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清塘荷韵

<h3>文字:清塘荷韵</h3><h3>图片:清塘荷韵和她的朋友们</h3><h3>音乐:云水禅心</h3> <h3>身在苏州,对于“春水碧云天,画船听雨眠”的印象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但是我常常会想起这个园林城市的几块花窗,几处深院,几条长廊。它们框架出的不仅是天人合一的恰到好处,而且还连接起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h3><h3><br></h3><h3>在绵延不断的吴歌声里,极富姑苏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风风雅雅得像一幅线条简单的山水写意画,多姿的湖山在迷蒙的江南烟雨里氤氲成历史的流光水影,而园林,就像一颗藏在深闺的明珠,在岁月的章回里诗意着这座城市的美丽。</h3> <h3><b> 一:历史·艺术</b></h3><h3>对园林本身,苏州园林甲天下的美名早已闻名于世,然而这扬的只是它的名,真正触及到园林精髓的是它的意境。这意境包含着它的历史、艺术,环境、特色。<br></h3><h3><br></h3><h3>从前走过它的身旁,是墙外长街,车水马龙,但在粉墙黛瓦、鱼戏莲池的悠闲中,墙内是绿茵满地的恬静。跨进园的大门刹那,不知不觉中仿佛是穿越着时空,在古今交替中回味着吴门烟水里园林的美丽。<br></h3><h3><br></h3><h3><br></h3> <h3>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都是私家园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从宋朝到明朝,特别是明朝进入了园林建造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四大名园里占据两席的拙政园和留园都建于这个时期。明代苏州四大才子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所属的吴门画派被间接或直接运用到了苏州园林的造艺之中。</h3><h3><br></h3><h3>文征明还亲自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园内至今还存在着已历四百多年文大画家亲植的紫藤,老干盘根,阅历深厚。到了清朝,怡园、耦园、曲园以及环秀山庄等园林的相继建造,体现出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成熟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造园体系、丰富多彩的园林内容,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我曾经去过的避暑山庄有好多艺术手法都是领会了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从而使这座皇家园林更具有南北交融的园林特色来。</h3> <h3>苏园的主人大多都是不想再做官的退隐之士,于是回到姑苏乡土之地兴土木造园于市。墙外车马行人,墙里吟诗作画喝酒写文章,颇有“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的境地。</h3><h3><br></h3><h3>这些官人心里很清醒自己要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格局,他们的这种清醒往往会在园林的清流里幻化成一人独醒的清明世界,表达着对园林的设计理念。而这样的思想并不像陶渊明般遁世隐居在深山,而是要在红尘俗世里摒弃那些喧嚣和杂念,静心在园林里修行他们的精神世界。</h3> <h3>他们所传递出的这种人文情怀常常会通过园林里的楹联、匾额题字亦或是亭台楼阁轩的名称以及闲暇之余的诗文体现出来。所以,园林不仅是文人墨客留恋的地方,也是滋养唐诗宋词的一片肥沃土壤。诸如范成大这样的宋代文人也是隐居于吴门烟水里留下了《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的传世经典。</h3><h3><br></h3><h3>但能让诗人置身于苏园里,顿生灵感的莫过于北宋诗人苏舜钦的那一组立体的园林诗画——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沧浪亭”。正是这些先人们在苏州的历史书架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有了文人们“结庐在人境,悠然见南山”的造园艺术,才有了这些园林自带的“清雅之气”。他们的点睛之笔让苏州园林在非物质遗产世界名录中创造出了辉煌的一页。</h3> <h3>看这些园林的风景,欣赏它的精致,也是一种学问。走马观花品不出苏园的意境。做足了功课,才能领略苏州园林真正的魅力。尽管是一方小小的天地,但中间的内涵却很丰富。园的风韵就像是苏州城的一个气脉,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难怪马可波罗在其书中说:“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h3><h3><br></h3><h3>苏州园林的生命在于吴地的的湖山灵气。虽然历史埋没了吴宫幽草,熄灭了江枫渔火,但诗人笔下的吴门烟水和四季园林依然像一朵开在时光深处的花,灿烂在我们的心里。那字字句句恍如年年飞舞翩跹的蜜蜂、蝴蝶,飞舞着苏州园林不可复制的独家记忆,飞舞着苏州园林永恒的春天。</h3> <h3><b> 二:特色·意境</b></h3><h3>苏州是一座水城。水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曾写过一篇《天堂水韵》,其中提及这水不但流淌于我们的生活里,也造景于苏州园林中。而这便是苏园的特色之一“一溪贯穿”,园中的亭台楼阁榭都依水而建。水灵动着园子的美,园林的血脉因水而流动,她的骨架,因山石而拔。<br></h3><h3><br></h3><h3>苏园的奇巧之山,大致可分为太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和堆叠而来。像留园的冠云峰单峰独立,是为采集者;而以假山为特色的狮子林则体现着千山万壑的山石堆叠起来的艺术。这些巧妙地拼接和精心的组合而成的石料叠加在一起就像一幅浑然天成的画,看不出一丝拼接与组合的痕迹。其实,在其它园林里的那些山石也和这狮子林的一样,处处显示着这些山石的巧妙。这是苏州园林的特色之二。</h3> <h3>因为苏州园林大多是私家园林,所以在平面布局上有一个共性,即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住宅比较封闭,但建筑艺术性精致;庭园比较开放,我们游玩时看到的美景就是庭园里“一溪贯穿”布局下不同的造园艺术。而这些住宅与庭园之间是既独立又互相呼应。这就是我们徜徉于园林时一旦走入厅堂便会发觉单独置身其中就是一个领略主人学识文化、宅邸一门一窗精雕细刻艺术的小世界,而出了这门便是通过廊檐或者甬道之间的连接转到另一个厅堂的清雅世界。</h3><h3><br></h3><h3>这时我们的视线是停留在独立的境地。而当我们穿过一进又一进的厅堂,然后出得门来通过那些小园香径,亦或水上虹桥看见不同提匾的亭台楼阁时,才会发现这互相呼应的动静之美是那么令人难忘。我们往往会在这样的品味中发出“庭院深深深几许,身外不知是何年”的感慨来。</h3> <h3>真正走进苏州园林,你会发现每个园子虽然大体上看上去差不多,但是每个园子的布局没有规律可循。那些造景则是根据主人的艺术品味,在整个住宅的山水基础上因地制宜而建的。工匠们在力求突破园的局限上进行了创新,避免重复单调的技艺使每座园林都大同小异,从而保存了每座园林自己本身的特色,而一些建筑则是成为了此园的形象特征。比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明瑟楼、网师园的风来亭等。</h3><h3><br></h3><h3>走进这些园林,我们除了看到这些建筑的精湛技艺外,也看到了苏州园林的另一些特色:以小见大,曲径通幽。这些小和幽,从另一个角度探究着园林的精细以及意境。这幽深之处的小有花窗之间的移步换景;有湖山之间的藏而不露;有厅堂建筑的技艺深刻;有家具陈设的精美造艺。</h3> <h3>在回味的过程里,就比如你看到一件红木家具,那触摸到手的不仅是它的质地光洁,更是一种时光打磨的艺术价值。有了这些亲身体验,我们才明白一座园林的真正意境:在有限的园林景象里融合着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合着与自然的亲密交流;融合着不同时期人们对人生哲理的体察。</h3><h3><br></h3><h3>那园林中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间的豁然开朗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况味呢?这样的意境净化着我们后辈的心灵,让我们在丰富的历史底蕴里栖息着我们一颗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心。所以,走进苏州园林,我们才会感到它的魅力所在,我们最终获得的就是对一座城市前世今生的敬仰。<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徜徉·体验</b></h1><h3>每每行于市井巷陌在幽静中拐个弯走进这些藏于深巷里的园林, 总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感觉。正如贝聿铭先生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也是因为对苏州有了感情才会和贝老一样如此眷恋苏州的人文情怀,苏州的这些园林。儿在贝老祖上六百年的历史里,不得不提到苏州的园林——狮子林。</h3><h3><br></h3><h3>这座古典园林位于拙政园南面,离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也很近。是贝聿铭的叔父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于1917年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用了将近七年时间整修,并新增部分景点。</h3> <h3>这些景点从此在园林中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直到现在,已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体的美造就了狮子林独特的魅力。</h3><h3><br></h3><h3>在我们所有珍藏的记忆里,狮子林既是苏州城市园林的一张名片,也是一段又一段不同的假山堆叠起来的历史。通过它,我们读懂文化背后的历史,也读懂历史背后的建筑文化特色。</h3> <h3>园林以假山湖石著称,以洞壑盘旋奇巧取胜。在相关的资料中,园名来源于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狮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里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h3><h3><br></h3><h3>小时候春游至此,在不到二十平米的石山里钻来钻去玩捉迷藏,玩得乐不可支。等要想出去,坏了,找不着路了。常常是老师像老鹰捉小鸡般把我们一个个带出假山洞口。这足以说明狮子林的假山堆叠的非常巧妙,以至于洞连着洞,支支脉脉地不知伸向哪儿去。直到长大成人,才恍然间明白,是这园林的虚虚实实和山山水水的巧妙组合成就了一座园林的独特风貌来 。</h3> <h3>狮子林除了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假山外,其实它的造园艺术也比较有特点。分成东南和西北两块,东南多山,西北多水,游廊四处贯通。相传造园时,天如禅师邀画家倪方林、朱德润、赵善长、徐幼文等共同参与设计。</h3><h3><br></h3><h3>全园结构紧凑,宅园相融。从燕誉堂到立雪堂、卧云堂,尽显园林的精致。通过琴、棋、书、画的花窗分别能看到不同角度的假山景观;站在轩楼凭栏远眺,“含晖、吐月、玄玉、昂霄”等太湖石名峰参差于园林各处,“狮子峰”冠盖群峰。亭台楼阁舫榭等代表苏州园林形象的建筑镶嵌在园内,增添了一份园林的格局之美。<br></h3> <h3>出狮子林东门往北300米左右便是拙政园的南门。用苏州的本地方言说真的是“金亲眷,银乡邻”,意思就是两个园林差不多紧挨在一起,像亲戚一样走动的勤,像邻居一样随时都能串门。这也说明了古代那些到最后退隐官场的文人志士们对苏州的情有独钟,所以隐居在这样的清幽之地修身养性,躬耕写着春秋。</h3><h3><br></h3><h3>在历史的风云变幻里,拙政园一园变三园,又三园合为一园,分分合合,起起落落,彰显着这座园林不平凡的历史。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还乡,以大弘寺址建园,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为之政”的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于此。不料,这位王御史生了个败家儿子,一夜之间把此园赌输掉了。四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几度兴衰,园子几易其主,直到1951年左右慢慢修缮恢复此园的原样。</h3> <h3>这座位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是目前苏城存在的最大古典园林,占地七十五亩,是典型的宅园合一。全园分东、中、西三园,以水为中心,山水并重,水要占到园子的五分之三。亭、台、楼、轩、阁等临水而建,山水萦绕,倒映水中,相互映衬。</h3><h3><br></h3><h3>精美绝伦的厅堂建筑,葱茏的花木繁茂,非常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尤其是一年四季的百花盛开,更是增添了园林活泼灵动的美。我们进拙政园的大门就是园林的东花园,曾取名“归园田居”,大概是建园之初的主人是和陶渊明一样的心境吧,与其官场风雨,不如归隐故里,修身齐家,倒也不亦乐乎哉!这里以平岗草地,绿荫深浓,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繁花盛开,保持着明快舒朗的风格。<br></h3> <h3>再往里走,整个园林的精华尽入眼帘。这便是中园。它亦称“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这里池广树茂,景色青幽怡人,临水形体不一、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主次分明地布置在恰当好处的地方,令人感受着保存到现在明代风格:浑厚、质朴,舒朗。水池南岸的以清荷示人品的“远香堂”是这中部的主体建筑。隔池与东西两山岛互相遥望。北面的“荷风四面亭”与“远香堂”、山岛互相呼应成中园的三足鼎立布局,给人一种空间上一种开阔之美。</h3><h3><br></h3><h3>中园的建筑以“荷”命名的很多,而一到夏天,这池中也满是娉娉婷婷的荷,散发着清香。“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概主人也是在借着这荷花表达着他清高孤傲的品性吧!想来,我喜欢这座园林,也源于这满池的清塘荷韵。<br></h3> <h3>西园,又称“补园”,就是我们看到众多清代建筑为主的地方。院落清新自然,疏密有致,布局很精巧,让人有一种“清水芙蓉出,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香径连接着厅堂建筑之间的紧密关系,产生出和谐之美来。这些建筑里的家具陈设、一门一窗都极具丰厚的历史底蕴,包括那些厅堂及其山亭的匾额题字,也是在经典的诗意中提取出来。苏轼词曰: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h3><h3><br></h3><h3>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苏式园林的“文艺女青年”,或许会纠结着小心思:我又会和谁同品这园林的清幽呢?“亭台湖岸廊桥连,一池绿波心悦静。与谁同坐品园处,尽是山水眼波媚。”所以,当真正走进“与谁同坐”轩,推开扇形的晴窗,那每个扇面的湖景,向四周翘开的檐角,都是一种置身精致的享受。尤其那花窗在白墙映衬下映出箬竹的横疏斜影时,会感觉到于人声的喧哗里读到内心的一种平静,仿佛站在这个地方和苏先生在不同的时空对话。真是一种静到深处的美妙意境啊!</h3> <h3>在众多的园林里,喜欢艺圃的慢时光,耦园的清幽。一向因为园子隐深巷于红尘中而忽略了旧时文衙弄前小艺圃,所以看着女儿和同学在此小园里拍得汉服照,欣欣然生出了对那里的向往。</h3><h3><br></h3><h3>踏入这深园的门坎,生生觉得从前是错过了那么好的风景,没能惊觉这慢时光里的美好。园子虽小,却也是从南到北呈现着建筑—水池—山林的苏园特色。</h3> <h3>景墙上开的圆门,映衬着墙的形状,相互成趣;推开的花窗精雕细刻初是手工技艺的精湛;厅堂家居匾额彰显着当年主人的学识文化;朽木、枯藤、田田荷叶、莲花朵朵,连着枝枝丫丫青翠的绿意点缀着狭小的空间;香径深处的微风习习;小茶馆里的吴侬软语,让人在这个小园里通过曲曲折折的回廊,幽暗狭长的甬道,明明暗暗、深深窄窄的体验后发觉豁然开朗的心境。<br></h3><h3><br></h3><h3>若论园林特色艺圃并无出众之处,但我们往往就在不经意的慢时光里发现这座园子像一首清丽的宋词,轻轻柔柔,婉约成诗。“堪堪弄枝拨清影,窈窈抚窗思为谁。浅浅留香暗思量,幽幽香径独徘徊”。当真正入心地在一茶,一人,一世界的小茶室里品茗听蝉,看枝叶繁茂,才会发现艺圃的美是需要我们用心来发现的。<br></h3><h3><br></h3><h3>原来,我们兜兜转转中的每一次发现都是值得我们那么回味无穷,生活就在这回味无穷中让我们感受苏式慢时光的美好。</h3> <h3>耦园还是小时候夏令营时去过的园子。事隔这么多年,重温旧梦,恍然深悟:不管园子大小,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管时光隔的多么远,园还是园,它依然站在那里吸引着你的目光。</h3><h3><br></h3><h3>耦园就是这样,一如从前的豆蔻少女般,藏在平江街道仓街小新桥巷的深闺里。它原称为“涉园”,始建于清初。同治十三年,安徽巡抚沈秉成购得此园建成现状。园内住宅两侧各有一园,成双在园内,故名“偶园”。古时“偶”、“耦”通假字,再者沈秉成与夫人佳偶天成,在此度过八年幸福时光,故此园也称“爱情园”。<br></h3> <h3>这座园林因为藏在三面环水,一面临街,有南北水码头的水巷深闺里,所以显得比较清幽。而一旦走入园内,你又会发现园子和其它园林不同的格局。门厅入口进去直向北,行三、四进,向西便是西苑人,往东即是东园。一宅两园对侧明显,这与设计它的画家顾沄的想像是分不开的。园中植被葱茏,点缀在参差不齐的湖石之间,亭台楼阁之间,灵巧别致的建筑之间,更显得幽深无比。“绿荫华盖听鸟鸣,碧水悠悠流不尽。”在耦园的幽深里,堆叠而成的假山,跨水而筑的阁,层层叠叠的绿意形成园内靓丽的风景线。<br></h3><h3><br></h3><h3>“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沈秉成手书的对联挂在中部的主体建筑上,体现着当时“归园田居”的闲适生活。这建筑一进一进进到四进厅堂,说明了封建时代下严谨的等级制度,也表明了主人的地位高低。行于园中,在得源于陶渊明“吾亦爱吾庐”的“吾爱亭”前品着园子的诗意,在“城曲草堂”前“卧石听涛,满杉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想想这该是怎样一个清幽的世界啊!</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岁月·章回</b></h1><h3>苏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既有明朝的四大吴门才子,也有如沈三白那样的潦倒文人。但是,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却分明有着对姑苏的情有独钟。他们将对园林的感受细致入微地付之于笔端,或画或写地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画中的每一笔和文字里的每一字就像园林里的花花草草,记录着苏园的点点滴滴。</h3><h3><br></h3><h3>沈三白的《浮生六记》虽然记录的是和夫人的“布衣饭菜,可乐终身”式的质朴生活,但文字间又充斥着和苏州园林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对夫妻相敬如宾却又富情趣之处便是泛舟沧浪之水中。想是那时的沧浪亭是用不着买门票的,所以那些文人骚客们才得以如此悠闲在园内吟诗作画吧!</h3> <h3>言归正传,沈三白《浮生六记》里的沧浪是极美的,书曰为证:檐前老树一株,浓荫复窗,人面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过石桥,进门,折东曲折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h3><h3><br></h3><h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样有情的沧浪不仅意味着从古到今园林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更是意味着历史人文情怀里人们心里的乡情乡音。</h3> <h3>园林的精致和文化底蕴常常吸引着文人墨客们思如泉涌,从文字到书画,无论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四大才子,还是后来的张大千都是和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h3><h3><br></h3><h3>文徵明“借园留名”,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石刻,并画了一幅著名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而张大千则是为了躲避太多的应酬而借住网师园潜心创作他的作品。“庭园、书房、画室融为一体,淡朴、简易、雅致。用建筑、山石、池水、花木巧构佳境,多变、巧借、曲折。卷帘一看,窗外蓝天白云,山光树影,尺幅画,无心画,每一扇细木窗格处,都是一幅绝妙的画。人在画中,画中有人。……我爱它独步千古,但要深说,就说不透了。”张大师眼中的网师园是这样说不透的千姿百态,清丽雅致,而我想说:不管是谁,只要进了苏州园林,每个人的感官和体验都是不同的。</h3> <h3>见仁见智的评断中感受的是苏州园林的精髓。虽然在历史变迁和物换星移里,苏州园林也经历着人生的风云变幻、世事的沧桑,但这些在山河破碎里的残院粉墙终在1953年政府的一系列规模修复中得以枯木逢春。新旧交替的岁月中,小巷深处的这些私家园林洗去了历史的风尘,逐渐走入了老百姓的生活里,也融入了一代又一代苏州人的生命里。<br></h3><h3><br></h3><h3>这些形成苏州园林之城文化基础的园子在新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了苏州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即使那些文人墨客们流传下来的诗画及故事都有点褪色、发黄,但岁月和年轮让这样的文化底蕴显得如此珍贵。园林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廊一柱和一门一户,不仅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匠心独运和工匠精神,也凝聚着属于苏州园林的的兴衰融辱。这些连接起来便是刻在吴门烟水里的岁月章回。</h3> <h3>“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文庙里的石刻《平江南》生动展现了古时的姑苏风貌。这些市肆之胜和园林之胜以及周边的湖山之胜形成了姑苏的地域特色,而苏州园林更是以贴近自然、美化环境的创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h3><h3><br></h3><h3>我们现在的游山玩水无外不是跟着导游走马观花,听千篇一律的导游词。能让人彻底放松心情的就是真正走入园林中,沿着枝枝脉脉的绿色探寻土地深处的细枝末节。这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游山玩水”。而所体会到的清幽和丰富,才是今天的我们对“文化自信”的一种最好诠释。</h3> <h3>当我们行走于苏州的大街小巷,徜徉于一座座老宅私邸以及苏州园林,我们会看到门上镶嵌的一双古老的门环。尽管这些环扣经过风吹雨打已是锈迹斑斑,但在不能重复的光阴里,只有深爱姑苏的风土人情,深爱天地不大,却有容乃大的苏州园林,我们才能叩响苏州——这一座古今交融的园林城市的门环,让前进的脚步记住这亘古不变的历史声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style=""><i style=""><u>谢谢欣赏</u></i></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