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力量

金波

<h3>感恩节后的第三天,“感恩之夜”亨德尔大型合唱与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h3><h3><br></h3><h3>这是王瑾夫妇创办的上海国际联盟合唱团又一次年度盛会。尽管身体多有不便,但王瑾仍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段缅怀恩师的文字。节目单上,她的回忆,她对马先生的赞颂令人百感交集。</h3><h3><br></h3><h3>二三百人的合唱团和管弦乐队,两个多小时的《弥赛亚》,王瑾相信“感恩之夜”能使天堂的马先生平安喜乐!</h3> <h3>王瑾在上海市老年人合唱比赛评委席</h3> <h3>英豪</h3> <h3>感恩之夜 音乐会特邀指挥、格莱美奖得主布莱克斯通</h3> <h3>贝多芬路遇国王及其仪仗队视而不见、昂首挺胸而去,但高傲的乐圣却称颂: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愿意跪拜在他的墓前”。&nbsp;在浪漫主义音乐家门德尔松、李斯特的心中,亨德尔是无法估量的,他象世界一样伟大。</h3><h3><br></h3><h3>亨德尔留下六百多首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他五十七岁时仅用24天就完成的圣乐艺术宝库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h3><h3><br></h3><h3>清唱剧是一种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常以宗教或史诗的故事作为主题,没有复杂的舞台情节而注重音乐的表现。合唱是亨德尔清唱剧的精华与核心部分,在他的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弥赛亚》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合唱曲为整部作品的高潮和精髓,气势宏大,感人至深。</h3><h3>&nbsp;</h3> <h3>马革顺先生</h3> <h3>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弥赛亚》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陆续唱响。1949年圣诞节,应上海“国际礼拜堂”和“慕尔堂”联合唱诗班之请,马革顺先生指挥献唱《弥赛亚》。这是马先生1943年首次在西安指挥“华夏合唱团”演出《弥赛亚》后一次极富意义的献演。以后,马革顺又连续三年在圣诞节指挥献演《弥赛亚》,从此逐步奠定了他在上海乃至全国基督教圣乐合唱指挥“第一人”的地位。</h3><h3><br></h3><h3>“应该有一部中国人写、由中国人来唱的圣诞大合唱!”没有系统学习过作曲的马革顺却完成了自己的心愿。</h3><h3><br></h3><h3>上帝对马革顺是仁慈的。意大利语歌剧创作遭受冷遇、中风偏瘫的亨德尔在人生最失意、痛苦、无助的时刻谱写《弥赛亚》,而创作《受膏者》的马革顺则年富力强,且处于短暂的风平浪静期。这样的日子在他人生前六十多年里并不多见。</h3><h3><br></h3><h3>从无望到希望,从黑暗到光明,从沙漠到绿洲,生命的力量常常在不可思议间创造辉煌!</h3><h3>&nbsp;</h3> <h3>马先生与王瑾</h3> <h3>马先生不仅是音乐导师,在王瑾心中,他还是严格、严谨、耿直的人生导师和幽默、亲切的爷爷。在2013年欢庆恩师百岁寿诞、2015年恩师生命旅程最后一个月前的“感恩之夜”,以及之后隔年举办的缅怀-“感恩之夜”,王瑾都把《弥赛亚》呈献导师。</h3><h3><br></h3><h3>器乐合奏、独唱、领唱、合唱相互交织,此起彼伏。不同调性的咏叹调或痛苦、哀伤,或激越、昂扬,或田园牧歌般行云流水。恰到好处的铺垫、叙述、描绘,庄严恢弘、大气磅礴的赞美和欣喜……苦难,降生,救赎,受难,荣耀,复活,永生,《弥赛亚》带给人们的感悟超越了音乐、艺术、宗教。</h3><h3>&nbsp;</h3><h3>在中国音乐学院,王瑾跟随著名女指挥家、教育家吴灵芬学习合唱指挥。“你要读研究生,就应该到上海当马先生的徒弟。”吴教授向弟子推荐。我对于吴教授的敬佩,始于她的一句豪言:马教授的《合唱学》是中国合唱界的圣经!</h3> <h3>吴灵芬</h3> <h3>中国合唱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行知合唱团指挥王瑾</h3><h3>&nbsp;</h3> <h3>曾指挥过美国、德国、瑞典、挪威等国合唱团的王瑾,2007年研究生毕业时准备了一台《倾盆大雨》音乐会,她通过指挥十二首古今中外合唱精品曲,回顾了世界合唱发展史。有一次,国外几个评委给王瑾出考题,三首合唱曲分别为巴洛克、浪漫派和现代风格,王瑾指挥出色,评委赞不绝口。</h3><h3><br></h3><h3>研究生毕业后,王瑾赴奥地利参加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中国地区组委会,并参加世界合唱指挥研讨会、国际合唱联盟亚太地区高峰会议。她还先后赴匈牙利、美国进修,与李斯特室内合唱团、匈牙利巴托克女声合唱团、休斯顿室内合唱团合作。</h3><h3>&nbsp;</h3><h3>王瑾的先生英豪(Jordi)出生于音乐世家,西班牙人,化学博士,曾是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高管。他还选修过巴塞罗那Liceo音乐学院钢琴与声乐专业。合唱使他与王瑾结缘,那时她拉起一群大学生,组建起百格合唱团,百格招收首批团员,王瑾请来马老亲自把关。2011年,王瑾与英豪又创办了上海国际联盟合唱团,她任艺术总监与指挥,英豪任主席、指挥。</h3><h3>&nbsp;</h3> <h3><br></h3><h3><br></h3><h3>王瑾:我爸爸说我是“嫁给合唱的人”!“我和Jordi,就是两个合唱疯子,带着一群合唱癌患者”</h3><h3>&nbsp;</h3> <h3>马革顺与爱女</h3> <h3>童年马淑慧</h3> <h3>马淑慧教授</h3> <h3>“感恩之夜”即将落幕,欢呼声中,仍然没见王瑾露面。在众多外籍人士中我也没认出哪位是英豪。观众渐渐散去,踱到舞台前,终于忍不住向一位合唱团员打听。“王瑾老师在家休息。”也许看到我的眼睛充满疑惑地紧盯着她,这位团员马上补了句:“王老师怀孕了。”</h3><h3>&nbsp;</h3><h3>最近几年,一次次来到东艺,音乐响起,不免想起那位长者以及他挥舞的臂膀,想起他的诞辰与离去。孕育中的“国际小联盟”即将诞生,我犹如在淡淡的曙色里听见声声由弱到强的生命晨曲。几天前,我与马淑慧教授聊起曾去常德路寻访《受膏者》问世的屋子,她即发给我几张黑白照片。我享受着晨曲,回味着照片上慈父凝视爱女的情景。</h3><h3><br></h3><h3>我无法判断生命轮回是否科学,但我相信生命永恒。</h3><h3><br></h3><h3>又过了两周,我的微信里晨曲再现:硕壮的英豪捧着出生不久的女儿。三年后,她会不会像她的爸爸一样迫不及待地成为合唱团的童星呢?</h3><h3>&nbsp;</h3> <h3>英豪与女儿</h3> <h3>(2019年12月27日——马革顺先生105周年诞辰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