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 太极八卦两仪街</h3><h3> 两仪街北起秋丰路上大码头,南至胜利路口。两仪街的取名应与太极两仪有关。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阴阳、天地、奇偶、刚柔、玄黄、乾坤、春秋七说;通俗的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至于老河口的这条街起名为两仪街,也是符合两仪街当年连接老街新城、城乡交错、回汉民族共处、中外文化交融、街道逐步形成的过程。</h3><h3> 两仪街当年地处老河口城乡结合部,西边是老城区,东边很多地方是菜园。其中的路段曾经取名菜园街、工农街(从十字街口至公园北路口)、南大路(从十字街口至洪城门)等等。至少从清末民国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仪街就成为人们往返城南北的主干道。虽然老河口城墙外有环城路,但是那要绕很大的圈。</h3><h3> 两仪街长期以来也是回族与汉族共同居住的街区,是老河口回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这里曾经有过回回院、回民小学;鄂西北最大的清真寺,就位于两仪街的西南部。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占地八百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六百平方米,砖木结构,由大殿、二殿、水房、厢房和门楼组成。大殿可容纳二百多人。1941年,时任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的白崇禧(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为老河口清真寺题词“兴教建国”,此匾现悬挂大殿正门上方。</h3><h3> 历史上两仪街又是老河口中外文明交流比较早的区域。原来位于两仪街中东部的基督教福音堂,建于1917年,系用被白朗军打死的挪威人费兰德医生的赔款捐献所建。坐东朝西,通面阔28.6米、进深16.5米,占地面积471.9米。单体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东西两面上下为檐廊,檐廊外各设17个拱形门,共有房屋17间。现位于市委大院内,保存基本完整。 抗日战争时期由福音堂改为“福民医院”,中美联合空军第三大队(飞虎队)、朝鲜义勇队第三分队等先后驻扎于此。老河口解放之前,整个市委大院及外面西北部都属于基督教会,曾经设置有福音堂礼拜堂、监督办事处、基经学校、育英中学、西学楼、沙麻纪念堂、育德(育婴)小学等等,多为西式建筑。1924年挪威人还投资,在两仪街开办了民生木工厂,于1929年停办。</h3><h3> 两仪街历史底蕴丰富。现在既是居民区,也是老河口历史文化街区。当年比较有名的建筑有河南会馆、财神庙、四官殿、城隍庙等等。其中河南会馆(大梁书院、中州会馆),位于现光未然小学(原来的第三小学),建于嘉庆中期,当时为仿宫殿式建筑,两殿一戏楼,飞檐斗拱,砖木结构;1940年被日机炸毁部分,剩两个大殿,1995年完全拆除。今河南馆道子残存一段老砖砌的外围墙。四官殿,原是一所庙宇,供奉天、地、水、火四官;1970年代后期拆除;位于如今的老河口市三中(原回民小学)里面。财神庙,当年位于两仪街大道子以南、现税务局家属院处,抗战期间已经被日机炸毁。城隍庙在两仪街西北侧,六十年代办起了染织厂,八十年代至今成为染织厂的老家属院。</h3><h3> 两仪街两旁还有:李家烟馆,在两仪街与太平街口东南(老河口镇卫生院旧址);一人道子,在李家烟馆南侧;福音堂道子,在老育英中学(现光未然小学对面)南侧;李家染房(十字口东南角)、舒家道子(李家染坊斜对面)。</h3><h3> 在两仪街的南部,现三中附近,五六十年代成立有木器社、油漆社,当年是老河口主要的家具生产工厂,九十年代后停产。</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