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园区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的造园准则。</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span></h3><h3>我喜欢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大气,宏伟,富丽堂皇。我喜欢拍颐和园的建筑,我也喜欢拍颐和园里的桥。用镜头去记录这些名桥。</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曾与好朋友一起乘坐游船来了一次皇家御河游。</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皇家御河游"从位于北京展览馆后湖的"皇家船码头"起航,途经北京动物园、北京海洋馆、真觉寺、五塔寺、白石桥、国家图书馆、紫竹院公园,沿"长河"航行,经过紫御湾码头、广源闸、万寿寺、麦钟桥、长河闸、长河湾码头、长河桥等多个著名景点,最终到达目的地皇家园林颐和园内的"铜牛"码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昆玉河是京密引水渠下游从颐和园昆明湖通到玉渊潭八一湖的水道,长约10公里。京密引水渠是为了把密云水库的水引进北京城区做饮用水的人工渠,它起自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以南的调节池,于怀柔县城北入怀柔水库,下游经颐和园的昆明湖,在海淀区罗道庄与永定河引水渠相汇合,构成了北京的输水系统。1985年被列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进京的水也是注入了这一段水系。</span></h3> <p>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元代,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水面比原先扩大了很多。</p><p><br></p><p>清代乾隆时又加以扩充,成为面积巨大的湖泊,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p> <p>南如意门是由水路进颐和园的唯一通道,这也是慈禧进园的主要路线。为了拍桥我会从南如意门入园,沿西堤,苏州街……一路寻找名桥。颐和园里的桥既有其功能性又非常美观漂亮,跟着我的镜头去观赏颐和园的桥吧!</p><p><br></p><p>首先,我们在南如意门外就可以看到第一座桥 - 绣漪桥,它位于昆明湖的出水道口处,也是昆明湖与长河的水域地界桥,同时为长河的起点。</p><p><br></p><p>长河水系(亦称玉泉水系)在元明清三朝都是北京城市水系的上源,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也被称为“帝都之龙脉”,北京城的“文化之源”。但它不是一条纯天然的水系,而是北京历史上的一项水利成就,也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成果体现。 </p> <p>绣漪桥与玉带桥为姊妹桥,绣漪桥也是全石单孔高券拱桥,汉白玉石砌成,造型优美,宛如玉带。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御书的"绣漪桥"匾。尺寸比玉带桥略小。</p><p><br></p><p>两座桥,一座位于昆明湖的原进水口处,一座位于昆明湖的出水口处。</p> <p>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苏堤在昆明湖中建起一条长堤,并在堤岸上建起六座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乾隆皇帝曾有诗曰:"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p><p><br></p><p>西堤上由南向北的第一座桥叫做柳桥。唐朝诗人杜甫有一句诗:"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晴天有柳絮飘飞。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p><p><br></p><p>冬天虽不见柳絮,柳丝飞扬,却别有一番情趣。</p> <p>柳桥是一座亭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p><p><br></p><p>今天多难得呀,等了一小会儿,桥上空无一人。太爽了!</p> <p>练桥 "澄江静如练"。练是白色的丝绸,因为这座桥架在象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所以名为练桥。</p><p><br></p><p>语出南朝 齐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p> <h3> 练桥也是一座亭桥,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h3> <p>镜桥是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乾隆皇帝曾巧借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之意境为桥名。</p> <p>从东堤上观望,镜桥位于西堤中部,其八面玲珑的姿态既宜于观赏周围的景致,又能营造出有别于其他桥梁的艺术特征。</p><p><br></p><p>镜桥的八方重檐攒尖式桥亭不仅造型新颖,名称也颇具匠心,自有其妙。过玉带桥北行,堤岸由窄渐宽。行至镜桥处,内湖与小西湖隔堤相映,桥亭倩影分入水中。</p> <p>玉带桥旧名穹桥,俗称罗锅桥,是西堤最著名的一座石桥。它修建于清朝乾隆十五(1750),为西堤上唯一的一座高拱结构石桥。以汉白玉和青白石雕砌而成,净跨径11.38米,而矢高约7.5米。设计者匠心独运,在拱桥两端加上反向曲线,构成波状线型,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洁白的石桥凌空隆起,既高且薄,恰似驼峰高耸,玉带飘扬。</p><p><br></p><p>玉带桥跟宫阙的红墙、长堤的翠柳、背后青山上的宝塔,相互辉映,形成一幅绝妙的丹青图画。因“ 洁白如玉,形似玉带” 而得名。</p> <p>玉带桥横跨昆明湖与玉河的分界处,桥下为玉泉山泉水流往昆明湖的入口,是当年乾隆帝和皇后从昆明湖乘画舫游览玉泉山的通道。</p> <p>豳风桥,桥上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长方形亭榭,在西堤六桥中桥亭是最大的一座。</p><p><br></p><p>桥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意在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p> <p>我无数次的走过西堤,踏上六桥,其中的四座亭桥风格迥异,或方,或长,或八角,各有千秋,赞叹不已!</p> <p>界湖桥,是昆明湖与西湖分界处,所以叫界湖桥。</p><p><br></p><p>界湖桥位于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 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桥有三个方形桥洞。</p> <p>京引水进颐和园昆明湖处的石桥 。</p><p><br></p><p>水穿过石桥后一分为三,东流经半壁桥、林彪桥进后湖,南流到昆明湖,西流经界湖桥进内湖。</p> <h3>半壁桥 位于北如意门内,南北横跨在后湖河上,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h3> <p>无名石桥(林彪桥) 位于半壁桥旁边,据说当年林彪常住在颐和园的清华轩里,为方便走车专门修建了这座能走汽车的石桥,园内老职工把它叫做“ 林彪桥”。</p> <p>苏州河三孔长桥 。三孔长桥横跨苏州河上,南接松堂牌坊,北接北宫门。</p><p><br></p><p>三孔长桥在颐和园中是仅次于十七孔桥的第二大桥,三孔长桥桥身宽大,桥拱券高,桥面坡度却平缓不陡,适用于车走人行,方便来往。</p><p><br></p><p>桥两侧的桥洞内各架设了有一米多宽的穿桥栈道,方便买卖街行人和商户的往来。</p> <h3>苏州街上的小桥。</h3> <h3>苏州街的小木桥。</h3> <h3>后湖上的不知名的小桥。</h3> <p>荇桥 绕过石舫就是荇桥。</p><p><br></p><p>此桥呈东西向横跨在万字河上,也称“万字桥”,桥洞南北两边的分水金刚墙为棱柱样式,雕工精美。棱柱上层雕成建筑斗拱之样式,斗拱之上各立一汉 白玉 石狮 。 石狮 形态威猛,造型朴拙,形神逼真,为颐和园诸多亭桥中最精美者。</p> <p>桥下三孔分水桥洞,中间桥洞宽大高敞可通小舟。 </p> <p>东部牌楼题“蔚翠”后面w“霏香”,</p><p><br></p><p><br></p><p><br></p><p> </p> <p>桥洞南北两边的分水金刚墙为棱柱样式,雕工精美。棱柱上层雕成建筑斗拱之样式,斗拱之上各立一汉白玉石狮。石狮形态威猛,造型朴拙,形神逼真,为颐和园诸多亭桥中最精美者。</p> <p>荇桥东西各有三间四柱牌楼一座,上有乾隆皇帝手书对于荇桥景色之描写:</p><p>西侧牌楼题“烟屿”“云岩”。</p> <h3>荇桥旁边的九曲桥。</h3> <p>这是在佛香阁下的金水桥。</p><p><br></p><p>金水桥位于颐和园前山正中的位置,在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此桥建于乾隆年间,当年桥的两侧是钟鼓楼和碑亭,桥南侧是大报恩延寿寺的山门殿(现在的排云门),金水桥为单孔石桥,石桥有汉白玉栏杆,望柱头是海水云纹浮雕图案,栏板是如意平安寓意的雕刻,单孔拱洞两侧上有镇水兽。</p> <h3>夏日的金水桥。</h3> <p>三孔旱桥 位于万寿山阳坡著名的长廊东端北侧,在养云轩院墙东与扬仁风水池西假山之间,因这座桥座落在山坡脚下地面上,所以称之为"三孔旱桥"。建于乾隆年间,乾隆居所“乐安和”是两层建筑,西侧是是嫔妃的居所“养云轩”,为来往方便而建了这座“天桥”。</p> <h3> 养云轩小石桥 紧邻三孔旱桥。在长廊的东头北边有一条不长的小溪河,河的北岸有一院落--养云轩,门前小溪河横跨一座单孔石拱桥,称为养云轩小石桥。</h3> <p>养云轩小石桥。</p><p><br></p><p>紧邻三孔旱桥,在长廊的东头北边有一条不长的小溪河(葫芦河),河的北岸有一院落“养云轩”,门前小溪河横跨一座单孔石拱桥,称为养云轩小石桥。该桥建于乾隆年,为单孔石拱桥,桥基由花岗岩和虎皮石砌就,桥面为汉白玉,桥栏为罗汉板。</p> <h3> 知鱼桥。</h3> <h3>知鱼桥 在谐趣园内,偏东北、西南走向,建于清乾隆年问,是谐趣园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桥长26米,宽2.2米,呈笔直细长形,桥下有六个方石砌桥墩,条石板铺桥面,桥沿有十八对青石刻方望柱及镂空矮护栏,桥北端一座石刻牌坊。</h3> <h3> 知春亭二桥。</h3> <h3>冬天傍晚的阳光照射到知春亭上的桥,真是美极了!</h3> <h3> 二龙闸桥、二龙桥 在昆明湖东岸步行道的东侧围墙下,有一处昆明湖水向东流的水道,水道上横跨着二龙闸一座,二龙桥一座,二龙桥与二龙闸并排,石桥在水闸下水方。这个设施是为了调控昆明湖输出的水量,起到对周边及附近稻田供水的作用,现在河道被填堵,二龙桥和二龙闸成了"摆饰"。</h3> <p>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p><p><br></p><p>桥由17个桥洞组成,因为皇家以“九”为尊,天为阳,地为阴,在数字里,奇数为阳,九是至阳之数,代表了天,也就代表了皇权。而十七孔桥不论从哪边数都是第九个孔在中间,第九孔最高。</p><p><br></p><p>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共有128根望柱,每个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p> <h3>十七孔桥。每年冬至前后都会出现金光穿洞的美景。</h3> <p>过街桥。</p> <h3>我还拍摄到平流雾漫十七孔桥的奇观景色。</h3> <h3>安塞尔.亚当斯说:"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我学习拍照时间不长,无法达到他所说的境界,但是我愿向这个方向努力,用照片来表达我的思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