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2月26日,我们再一次相聚在充满诗意的实小校园,9个学科64位成员共同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在庄校长的带领下继续开启2019年基于悦读的学科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活动。</h3> <h3> 首先是郑孟姣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概率与统计可能性的大小的诗趣数学课。郑老师在充分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上花大力气,上课开始先用学生演绎戏剧的方式导入,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贴小贴画的方式自己动手完成学习任务卡,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可能性,郑老师还让学生通过实物摸一摸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概率与统计可能性的大小”。整节课,郑老师考虑到了细节的落实,有效的组织了学生学习,不仅结合实际生活,而且整个过程教学思路清晰,抓住了解决问题关键信息,找出了可能性关系,层次分明,设计新颖,有梯度,且整堂课有针对性,体现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用于生活,学生从头到尾,兴趣盎然而又有秩序地活动,人人参与,又做到了个个都有新的体验,有新的提高。</h3><h3><br></h3><h3><br></h3><h3> </h3> <h3> 紧接着,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马琳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节趣味盎然的数学课。在教学中,马老师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通过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一新的观念。<br></h3> <h3> 两位老师针对自己执教的课进行了精彩的说课,阐述各自的设计理念,为我们的数学融合课堂做了很好的范例。<br></h3> <h3> 课后,刘秀花主任对两位老师执教的课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很高兴地说“两位老师结合着孩子们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来设计课例,非常用心,课堂上孩子们两节课都意犹未尽,兴趣盎然。”接着,刘主任与大家分析了可能性这节课是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概率部分的内容,课例设计一定围绕课程标准设计。她指出,由于现实世界中严格来说确定现象是十分有限的,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的教学分支。《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涉及可能性的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h3> <h3></h3><h3> 本次以数学学科为主导的学科融合校本教研活动,以课例为抓手,使老师们明白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作为教学向导,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把本来要教的东西变为主动探索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数学知识的建构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获得,因而他们必须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在做中学。做中学是基于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因素都参与进来,与以动手为主的外部操作性参与结合,这主意是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在操作中加深理解,在过程中提高思考能力和智力发展的质量。
我们相信在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庄明华工作室教研之路会走得更稳更远!<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