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露出一只耳朵的毛泽东第三张标准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60年至1966年天安门城楼悬挂的巨幅画像就是以此为摹本绘制的。1976年,天安门广场上百万人追悼毛主席大会上使用的大幅画像也是使用第三幅标准照片放大的。</font></h3> <h3>◆美国历史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时指出:“尽管曾经存在所有的失败和挫折,但是毛泽东时代却是中国的现代工业革命的时期,这一结论是不可避免的。曾经长期被西方蔑视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为开始,而在毛泽东的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于世界之前。</h3><h3>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2年—1978年的25年间增加了4倍,即从1952年的600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亿元,而工业在增加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人均国民收入指数(以不变价格计算)从1949年的100(1952年的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和1978年的440。</h3><h3>在毛泽东时代的最后20年间(这是毛泽东的后继者们评价不高的一个时期),而且连大跃进的经济灾难也估计在内,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7年至1975年期间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63%。</h3><h3>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h3><h3>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快速时期相比毫不逊色。”</h3> <h3>△1960年,毛泽东在北京</h3> <h3>△1960年,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北京</h3> <h3>△1960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真、陈毅、邓小平正在聚精会神看一本古书</h3> <h3>△1960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在广州召开。右起:邓小平、毛泽东、彭真、罗瑞卿、周恩来、贺龙、林彪、聂荣臻。</h3> <h3>△1960年1月22日,新华社公布: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提前三年胜利完成。</h3> <h3>△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去郑州燕庄麦田调查研究</h3> <h3>△1960年5月2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27日晚,在上海,蒙哥马利第一次见到了他最想见的毛泽东,两人一见面,毛泽东就微笑着伸出手同他相握。</h3><h3>蒙哥马利:在这个国家里,威望最高、能指挥所有人的人只有毛泽东。</h3> <h3>△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在柯庆施的陪同下在上海参观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毛泽东关切地问:“火箭可飞多高?”讲解员答“能飞8公里”毛泽东主席说:“8公里也了不起,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h3> <h3>◆《七律·读报》一九六O年六月十三日</h3><h3>人类战争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只要有阶级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h3><h3>这是一首深刻揭露美帝国主义反动本质、批判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的政治讽刺诗。如果用一句话来浓缩这首诗的中心思想,这是:“赫鲁晓夫在美国乞求和平返回苏联后得报应。”作者通过刻画赫氏“戴维营里面施朱”的献媚讨好的卑贱之态、记录美国U-2侦察飞机“青空飘落能言鸟”的悍然入侵,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是不会因为人们害怕或逃避就不会发生的深刻道理。告诉人们国际上的任何口头约定、友好条约、停战协定、互不侵犯条约等,在美帝国主义等战争贩子面前都将是一堆废话和废纸,只有“以战去战”,即用正义战争才能迫使凶恶的敌人放下武器进而消除战争。还告诉人们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应该一是不怕,二是坚决反对非正义战争;对和平的正确态度首先应是珍视,是争取,但绝不能幻想通过乞求得到和平。</h3> <h3>△1960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后小憩</h3> <h3>△1960年7月,毛泽东同李讷在北戴河海滨</h3> <h3>△1960年7月23日,毛泽东接见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老舍(右一)、梅兰芳(右二)、田汉(右三)</h3> <h3>△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时毛泽东与其合影 </h3> <h3>△1960年10月,毛泽东、刘少奇同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亲切交谈。</h3> <h3>△1960年12月3日,毛泽东会见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越南劳动党中央主席胡志明。右为黄文欢</h3> <h3>△1961年,毛泽东在看《人民日报》</h3> <h3>◆《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一九六一年二月</h3><h3>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开始,从毛泽东认为中国的事情历来是有枪为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一手抓军队建设,一手抓武装工农群众。</h3><h3>写首诗通过把一幅英姿飒爽的女民兵照片转换成饱含青春气息、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展示了又民又兵的新中国青年妇女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进而歌颂了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赞美了中华儿女不同凡俗的伟大志向,敢于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战斗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寄托了共和国三军统帅对民兵组织和广大民兵的殷切希望,表现了当年在较为严峻的国际局势面前,以人民为依靠的人民领袖的从容心态和高度自信。</h3> <h3>△1961年4月,毛泽东在杭州手书古诗词</h3> <h3>◆《七律·答友人》一九六一年</h3><h3>这首诗是毛泽东的睹物生情之作,是一首赞美诗,也是一首祝福诗。它热情赞美故乡湖南山水的绚丽多彩、波澜壮阔,表达了对那一方神奇土地和乡亲们的眷恋;赞美故乡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借用美丽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对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捐驱的亲人的深切怀念;歌颂故乡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表达了对湖南前程似锦、人民幸福、百业辉煌的衷心祝福。</h3> <h3>△1961年,毛主席在江西</h3> <h3>△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h3> <h3>△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查阅图书</h3> <h3>△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游泳时的照片</h3> <h3>△1961年,毛主席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中)亲切交谈时,毛主席在“雕栏玉砌”的石物前显得十分朴素而亲切。</h3> <h3>△1961年5月11日,毛泽东在沪工作期间,专程到淮海中路宋庆龄寓所看望宋庆龄</h3> <h3>△ 1961年8月,毛泽东在庐山</h3> <h3>△1961年9月9日,毛主席在庐山</h3> <h3>◆《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h3><h3>对手往往总是选择在我们最危困之时下手,在我国连续三年(1959至1961)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之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挑起中苏论战,把两党之间的争论演变为国家争端,并乘人之危撕毁经济和技术合作合同、撤回专家、向中国逼还债务。这样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称为“暮色”、“乱云”皆不为过。后来总结分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客观地讲赫鲁晓夫也应该是人祸始作俑者之一。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赋予了这首诗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堪称中华诗坛题照诗中的千古绝唱,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对重重反华压力和国内经济严重困难不屈不挠、环境愈险恶斗志愈坚强的松柏信念,揭示了自然界变化、人类社会发展、人生奋斗的相通哲理,以此昭示和鼓舞人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h3> <h3>△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寓所读书</h3><h3>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同时也是笃志好学、博览群书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读起书来,简直入迷,把读书学习视为生命。</h3> <h3>△1961年,毛泽东在180号别墅看《庐山志》</h3> <h3>◆《七绝·屈原》一九六一年秋</h3><h3>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以天才诗人的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是毛泽东极为崇敬的一位杰出历史人物。</h3><h3>毛泽东在诗中赞美了气质上想象浪漫、修辞上辞藻华美的千古名篇《离骚》,尤其是赞扬了屈原忠贞爱国,忧国忧民,疾恶如仇,勇敢无畏,用笔作武器同黑暗势力作殊死一搏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对屈原因政治生态险恶、强国梦想破灭后而以生命去殉国难的悲壮人生命运的深深同情与惋惜。</h3> <h3>△1961年9月,毛主席畅游长江</h3> <h3>◆《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一九六一年</h3><h3>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为此作出过历史性贡献的英雄豪杰、思想文化巨匠灿若繁星。然而,作为中国几千年、世界几百年才出一个的世纪伟人毛泽东,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鲁迅。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是动态的,持续上升的,最后最高的评价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h3><h3>七绝二首是毛泽东写给鲁迅的,也是写给鲁迅故乡绍兴的,更是写给中国人民的。第一首七绝,写鲁迅广博的胸襟、非凡的胆略、高远的见识和铁石一般坚不可推的意志,赞扬了鲁迅卓荦超群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写鲁迅面对白色恐怖毫无畏惧地坚韧前进,赞扬了鲁迅机智灵活、勇敢无畏的硬骨头精神。第二首七绝,写鲁迅的故乡绍兴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忧忡为国的忠贞之才辈出,赞扬了绍兴人民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传统,是鲁迅精神孕育成长的沃土;写古往今来绍兴诗人辈出,传承着浓郁的爱国主义诗风,赞扬了自古以来绍兴文坛巨匠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寓意他们的文才、诗才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上将永远闪耀着令人景仰的光辉。</h3> <h3>△1961年9月23日晚上6时半,蒙哥马利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武汉东湖,在这里再次与毛泽东见面,毛泽东主席同他谈了生死观和谁是自己的接班人。蒙哥马利认为:在这个国家里,威望最高、能指挥所有人的人只有毛泽东。从长远看,世界和平的关键在中国,中国必将作为大国强国屹立于世界。</h3> <h3>◆《七律·和郭沐若同志》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h3><h3>这首诗是毛泽东把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中的不同角色,借用到当年反对苏联现代修正主义斗争中来,服务现实政治斗争的一篇佳作。揭示了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以来,就存在真假马克思主义之分的客观规律,提出同现代修正主义、机会主义作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在国际斗争中要分清敌友,团结多数,孤立打击少数。这是革命斗争的策略问题,而“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他号召全党、号召一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武器,同苏联现代修正主义作坚决斗争。</h3><h3><br></h3> <h3>△毛泽东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在一起</h3> <h3>◆《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h3><h3>毛主席曾明确表白这首词的主题思想:“近作咏梅词一首,是反对修正主义的。”</h3><h3>爱梅花是中国人的传统,梅花有腊梅和春梅,在中华文化积淀里,言梅花即言腊梅,千百年来,梅花以其傲霜斗雪的风骨,坚强不屈的精神,光明磊落的胸怀,谦虚亲和的品格,淡红含羞的神韵,清丽美好的姿质,幽雅淡远的芳香,让中国人赞美不已,让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绝、彩绘不尽。</h3><h3>毛泽东借咏叹梅花抒发自己的情怀,充满了坚强乐观、奋发有为的伟大革命精神,表现了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博大胸怀和谦虚自处的崇高品格,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发扬寒梅精神,坚定不移、毫不妥协地与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作坚决斗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目标远大、和睦各方的襟怀,批判了苏修及其追随者攻击中国共产党企图夺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的造谣言论,告诚、教育全党同志也要像梅花一样,在万紫千红中与百花同享春天的欢乐。</h3> <h3>△1962年,毛主席和周恩来</h3> <h3>△1962年,毛泽东在火车上看书</h3> <h3>△1962年1月 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着重阐述民主集中制问题的重要著作。</h3><h3>讲话中心是论述实行民主集中制、在中国共产党内外发扬民主的问题。它阐明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民主。强调要走群众路线,同时结合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从不认识或不完全认识到完全认识或比较完全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h3> <h3>1962年1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h3> <h3>△毛泽东关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三篇文献,《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是在正式会议上口头讲出来的,事先没有稿子。</h3><h3>毛泽东的这三篇文章,影响深远:一是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谈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重点在经济;二是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谈怎样处理社会矛盾,重点在政治;三是1962年的《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怎样吸取“大跃进”的经验教训,重点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如果把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文献作一个排列,这三篇肯定会排在前面。</h3> <h3>△1962年春,毛泽东和毛岸青等在中南海家中。左起:毛岸青、张少林、毛泽东、刘松林、邵华、杨茂之</h3> <h3>△1962年春,毛泽东和毛岸青、邵华合影</h3> <h3>△1962年春,毛泽东在江西向塘机场(前左一为张耀祠,右一为张玉凤)</h3> <h3>△1962年初夏,毛泽东在上海打乒乓球</h3> <h3>△1962年,毛泽东在武汉东湖住地阅读《解放军报》</h3> <h3>△1962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在天安门城楼上欢度国庆。</h3> <h3>◆《七律·冬云》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h3><h3>这是毛泽东的一首咏弥漫冬云言壮志豪情的诗作。用诗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当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我党面临的严峻形势,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坚定立场,赞美了真正的共产党人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与风雪斗争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心,抒发了蔑视一切敌人和困难的伟大气魄,展现了处在困境中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对鼓舞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h3> <h3>△1963年,荣高棠请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等观看中国运动员在第27届世乒赛上夺得的奖杯</h3> <h3>◆《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h3><h3>20世纪60年代初,政治上,中国面临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的夹击,腹背受敌;经济上,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国民经济雪上加霜。但是,由于全党认真贯彻落实1960年1月中央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共同努力,至1963年,国内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同时,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如火如茶,中国坚定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形势出现了有利于我国的新变化。对此,郭沫若心情振奋、诗兴勃发,满怀豪情地写了《满江红·一九六三年元旦抒怀》呈送毛泽东,同时发表在1963年1月1日《光明日报》上。当时正在广州的毛泽东从《光明日报》上读到这首词,心潮难平,诗兴跃然纸上。</h3> <h3>△1963年,毛泽东在火车上审阅河北水利工程规划图</h3> <h3>△1963年4月28日,毛主席在刘庄采摘龙井茶</h3> <h3>△毛泽东等领导接见“好八连”官兵</h3> <h3>◆《杂言诗·八连颂》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h3><h3>1964年初,有部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创作原型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八连颂》是毛泽东唯一一首民歌体杂言诗,写得极具特色,通俗易懂、雄健刚劲、节奏明快、韵律铿锵。它不仅是洋溢着革命激情的颂歌和赞歌,更是战胜困难的宣言书,是蕴藏深邃革命论点的哲理诗。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其汇聚的思想和品德的结晶,与“好八连”的光辉形象融为一体。正所谓:人以诗名,诗以人传。</h3><h3>其实,往事并不如烟,半个世纪过去了,八连的事迹仍在传诵,八连的精神仍在传承,“南京路上好八连”英雄群体形象历久弥新!</h3> <h3>△1963年8月,毛泽东接见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雷锋》剧组演员</h3> <h3>△1963年国庆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h3> <h3>△1963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日本前首相石桥湛山和夫人</h3> <h3>◆《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九六三年十二月</h3><h3>毛泽东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作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罗荣桓的优秀品质为毛泽东所赏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h3><h3>这首诗,歌颂了罗荣桓的军事智慧和指挥才能及其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赞扬了罗荣桓立场坚定、坚持真理、对党忠诚、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表达了对罗荣桓的深切怀念。</h3> <h3>△1964年,毛主席接见铁人王进喜</h3> <h3>△1964年,毛泽东在北京与郭沫若交谈</h3> <h3>◆《贺新郎·读史》一九六四年春</h3><h3>词的上阙,通过回顾人类的起源、生产力的演进、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阐明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极端残酷</h3><h3>的,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h3><h3>词的下阙,通过对历史正反两端人物的评点,高度赞扬了中国历史上率领奴隶、农民起义造反的杰出人物,告诉人们:他们在史书上虽然被诬蔑为“盗”,但却是推动人类社会车轮滚滚向前的英雄;揭露了历史典籍内容的虚伪性、</h3><h3>欺骗性,指出所谓三皇五帝是圣人,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服务的,是骗人的;充分表现了作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批判战斗精神。因此,这首词是一部浓缩精炼了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科书。</h3> <h3>△1964年6月15至16日,毛泽东同志检阅北京和济南部队军事训练工作</h3> <h3>△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张拿枪的照片,杨勇(右)与毛泽东、杨得志在演兵场上</h3><h3>1964年6月15日,全军大比武,济南军区某部“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第21任连长宋世哲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步枪速射科目汇报,取得40秒内射出40发子弹命中40块铜靶,其间还4次压弹的好成绩,毛主席非常高兴地说:“把神枪手的枪拿来看看!”毛主席举起“五六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作了瞄准动作,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h3> <h3>△1964年6月15日,毛主席在演兵场练拳击打沙包</h3> <h3>△1964年,毛主席、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会见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h3> <h3>△1964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游泳照片。</h3> <h3>△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空军地空导弹兵“英雄营”全体指战员</h3> <h3>△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和首都民兵在一起</h3> <h3>△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和解放军官兵在一起</h3> <h3>◆《七绝·贾谊》一九六四年</h3><h3>纵观毛泽东语词,被毛泽东咏赞过的历史文人有屈原、贾谊、刘蕡和鲁迅等。其中,分别写过两首诗来高度赞扬的只有贾谊。</h3><h3>毛泽东的这首诗作与1954年《七律·咏贾谊》思想主题是一致的,一是高度赞扬了贾谊的旷世才华,表达了深切的惜才爱才意识;二是感叹贾谊的怀才不遇命运,对贾谊因过度自责和哀伤而死表示了无限的惋惜。</h3> <h3>△1964年9月,毛主席观看现代样板戏《红灯记》,他渴望,中国的戏剧有个新生。 </h3> <h3>△轻易难得闲暇时, 1964年毛主席在杭州与工作人员倾谈。</h3> <h3>△总有一天,我要骑马考察黄河。 196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为预备考察黄河骑马。</h3> <h3>△1964年,毛泽东与周恩来、胡耀邦在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合影</h3> <h3>△1964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h3> <h3>△1964年10月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h3> <h3>△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员,其中有藏族演员才旦卓玛。</h3> <h3>△1964年11月14日,周恩来访苏回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到机场迎接</h3><h3>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同年11月,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活动,主动与苏联新领导勃列日涅夫等接触,但苏共当局没有改变赫鲁晓夫时期形成的对华政策,未取得任何进展。</h3> <h3>△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和钱学森、陈永贵在一起</h3> <h3>△1965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在一起</h3> <h3>◆《减字木兰花·经长沙忆往》一九六五年</h3><h3>四五十年,风雨如晦不重见。</h3><h3>过眼飞云,横竖茫茫一线天。</h3><h3>休要夸口,豪杰劫后是民愿,</h3><h3>海天环顾,一路走来一路烟。</h3> <h3>△1965年2月22日,毛主席在首都体育馆接见解放军报社全体同志时,向大家挥手致意</h3> <h3>△1965年,毛主席在北京与生物化学家彭加木亲切握手交谈</h3> <h3>△家乡的花,故乡的情。1965年3月,毛主席在湖南陈家山看茶花。</h3> <h3>△又来南国踏芳枝 1965年,毛主席在杭州看花。</h3> <h3>△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1965年5月,毛主席在井冈山漫步。</h3> <h3>△1965年5月26日,毛主席在井冈山茨坪附近散步</h3> <h3>◆《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h3><h3>这首词通过对井冈山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公路入云的建设成就、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井冈山旧貌变新颜的视察感受,热情歌颂了井冈山人民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作者通过回忆和描述当年秋收起义“风雷动,旌旗奋”的伟大壮举,抚今追昔,抒发了蕴藏在作者心底深处、饱含哲理的奋斗感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以此激励和鼓舞中国人民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勇于攀登,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h3><h3>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h3> <h3>△1965年5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健步走向黄洋界</h3> <h3>◆《念奴娇·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h3><h3>词的上阙,通过直接描写飞上南天奇岳的林海松涛,通过间接记叙井冈山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及由此带来的作者亲身体验与感受,赞美了井冈山的秀美景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抒发了“江山如画”的感叹,表达了对伟大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深厚情感。</h3><h3>词的下阔,通过回首当年九死一生的浴血奋斗,把革命理想当做明月永挂心头的坚定信念,以及组织起气势恢宏、横扫环寰的人民战争革命风暴,埋葬中国旧的社会制度和消</h3><h3>灭一切反动派的光辉历程,表达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豪情。</h3> <h3>△犹记烽火,更难忘烽火。 1965年5月,毛主席在井冈山茨坪远眺。</h3> <h3>△千里来寻故地 1965年,毛主席在江西。</h3> <h3>△1965年,民国前总统李宗仁归来。</h3> <h3>△1965年7月,毛泽东会见回归祖国的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左一为秘书程思远</h3> <h3>◆《念奴娇·鸟儿问答》一九六五年秋</h3><h3>作者通过刻画一个搏击长空、高瞻远瞩、纵观世界风云的鲲鹏形象,展示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中国共产党人关心人类前途命运的博大胸怀,珍视热爱世界和平,但也绝不惧怕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包括核战争威胁的浩然正气,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支持人类正义战争和亚非拉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政治立场和鲜明态度。通过刻画一个体态渺小、猥琐丑</h3><h3>陋、目光短浅、怯懦自私的鷃雀形象,嘲讽、挖苦、批判了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者的战争与和平观、投降美帝国主义、歪曲共产主义</h3><h3>的丑恶嘴脸。</h3> <h3>△1965年11月,毛主席接见在中国定居的斯特朗博士</h3> <h3>△毛泽东与陈长江在南巡列车上</h3> <h3>◆《七律·洪都》一九六五年</h3><h3>洪都,古代南昌的别称,南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1965年12月24日,毛泽东由杭州来到南昌,当时,国家已经摆脱三年的经济困难局面,初步呈现繁荣,诗人的心情不错,南昌市有著名的滕王阁,又是革命的发祥地,这种特殊的情结是诗人难以割舍的,重回江西红土地的毛泽东感慨万千,欣然挥笔写就了洋溢革命豪情的赞美南昌诗篇。</h3><h3></h3><h3>这首诗抒怀明志,借典咏史,抒发诗人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豪情壮志,歌颂了新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伟大事业,寄托对祖国未来的殷殷期望。全诗立意高远,意境开阔,气势雄浑。</h3><h3></h3> <h3>△1965年,毛泽东在湖北武汉东湖宾馆</h3> <h3>◆《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一九六五年十二月</h3><h3>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主席艾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在六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处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一如既往地同中国共产党保持良好的同志式关系,先后5次率印尼共产党代表团访问中国。获悉艾地被害的消息后,毛泽东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下这首词,以梅花盛开和凋谢象征革命战士艾地光辉的一生,同时也流露出词人苦闷与乐观并存的心绪。</h3> <h3>◆硬笔书法:冯志忠</h3><h3>资料搜集整理编辑:李永辉</h3><h3>主要参考书目:</h3><h3>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9月第1版,1966年7月改横排本;</h3><h3>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4月第1版;</h3><h3>③《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1986年9月第1版;</h3><h3>④《开国纪事》舒云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h3><h3>⑤《毛泽东读评五部古典小说》徐中远著,华文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h3><h3>⑥《毛泽东最后十年—警卫队长的回忆》陈长江、赵桂来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12月第1版。</h3><h3>⑦《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沙先贵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h3><h3>⑧《毛泽东诗词全新对照译文》张友平、张静思著,红旗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h3> <h1>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欢迎继续收看《诵读主席诗文 领略伟人风采》第七辑【历史天空】</i></b></h1>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n6m9o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b>⑤【莺歌燕舞】诵读主席诗文 领略伟人风采</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