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租界老里弄的记忆

老愚

<h3>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老房子,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见证、时代缩影、文化名片。在武汉这座有3500年历史的名城中,有很多的老房子,它们静默地矗立着,无声地诉说着它们的过去。</h3><h3>老里弄承载着许多老武汉人的美好回忆和都市乡愁。</h3> <h3><font color="#010101">江汉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江汉村由原来的江汉村和六也村合并而成。</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江汉村和六也毗邻,一共有二十五栋楼房,两村合并后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社区。和别的里弄建筑一样,江汉村四面合围,入口石坊上书“江汉村”三个大字。</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自我包围式的江汉村和珞珈山路住宅区不一样。</span></h3><div><font color="#010101">江汉村的楼房为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高两或三层,古典风格和近现代风格混杂。</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楼房不设天井等中式格局(当然不妨碍艺术风格上采用中国式细节),房间内净空高3.5米,卧室不小于20平方米,木制百叶门窗,设有外廊和小阳台,室内室外走廊楼道宽敞,水磨石楼梯,房间全铺木地板,卫生间宽大而且设备齐全,属于里弄住宅中的最高档次的楼盘。</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房产商在建房时花了大本钱,建起来的房子绝非等闲人居住。1949年以前,能进入这两个“村落”的都是腰缠万贯的商人、军官、政客,还有洋行高级外籍职员。</span></div> <h3><font color="#010101">洞庭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洞庭村平行于汉口南京路,在南京路北侧,为单条主巷型里份。巷道长180米,宽4米。一个出口在鄱阳街,一个出口在洞庭街。现有28个门栋号,均为二层或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住宅。洞庭村是汉口里份中建造较晚(20世纪30年代中期),因而设计较好、设备完善的高级里份。据《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的“1947年汉口市各大里分房屋业主调查表”记载:洞庭村,联合公司,11栋;同福里,联合公司,13栋。</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西风浸润的时髦里份。</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洞庭村与一般里份小有不同,一是两个里分的供电、给排水设施各成一体,这是由于当年建造时投资主体多元形成的;二是门牌编号不是一边单号、一边双号,而是不分单双号,一边顺号,另一边再顺下来,其中原因不明。</span></div> <h3><font color="#010101">上海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23年,华商李鼎安投资修建鼎安里,设计师是当时最有名的英国建筑师Frank Baines爵士,因此建筑的西式风格非常鲜明,比如老虎窗和壁炉,但又与中国传统民居有融合,如天井和百叶窗。李鼎安除了自住,还极富商业头脑地将多余房屋出租,租金还不便宜,因此能住在鼎安里的人,非富即贵。</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战火纷飞的年代,鼎安里曾为不少文人雅士提供了避难所。抗战胜利后,李鼎安将这里抵押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改名为上海村。此时的上海村依然是首屈一指的高等住宅,只有一些大机关的领导有资格住在这里。</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中孚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武汉市第十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公布,新增7处优秀历史建筑,汉口老租界两处里份中孚里、鼎馀里上榜。</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二级保护5处,包括中孚里2—5号、鼎馀里1—9号等。</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陆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南京路和扬子街两边的入口处都能看到清晰的门牌,从未改名。大陆坊,大陆银行及其员工宿舍,1934年建成于此。一条不长的巷子,一眼便能够望见另一头,两端是红砖清水墙房屋,大多四层。沿街望去房屋排列凹凸有致,规整有序。</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斑驳的墙壁和门楼,已能显见老屋的年纪。据资料记载,大陆银行于1923年10月设立大陆银行汉口分行,原地址设于花楼街保成里,至1931年迁于此,兴建办公大楼。设计师是中国建筑大师庄俊先生,大陆坊与大陆银行,以及200米处之外的金城里与金城银行,都是他设计的。</span></h3><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大陆坊初建成时便是作为大陆银行以及其员工住宅区。据“金城里与大陆坊”专业研究报告称:大陆坊沿街部分原为三层,“底层石材贴面,二层以上墙面为红砖清水墙,窗间壁柱粉白色,红白相间。”而背街部分原为两层,以楼梯间作为立面设计重点。弧面造型,八边形窗户,外凸的梯形立面,中间凹成入口处。相同的立面单元随主巷的倾斜而呈锯齿状布置,极具序列感。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住房紧张,才各在原基础上加盖一层。</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典型的古典复兴式建筑,三段式立面处理手法,临街部分处理大气,背街则以主巷型交通方式结构,形成独有的空间。“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空间形态和交通方式都考虑周到,是极为完整的里分建筑。”</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新生活范本,</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现在扬子街路口转角处,顶部带有钟表的婚纱楼就是大陆银行原营业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陆银行在汉口设立以来,这里作为银行及其住宅区,住的大多为银行高层、军官、生意人以及医生,属于当时的高档住宅区。</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为“新生活”的引领者,大陆坊引进西方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准,平面布置完全采用了西式住宅样式,强调功能区分,把餐厅、客厅、卧室以及浴室等独立分隔。</span></div> <h3><font color="#010101">汉润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汉润里是老汉口的民居建筑,它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繁华的中心城区,南京路和黄石路之间,(原英租界扩展区湖北街)中段东南侧,南京路(原伟雄路)下首,北通文华里,南临宝润里和崇正里。始建于1917年,1919年竣工,此时正值民国建立之初汉口经济复苏时期。汉润里蕴涵着老汉口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武汉市城市个性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汉润里”名中“润”字为“润泽乡里”之意,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兴国里”,1972年重新定名为“汉润里”。</font></div> <h3>同兴里的前身,是清朝大买办李子敬的私人花园。1928年前后,由生意大户徐、沪、刘等16家在此建楼,形成了居民区。同兴里属近代里份式住宅群,是那一时期房地产运动之后的新兴产物,里份布局采用主、支巷型,分门为过街楼式,栋门为石库门式。</h3> <h3><font color="#010101">鼎馀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武汉市第十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公布,新增7处优秀历史建筑,汉口老租界鼎馀里上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珞珈山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珞珈山街”早年名为“洛加碑路”。清末,汉口开辟租界甚多,此地为俄国租界空地,刚开始是个球场,民国初年始建房成路。路中辟有花园,园内刻有“洛加”石碑(石碑于1967年毁失),故得名“洛加碑路”。而“洛加”二字传为该地段的俄国业主的音译名。1946年,此街取武昌珞珈山“珞珈”的谐音,改称珞珈山路(一说为珞珈碑路),解放后改名珞珈山街。1967年,又改名韶山横街,1972年才复名珞珈山街至今。</font></h3><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珞珈山街”的绿色街牌标识隐藏在黎黄陂路附近,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站在珞珈山街口,由北向南望去,尽收眼底,长不过100多米、宽不过20米的街道,典型汉口老街的做派,目前名列武汉市88处二级保护建筑之列。</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珞珈山街老房子”的石碑赫然在目。红砖墙,黑色大理石石碑,明确展示着它的近百年岁月沧桑。这里,正是武汉市近代建筑群之一。1910年至1927年,老房子由英商怡和洋行投资陆续修建,共有20多栋,多为三层的高级公寓,略带西班牙建筑风格。当时,汉口洋行、银行的高级职员、大商人、官员以及外国人等竞相来此安家。</span></div> <h3><font color="#010101">联保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片位于江汉路边上的老里弄,建成以来,几乎无时不上演“无间道”:不管是国共合作时对付军阀、日寇的隐蔽战线,还是国共对峙时的刺探、暗杀与反刺探、抓特务,联保里总是脱不了干系。1920年,上海联合保险公司汉口分公司,看中了江汉路边上的这片地,买下后盖起了职工住宅,命名为“联保里”。从此,联保里便和住在这里的房客,一起走进并创造了武汉的历史。</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建成后不久的联保里,因为处在汉口中心地带,人流量大,迅速被挑中作为接头地点,“上演”了第一出“谍战戏”。</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26年8月,国共合作北伐期间,后来成为国家主席的董必武,秘密潜入汉口联保里4号二楼,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和汉口特别市党部,并作为内应,配合北伐军挺进武汉。</span></div> <h3><font color="#010101">慈德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建于1911年,与泰宁里毗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鼎新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鼎新里建于1937年,为民国时期裕华纱厂的两个老板和一位商人所建。3人各建了一栋别墅寓意“三足鼎立”。同时,因为都是生意人,大家希望事业能“日日见新”,遂取名鼎新里。</font></h3> <h3>永康里在汉口水塔西南边,中山大道北侧、前进五路与前进四路之间。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70多栋二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住宅。里份中有纵横8条巷道,各宽3.5米,总长800米。主巷道东南出中山大道,西北出三新横街;东北有4条支巷通前进五路,西南有3条支巷通前进四路。永康里是民国初期汉口建成的最大里份之一。</h3><div><br></div><div>&nbsp; &nbsp; 永康里原名五常里,建于民国初年的1914—1917年。其投资开发商是清末民初江南首富周扶九,其商号为周五常堂。</div> <h3>三德里</h3><h3>1901年建成的三德里位于汉口大智门车站前的车站路附近,与之相连相通的有公德里和宏伟里,原来是汉口繁华地段。</h3><div>三德里以主巷道为轴,左右各有6排石库门二层楼房,共76栋,是武汉最大里巷之一。《武汉地名志》记载,“清末民初,由三兄弟合资建房成里,并在此开设三德堂商号,故名三德里。”</div><div>据考,这三兄弟是清朝大盐商刘镛的次子刘锦堂等三人。刘镛于1825年生于浙江湖州南浔,曾在锦绸庄为学徒,后经营蚕丝生意致富,又经销淮盐,成为全国闻名的大盐商,先后在上海、杭州、青岛、汉口、常熟等地经营房地产。</div><div>三德里里份格局基本完整,已公布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三德里27号是中共著名妇女运动领导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进行革命斗争时被捕,后来被杀害,其故居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br></div> <h3>车站路与中山大道交叉处仅存的百年电线杆,此次改造保留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