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智力发育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宝应阳光教育

<h3>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更是如此。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为了缩小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自立于社会,使之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成员。</h3><h3><b><font color="#ed2308">一、增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font></b></h3><h3> 要让智障儿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首先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其次还必须通过不同形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从入学那一天起,我们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方面,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老师可以在帮助他们上厕所、就餐、上课前穿脱衣鞋时,有意识地提醒他们自己去做,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h3><h3><b><font color="#ed2308">二、反复强化是提高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font></b></h3><h3> 智障儿童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不稳定,而且容易乏化,因而对他们的训练要采用强化的策略。根据智障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遗忘快的特点,采取了生活实践活动的方法,创造各种情景,丰富生活内容,不断地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让儿童动脑、动手脚,然后边训练边纠正错误,儿童只有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参与活动,才能将许多的经验付诸实践,才能提高自理能力。</h3><h3><b><font color="#ed2308">三、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提高生活自理能力</font></b></h3><h3> 生活自理教育不能只顾着如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儿童,要了解这些智障儿童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智障学生,要求就要有所区别。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儿童,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儿童,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肯定。</h3><h3><font color="#ed2308"><b>四、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b></font></h3><h3> 智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即使是微弱的“一小步”,教师也不该忽视,应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在孩子有了初步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还应积极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如他们做事情的速度及质量的提升等。对他们行为的奖励就是对他们行为的认可、鼓励,体验成功可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起激励作用。如:儿童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儿童的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儿童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儿童产生满足、安全的情感体验,这成为激励他们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他们限于自身能力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必须给予耐心指导,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h3><h3><b><font color="#ed2308">五、与家长密切联系,提高儿童自理能力</font></b></h3><h3> 大部分家长不懂教育训练理论、训练不专业、不系统,不懂得与孩子积极交往的定义和重要性,平时极少与孩子交流或做游戏,没有耐心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也从不给孩子以鼓励和肯定。结果,孩子往往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更不可能学会生活的自理。因此这些孩子在学校学会的技能,回到家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和支持,给予同样的鼓励,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与家长紧密配合,要告知家长:除了要具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外,还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方法。首先必须结合儿童自身能力情况,有的放矢地教育,其次只要没有危险,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不强求,但也不溺爱。</h3><h3> 总之,学前班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们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h3> <h3>地址:宝应县阳光路百合家园北门市105号</h3><h3><br></h3><h3>电话:88786722</h3><h3><br></h3><h3>18012322899(蔡老师)</h3><h3><br></h3><h3>18952561099(张老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