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时节,三新路旁的树木褪下了繁重的外衣,用光秃秃的树枝向人们诉说着冬天到了。来到新兴镇焦寅村,整洁的村道旁房屋错落有致,每户门前的两色垃圾桶、环卫工人驾驶的四色垃圾收运车、精致的可回收垃圾分类箱吸引着我们的眼球。<br><br>然而,3年前的焦寅村还是另一番景象。“过去,这里‘垃圾山’现象严重,一到夏天就成了苍蝇、蚊子的栖息地,路旁漂着各色垃圾,村口污水聚集处长年散发着臭味。”焦寅村村支书杨绵绵告诉记者,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曾是新兴镇乡村的真实写照。如今焦寅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新兴镇近年来开展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br><br> 2016年以来,新兴镇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多措并举解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顽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曾经的“垃圾围村”不见了,2019年的垃圾分类试点更是将焦寅村打造成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br><br>群众四分类 垃圾四收集<br><br>“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家里的垃圾袋一般只要有这两类就行了。如果有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可以拿到附近的智可回收垃圾分类箱那里,将要投入的垃圾贴上自己家专用的二维码,自己动手操作就可以换钱。”居民金秀琴说。 新兴镇负责垃圾分类的镇长助理武青说:“垃圾分成四类,对常年没有概念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理念,要一下子记清并不容易。我们充分发挥成立的“宣传小分队+环卫工人”的作用,每天在村中对两色垃圾桶进行揭盖检查,在上门收集时遇到分类不正确的耐心指导准确分类,甚至到厨房现场演示,多聊几次群众就记住了。”<br><br>7月份新兴镇启动垃圾试点以来,举行大型垃圾分类巡演1次,不同规模的入户宣传20余次,分发两色垃圾桶1000余个,配备可回收垃圾分类箱12个,专用垃圾收运车5个,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10000余份,为每户群众门前张贴垃圾分类承诺书,严格按照“群众四分类、垃圾四收集”、“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 的原则,现试点的三个村垃圾减少量达80%。<br><br>阳光堆肥 垃圾得到充分利用<br><br>在焦寅村,一个“智能高效堆肥房”竖立在路旁,门口的草坪上用旧轮胎制作的植物花盆、墙面上用筛子制成的“爱环境爱焦寅”标语、两旁用树枝拼写的“垃圾分类利国利民 废品利用造福后代”宣传语都体现着新兴镇宣传废旧物利用的气息。 <h3><font color="#010101">“焦寅村堆肥房是咸阳市第一个建设阳光智能堆肥房的村子,我们三个相邻的村收集的厨余垃圾全都汇集在这里,这是合作单位的专利技术,制出来的肥料还可以用于还田。”焦寅村监委会主任姜龙说。</font></h3> 阳光堆肥房共有4间,收集剩饭剩菜、果蔬外皮、过期零食等可腐烂的生活垃圾,并掺入垃圾发酵菌,在阳光的作用下进行发酵,最终转化为有机肥料;旁边一间则用于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中转间,里面用隔板清晰地分为“塑料类、玻璃类、报纸类、有害类”进行再区分,可利用的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利用的统一运往垃圾处理厂。<br><br>在堆肥房内,王纪中正在打扫卫生,66岁的他是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这里堆肥,每年收入一万八,这一项就能让我脱贫啦。再说打扫卫生是顺手的事,卫生好了,大家住着也舒服。”王良秀说。他告诉记者,每吨可腐烂的生活垃圾,经过阳光堆肥的方式处理后,可转化为0.2至0.3吨有机肥料。通过建设阳光堆肥房,不但美了村容,还实现了生活垃圾再利用,可谓一举两得。 焦寅村党支部组织村干部、村民成立了义务保洁队和卫生监督小组,并号召各家各户相互监督房前屋后的卫生情况。“人人都是保洁员、人人都是监督员”的模式,让焦寅村受益匪浅。<br><br>小积分“牵”出大环保<br><br>堆肥房旁边的“积分超市”人头攒动、络绎不绝,原来是大家在用累积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每天分好厨余垃圾,就能每天得5分,屋里的烂报纸、不用的瓶子,贴上我的二维码投到分类箱里,都可以累计积分。我的积分都3000多啦,顶30多块钱里。”居民张艳丽说。 所谓“积分制”,即宣传小分队成员会向村民发放一张垃圾分类积分卡、宣传册以及二维码。将二维码贴在门口的垃圾分类承诺书上,二维码与积分卡数据对应,村民把可回收物投放到相应垃圾桶时,需要把二维码贴在自己的垃圾袋上,环卫工人在回收时对其称重。根据重量计算积分,扫描二维码录入积分。居民可持垃圾分类积分卡,到积分银行换取相应积分的生活用品。武青说,不同种类的可回收物积分不一样,积分也会随着市场价格调整,但总体上会比市场价高一些。<br><br>天天有积分,月月有奖励。新兴镇焦寅等三村每户的垃圾分类评分每月在村公示栏橱窗中公布,谁家多少分一目了然,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新兴镇今年还开展“争做垃圾分类示范户”评选活动,首批30户月度示范户领到了精美的奖品。 在新兴镇,垃圾分类不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大家齐抓共管的“大事”。通过垃圾分类在新兴镇焦寅村、五爱村和张家坳村的试点,达到了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天蓝、地绿、水清、巷净、路畅……如今,“垃圾不落地”已成为新兴镇乡村的名片。<div> 来源:三原新兴镇政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