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25日,南阳盛世开元酒店五楼会议厅里欢声笑语,载歌载舞,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特殊聚会在此隆重举办。</p><p class="ql-block">南阳市文工团---这个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南阳文化艺术史上曾经响亮的名字,在五十年前,凝聚了多少南阳父老乡亲的牵挂,吸引了多少少男少女羡慕的目光。</p><p class="ql-block">这里,曾聚集着一群富有才华的文艺青少年,这批学员中最大的19岁,最小的11岁。他们,来自各个学校。</p><p class="ql-block">1969年中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轻松愉快。文艺、体育活动特别盛行。</p><p class="ql-block">说句开玩笑的话,学生们不是在排节目,就是在去打球的路上。</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文艺活动普及化很高的环境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少年。可想而知,文工团招收的45名学员,必定是经过优中选优,严格筛选而录取的。</p><p class="ql-block">这里,拥有着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或是来自省会郑州,或是来自能歌善舞的新疆,或是调集于南阳本土的艺术界精英。这些艺术家们是: 团长牛耕夫、于立芳老师、王桂林老师、丁秀菊老师、张玉建老师、侯中山老师、张家华老师、费文明老师、周炳新老师、任玉林老师、夏汉国老师、魏启平老师、王纪文老师、徐琳老师等。</p><p class="ql-block"><br></p> <h3>文工团成立不久,他们就向家乡奉献出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这种脚尖上的艺术,轰动了当时尚且相对闭塞的宛城。给只能从印刷品上看到芭蕾舞的人们带来的新奇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如今65岁以上的老南阳,不少人还记得当年那种一票难求、万人空巷的盛况。</h3><h3>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深情地回忆道: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首演,喜儿登台的第一个亮相,全场观众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伸长脖子往台子上看喜儿的脚:立起来了!立起来了!是脚尖!</h3><h3>他眼角噙着泪花:可都50年了,咋这么快呢!
南阳市文工团,成为南阳文艺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br></h3> <h3>今天,老师们都已到耄耋之年,学员们也都两鬓染霜。50年后的再聚首,把大家带回到了1969年的12月25日。</h3><h3>当年的45个南阳孩子,带着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考进了南阳市文工团。条件艰苦,他们就在水泥地上练劈叉,在寒冬腊月的室外练琴,流泪流汗甚至流血,却从没退缩过。在河南省歌舞剧院、文工团老师们手把手的教导下,这些孩子迅速成长为文艺工作者,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之后,他们又把《杜鹃山》《海岛女民兵》等一批广有影响的舞剧、京剧等剧种作品搬上了南阳的舞台。</h3> <h3>南阳市文工团的成立,引入了舞剧、现代京剧等多个剧种,带来了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小号、大号等西洋乐器的表演与传播,丰富了南阳人的文化生活。1975年,原南阳市文工团解散,学员们分别进入不同的工作单位,他们又将文艺的火种播撒到自己所在的各行各业。直到今天,不少人还在为提升青少年的艺术素养竭尽心力。 </h3> <h3>1969---2019,五十年之后的今天,他们相约聚集在南阳,今年92岁的老团长牛耕夫在他当年的团员们簇拥搀扶着来了,几位年逾七.八十多岁的老师们赶来了,有的团员身居国外,为了相聚远涉重洋赶回来了,郑州,湖北,海南的外地团员赶回来了!南阳的东道主们更是不辞辛苦,多日筹备,精心准备着今天的师生联谊会。</h3> <h3>铺就的大红地毯旁,耸立着签字墙。认真的写下自己的名字,就像当年在文工团的签到;红地毯留下的足迹,从稚嫩走向了成熟、稳健乃至蹒跚……</h3> <h3>向最崇敬老师献上最美丽的鲜花。彼此诉说着离别的思念,回忆着当年火红的青春芳华,期望着今后的夕阳红更加灿烂如霞!</h3> <h3>“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是谁,是谁?他是……”</h3><h3>在舞剧“白毛女”熟悉的旋律中,禁不住再次翩翩起舞。喜儿和大春的相认令人热泪盈眶,浮想联翩。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团聚的写照吗?</h3> <h3>萨克斯,小提琴,手风琴,钢琴,优美的旋律在会场上久久回荡。男高音,女高音的专业演唱更是令人热泪盈眶!整整八个小时,联谊会群情激昂,高潮迭起,老师和学员都仿佛回到了当年,共舞歌唱。青春的芳华再次绽放,而且愈加芬芳!</h3><h3>终于完稿啦!整个编辑过程一直处在激动之中,这是我编辑的最长一个美篇,照片数量达到了美篇要求的上限。用多少照片,多少文字似乎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尽管我只是一个粉丝而已。</h3><h3>感谢若愚部分素材的分享,感谢老伴儿对文字的润色。</h3><h3>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