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屏古村·一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古村落

江河水

&nbsp; &nbsp; &nbsp; &nbsp; 12月21日,我们是参加了春秋旅行社台州三日游行摄活动来到东屏古村的,天下着绵绵细雨,在村口下车后,我们走进了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我手持大疆Osmo Mobile灵眸手机云台,以华为Mate 20手机进行拍摄。<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古村村口,有一条河流,大概是冬季的缘故,河流是干枯的,河床露了出来,河上有座桥,据《东屏古村导览图》介绍,这条河叫做“堂门口溪”。啊,原来它只是一条溪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东屏古村导览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溪流上有座南北向的水泥桥,桥的名字很好听,叫“顺风桥”,我们在桥上拍摄了一张合影,当然我不在其中。摄影团里有人主动提出,他来帮我们拍摄,叫我站到队伍里,可惜他不熟悉手机云台,没能完成拍摄,哈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按照《导览图》指示,这里是石板广场,广场上有着一个硕大的圆盘,上有一个沿着轨道似乎是石碾的东西,圆盘上镌刻着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的篆体字,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村口,一辆手扶拖拉机上,一位汉子在售卖着猪肉,这肉真好,厚厚的肥肉、粉粉的精肉,绝对滴正宗,可惜不能买点带回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nbsp;东屏村位于浙江东南沿海三门县横渡镇,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帷屏而得名。渔盐古道,穿东屏村而过,村中有一条“岙里溪”把村子一分为二,这里一度曾是三门湾地区的一个商品集散地,故有“东屏府”之美誉。</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 狗狗的脚下就是东北—西南向的“岙里溪”。 &nbsp; &nbsp; &nbsp; &nbsp;&nbsp;我们顺着“岙里溪”向前,溪的两旁是古道和民居,曾经繁华的商业街依然保持原来的面貌。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东屏村年代久远的老房子、老街,向现代的人们,展示着富有“中国元素”的乡村实景。 &nbsp; &nbsp; &nbsp; &nbsp;&nbsp;我走近一家人家,家里老少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我问,我可以进来看看吗?她们娘儿几个热情地欢迎我走进家门,原来明天就是“冬至日”,她们正在为明天的祭冬、祭祖准备着……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走出这家人家,对面就是“陈氏宗祠”。东屏村为三门县陈姓聚居第一大村,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由东阳人陈拱辰始迁于此。至今,已传至第三十二代。 &nbsp; &nbsp; &nbsp; &nbsp; 限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在陈氏宗祠过久停留,而是迈开脚步,走街串巷,赶紧往村子里走去,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多看多拍一些东西。 &nbsp; &nbsp; &nbsp; &nbsp;&nbsp;曲巷众横,古宅幽深。进入东屏村,穿梭于小巷,感慨岁月流逝。那些年代久远的老房子,镌刻了深深的历史痕迹,成为不同寻常的印记。 &nbsp; &nbsp; &nbsp; &nbsp; 我又走进了一家人家,这家人家只有一位老人,他正在灶上烧煮着什么,热气腾腾。我问他在烧什么,他的台州话我没有完全听懂,好像是“豆腐”什么的,你瞧,灶台上不是有着一块豆腐吗,我想,这块豆腐肯定比我们这里的豆腐好吃! &nbsp; &nbsp; &nbsp; &nbsp; 走出他家,我拐进一个大宅子,廊檐下悬挂着大红灯笼,上书“东屏府”,看样子,这里原来可能是一家大户人家。 &nbsp; &nbsp; &nbsp; &nbsp; 这户人家,一位奶奶和孙子在一起,奶奶在做着什么手工活,孙子在一旁陪伴着。楼梯上放着两双拖鞋,一大一小,家里可能就是祖孙二人留守着,这就是山村的现实。 &nbsp; &nbsp; &nbsp; &nbsp; 换个角度,还是这户人家祖孙二人。 &nbsp; &nbsp; &nbsp; &nbsp; 大宅子里,差不多只剩下几位老人。这位耄耋老人,身穿大红色的卍字天鹅绒冬衣,手扶门板蹒跚着走进屋里。门上的春联,还依稀残留着半边,大概是:天赐鸿运财源广,地呈吉祥福临门。 &nbsp; &nbsp; &nbsp; &nbsp; 这位也是耄耋老人吧,你看,她下楼梯得横过来一步一步地走。这就是今天山村的现实。 &nbsp; &nbsp; &nbsp; &nbsp; 我来到了这家人家,这位女主人年轻一些了,好像她的台州话也是说在做豆腐。 &nbsp; &nbsp; &nbsp; &nbsp; 我走出了这几家人家,石头铺就的古巷里,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是那么地厚重。那家人家的小朋友,走在古巷的石头路上,一抹红色飘过,似乎为古村历史的沧桑,增添了几许生机。<br> &nbsp; &nbsp; &nbsp; &nbsp; 我举起手机,冒着绵绵细雨不停滴拍摄,伫立在这古巷的青石路上,仿佛能听见它无声的诉说,娓娓地讲叙着这座“东屏府”昔日的辉煌。<br><br> &nbsp; &nbsp; &nbsp; &nbsp; 也许,这也许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谁能说得出,这拱形窗户里的主人昔日的过往? &nbsp; &nbsp; &nbsp; &nbsp; 为着明天冬至日的祭祀,这家人家的男主人亲自上灶,油烟升腾,渲染着整个屋子,我问了,他说在熬猪油!我在想,他们这里的猪肉这么好,熬出来的猪油渣,一定很香很好吃!您可别小看了猪油渣,据说,山东人把猪油渣做成了一种美食小吃,叫做“脂渣”! &nbsp; &nbsp; &nbsp; &nbsp; 一会,女主人也出现在我的镜头里,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给祭祀前的烧煮增添了喜庆。 &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真正的男烧火、女上灶,多么融洽的一家人啊!灶台上贴着一张旺旺雪饼的广告“大家旺”!您瞧,这不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家庭兴旺的图画吗! &nbsp; &nbsp; &nbsp; &nbsp; 啊,这家人家出现了年轻人,我问了她们,她们告诉我,这不是明天就是祭冬的日子了吗,所以,年轻人从城里都回来了,“冬至大如年”。身穿红衣服的小女孩,依偎在妈妈的身边,看着妈妈在烧火,我想,这也许是一种传承。 &nbsp; &nbsp; &nbsp; &nbsp; 老奶奶上灶掌勺,年轻人,或许是女儿,或许是媳妇,她在灶口烧火的同时,手里还捧着一部手机,手机的亮度很高,泛射的白光映照着她的脸庞。看到我在拍摄,她站起身来,很热情地端着她们家一碗芝麻馅的圆子,递给我一双筷子,让我品尝这冬日的甜美。 &nbsp; &nbsp; &nbsp; &nbsp; 这家人家的外面就是岙里溪,溪水清冽,据说,终年不竭又从不涨满。溪上有一座水泥桥,水泥桥的外边还有一座石拱桥,这座嶙峋斑驳长满青藤的石拱桥,叫“平安桥”,也称“风月桥”,东屏人结婚,新人必须走过风月桥才会承认这门婚姻。古稀之年老胳膊老腿的,我努力地蹲下来,依托水泥桥面拍摄了这张风月桥的照片。<div><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溪边岸上,一位老奶奶一个人在搬动一根毛竹,不知道她有多大年纪了,要搬动一根毛竹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她的两个或许是儿子或许是女婿的中年人赶忙跑过来帮助她一起搬动。 &nbsp; &nbsp; &nbsp; &nbsp; 一条黄狗,在湿漉漉的青石路上,衔住一个塑料袋,不住地吮吸、舔舐着,或许这个塑料袋装过什么食品,总之它在不停地似乎要从塑料袋上获取着什么,但是,我想,它总不至于把塑料袋吞噬下去吧?可怜的狗狗。 &nbsp; &nbsp; &nbsp; &nbsp; 此时已经是10点半了,距离11点钟集中上车的时间很快就要到了,我转身顺着水口街朝着村口,也就是陈氏祠堂的方向走去。 &nbsp; &nbsp; &nbsp; &nbsp; 虽然很快就要离开东屏古村了,然而,我却意犹未尽,别转身子又走进了古村的宅院,想再多看看、多拍拍,拾掇一些风情人文。 &nbsp; &nbsp; &nbsp; &nbsp; 乡贤馆的边上有一水井,这口历经数百年的水井,叫“双眼井”,又叫“鸳鸯井”。传说喝了左边的井水会生女儿,喝了右边的井水则会生儿子,若两口井水都喝,则龙凤呈祥。 &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享堂园茶室”,两位年轻人在分发着什么,在拍摄了一张照片后,我问,你们这是在干什么?他们回答道,明天是祭冬大典,会有许多嘉宾光临,这是村子里为来宾准备的用餐券。 &nbsp; &nbsp; &nbsp; &nbsp; 村里老年棋牌室,一位头戴皮帽的人倚靠在窗台抽烟,悠哉悠哉。总的来说,这个山村的百姓是纯朴的,除了极个别的老年人之外,大多并不十分反感被旅游者拍摄。你瞧,他还面带笑容,乐呵呵的呢! &nbsp; &nbsp; &nbsp; &nbsp; 被装修得很好的村里老年棋牌室,还是自动麻将台呢! &nbsp; &nbsp; &nbsp; &nbsp; 终于,我走到了陈氏祠堂。村里一位男性老人在给祭祀用的大公鸡褪毛,一地鸡毛。 &nbsp; &nbsp; &nbsp; &nbsp; 这位系着围腰的厨娘在帮着老人褪毛。 &nbsp; &nbsp; &nbsp; &nbsp; 我走进陈氏祠堂,这位身着大衣,手握手机的中年人,在和两位交谈着什么,看样子,他似乎是村里的一位干部,为着明天的祭冬大典正在运筹帷幄之中。 &nbsp; &nbsp; &nbsp; &nbsp;&nbsp;在“敦厚堂”的匾额下,两尊人物雕塑被红布遮罩着,这大概是陈氏的祖宗,只待明天吉时开光。几百年来,陈氏家族遵循着“敦厚”祖训,繁衍子孙,代代相传。敦厚,可能是东屏村的立世之基。这既是一种荣耀,又是一种古训:“交友要真心,为人要敦厚”。 &nbsp; &nbsp; &nbsp; &nbsp; 祠堂里摆设了长条坐凳,墙上悬挂着历年祭冬大典时的照片,象征着陈氏家族的永世相传。 &nbsp; &nbsp; &nbsp; &nbsp; 祠堂天井的上方张挂着帷幕,地上摆放着若干只戏班子演出的大箱子,明天将在这里上演大戏。 &nbsp; &nbsp; &nbsp; &nbsp; 祠堂外面,架起了锅灶,烧煮着大块肉、大公鸡等等明天祭祀的供品。 &nbsp; &nbsp; &nbsp; &nbsp; 突然,刚才给大公鸡褪毛的老人拿来了一堆稻草,把褪了毛的大公鸡放在稻草火上燎烤,估计是通过柴草烧灼进一步去除鸡身上的细毛。因为,这是祭祀祖宗的供品,来不得半点马虎。令人奇怪的是,大公鸡身上的毛被反复祛除,但是,尾巴上却留存了一撮毛,细细的、长长的。 &nbsp; &nbsp; &nbsp; &nbsp; 拍摄这张照片时,相机的数据显示,现在是11.03,我们完成了在东屏古村的游览,大巴载着我们离开了此地。干枯的河床,承载着光阴,载着昨天和今天的故事,在顺风桥下静静地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