那个探口风的中寨人从中作梗的机会,以致于最终酿成悲剧。<br> 每个少女都曾是翠翠,都会经历情窦初开的人生阶段。有人说出来了,或是倾诉,或是表白,或是这份情愫有了结果。而翠翠因为心底的自卑,只能永远藏在心里,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不敢表白,不敢暗示,无人倾诉,甚至不敢接受。在那个渴望被爱的年龄,没有自信言爱,没有勇气示爱的少女,应该都会有翠翠的苦恼。心疼翠翠,心疼每个像翠翠一样的少女,一定要在女儿的青春期好好陪伴她,理解她,引导她,不让她有翠翠的苦恼。 <h3> </h3><div> 不是人人都能自如地和他人沟通,善于沟通是技巧,敢于沟通是自信,这份底气源于获得的爱。而翠翠,拥有的爱很少。</div><div> 小说多处流露出翠翠对同龄女孩的艳羡:“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发现了女孩子手上还戴得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心中有点儿歆羡”。 <br> 小说还多次写到爷爷和孙女谈及爱情的尴尬:翠翠听爷爷问她主意时想听又不好意思的娇嗔,爷爷不懂她的心思她又不能明说的苦恼,爷爷不便多说、多说了又赶紧岔开话题的无奈。<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br></div> 翠翠从小没有父母,是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虽然有爷爷,但终究无法替代缺失的母爱和父爱,何况,爷爷也只是普通的贫苦人民。<br> 对于女孩来说,母亲尤为重要。比如翠翠,如果有母亲在,很多事情就会不一样。这份爱可以是打扮翠翠,让她更漂亮更自信;可以是倾听翠翠的苦恼并正确引导;可以是张罗翠翠的终身大事。母爱能化解翠翠的烦恼,即使不能化解这场悲剧,也不至于让翠翠如此悲凉孤寂。母爱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先享受的爱,是温暖一生的爱,是一切幸福的开始。 成长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经济贫困和家庭不幸很容易成为孩子自卑的根源。只经济贫困但家庭温馨,孩子一般不自卑;经济好但家庭不幸,孩子大多自卑。而翠翠都赶上了,她内心的自卑使得她的羞涩和矜持比常人多了几分,导致她和傩送的沟通障碍。<br> 同样的障碍也存在于爷爷与顺顺一家的交往中。爷爷一辈子生活艰辛,家庭生活也不算幸福。因此,他与顺顺一家交往时,难免会有自惭形秽的感觉。 当然,翠翠与爷爷的自卑是很隐秘的,否则他们就不会产生与船总结亲的想法。<br> 虽说湘西民风淳朴,人性至美,顺顺一家对爷爷与翠翠的帮助也确是出于善良淳朴的人性,虽然他们并没有以强者自居,没有盛气凌人;但是,这并不能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异,也不能消除生活差异带给爷爷和翠翠的自卑,甚至不能保证顺顺一家的帮助没有悲悯怜惜的成分。或许,这种潜意识里的自卑,爷爷与翠翠也不自知,但这并不妨碍自卑对他们说话处事的影响。这自卑,使得爷爷说话办事小心翼翼,使得翠翠不敢自认为可以被喜欢,害怕被拒绝,只一味地沉默。<br> 但是,顺顺一家并不理解这一点。所以老船夫小心翼翼的试探在二老看来是“做作”,是“畏畏缩缩”,是“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所以“老船夫对于这件事的关心”,使得“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婚姻”的顺顺和喜欢翠翠的二老“对于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br> 或许他们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一点却真真实实地存在并影响着他们之间的交往。<br> 善于沟通既是语言艺术,也是自信的心理反射,而这一切都源于拥有足够的爱。拥有爱的人更会爱人,也更会表达。其实不是“更会”而是“更敢于”,那是内心充盈自信的表现。被爱是一切幸福的开始,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这种幸福让孩子更自信,自信又会让孩子赢得更多的爱。自信能使沟通更及时更有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悲剧的发生。 《边城》的悲剧根源是翠翠与爷爷的自卑,而翠翠的自卑其实就是沈从文的自卑。我们不妨追溯一下沈从文的成长经历和感情经历。<br> 沈从文出生在凤凰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5岁时高小毕业,被迫中断学业,从此走上行伍生涯。脱下军装后,困窘中开始创作。1929年去中国公学任教,认识了小他8岁的学生张兆和并开始追求。1933年9月,他们终于成婚。《边城》也是1933年开始写的,完成于1934年4月。 沈张之间的差距可不仅仅是8年。张兆和是“合肥四姐妹”之一。张父是民初著名的教育家,结识很多社会名流。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br> 如果说张兆和是“黑天鹅”,那沈从文就只能是“癞蛤蟆”了。张家是名门大家,张兆和是才貌双全、衣食无忧的大家闺秀;沈家是乡野小户,沈从文是有才无貌、生活困顿的贫家小伙。张兆和是骄傲的,高高在上的,带着名门淑女的矜持与优越;沈从文是谦卑的,俯首在下的,带着贫家小伙的自卑与多情。<br> 在这场爱情游戏里,一个是女神,一个是奴仆,沈从文注定是卑微的。百般追求而不得的从文变得极度自卑,湘西小镇出来的小伙在名门闺秀面前本来就存有的自卑感极度膨胀。他在情书里说:“......我把你当作我的神......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br> 虽然这场游戏以从文的胜利而告终,但并没有改变他在这份感情中的地位,张兆和也始终没有理解他。张兆和整理他的遗稿时思考:“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br> 作家的情感经历,必定会影响到他的创作态势,这种影响多半在创作中会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沈从文在爱情中的自卑投射到翠翠身上,渴望也寄托在翠翠身上。<br> 沈从文甘愿成为张兆和的奴隶,甘心被她役使一辈子。但那只是爱情最初的模样,所有人的关系都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中。仰望女神久了会累的,哪个男人不希望遇到一个仰慕自己的女子呢?沈从文也难免有这样的期望,现实里的妻子不是,就只能在作品里投射了。并且,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在结婚前后,他也确实邂逅了这样一位文学女青年,她是他的忠实读者,非常仰慕他。这个女子极大地满足了他大男子主义的情怀,让他找回了男人的尊严和自信。<br> 因此可以说,翠翠的悲剧源于心底的自卑。翠翠的自卑也是沈从文的自卑,翠翠的孤寂也是沈从文的孤寂,翠翠既是沈从文自己,也是他理想恋人的化身。 翠翠的悲剧已然发生了,只希望现实生活中的翠翠越来越少。如果你是缺爱的女孩,就多爱自己吧,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人的自信源于别人的认可,别人的认可源于你的努力。你要用不断地努力重拾自信,一点点地消除心里的自卑。如果你是未婚的女子,请慎重选择,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有爱的原生家庭,让他的幸福有源头活水。如果你是已婚的妈妈,那就多给我们的孩子一些爱吧,尤其是女儿,让她在爱中成长,在爱中自信,有被人爱的自信,也有敢于表达爱的自信。<br> 被爱,是一切幸福的开始,愿你拥有爱;如果没有,也绝不是幸福的终点,愿你在不幸中学会努力,努力才是幸福的终身伴侣,越努力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