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生态嘹望者

<h3>世界各地中国人,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h3> <h3>黄河,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与黄土地、黄帝、黄皮肤等概念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精神纽带之一。</h3> <h3>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2015年10月由国务院批复成立,2016年11月挂牌运行,是继杨凌农高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被誉为“华东地区农垦事业的先河”。</h3> <h3>现任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正厅级)张润国向来访嘉宾介绍情况。</h3> <h3>  黄三角农高区规划面积350平方公里,辖原东营农高区、广饶县丁庄街道、滨海新区、盐业公司4个板块和4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3万人。</h3><h3> 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是探索荒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区内农用地面积220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63.2%,180平方公里国有土地成方连片、权属清晰,规模化生产条件成熟,具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独特优势。</h3> <h3>  国务院在批复中赋予黄三角农高区的重大任务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四化同步发展方面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h3> <h3>智慧海洋装备新材料研发中心顾问卞经纬介绍智慧装备材料情况,并与智慧海洋装备新材料研发中心特聘专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岳远征;智慧海洋装备新材料研发中心主任、齐鲁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沈建兴一起交流。</h3> <h3>  张润国主任介绍:示范区在盐碱地综合治理、探索土地经营管理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前列,在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科研平台、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示范,在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科技金融结合等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绿色发展方面当好排头兵,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努力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h3> <h3>在示范区成立时,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希望黄三角农高区坚持创新驱动这一基本路径,把握好破解“三农”问题这一基本定位,抓住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一基本任务,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农高区。</h3> <h3>凡是涉及:盐碱地改良,利用盐碱地培育耐盐碱、抗盐碱产业的行业和企业有机会啦!</h3><h3>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广泛分布的大量盐碱植物中,有许多具有可开发的经济价值。如:罗布麻(俗笱野茶棵)其茎的韧皮纤维可用于高级纺织原料,另外其叶,幼茎可提取药物,籽粒苋(俗名千穗谷)其种子营养价值极高,可加入成食品,其植株可作饲料,苣荬菜(俗称曲曲菜)可全植入药,嫩叶是人们春初喜爱的野菜,极具商品生产价值。</h3><h3> 蓖麻是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采取避盐、躲盐等栽培技术措施,在盐碱地上种植蓖麻,并与向日葵、食叶草、草本樨等作物轮作,同样会取得较理想的收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