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教诲 不忘初心

西安高新区 赵娟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铭记教诲 不忘使命</font></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在于漪教育思想学术言谈会上的发言</font></b></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 明</b></h3> <h5>  <font color="#167efb">作者简介: 赵明,西安市中语会原理事长,全国中语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十三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组长。西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文化读本》主编。西安出版社、陕西师大出版社、首都师大出版社特约编审。出版110万字三卷文集《落叶满长安》。</font></h5> <h3>  <b>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于漪老师颁发“人民教育家”荣誉证书,为全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树立起一座标杆,一个榜样。</b></h3> <h3>  <b>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于漪老师当之无愧。于漪,这是一个在谈到新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变革时不得不提到的名字,也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68年的从教生涯,于漪老师走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张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获得全国教育界高度认可,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真是“臂膀单薄而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b></h3> <h3><b>  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民族的未来”。这是于漪老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对人生和世界形成一种审美关照,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字,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b></h3><h3><b></b><b> 于漪老师说:“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语文的生命意义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语文值得而且应该用生命去歌唱。这种歌唱,是一种感染,一种熏陶,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用语文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b></h3> <h3><b>  于漪老师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如果还有来世,我愿再做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职业定力,谦虚谨慎,不懈追求,这是于漪老师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境界。</b></h3><h3><b> 这些宝贵的金句,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值得我们深入领会,虚心学习。</b></h3> <h3><b>  我曾多次聆听过于漪老师的精彩报告,每次都有荡涤灵魂,滋养生命的感觉。我还有幸两次登门拜访于漪老师,当面聆听于老师的教诲,更是受益良多,终生难忘。</b></h3><h3><b> 第一次是在2003年元月18日,我和陕西师大出版社副总编张军孝先生等一行四人,为编写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一事,去上海拜访于漪老师,请于老师对我们的样稿提出批评意见。上午10时,在上海建平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先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黄兴路黄兴公寓于漪老师的家。于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落座之后,张军孝总编说明来意,于老师直接切入话题……</b></h3> <h3><b>  于漪老师先从语文的重要性谈起。她说:“语文教育对人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古代的志士,现代的革命人士,都是读经读出来的。” </b></h3><h3><b> 关于课程改革,于漪老师说:“语文课改的很大突破是对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要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振聋发聩,荡气回肠。</b></h3><h3><b> 于漪老师特别强调:“语文一定要是语文,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文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语言因素不能放弃,但不是搞机械训练,整体感知也不是读一读,议一议;老毛病没克服,新毛病又来了。” 联想到语文教学的现状,于漪老师的话真是一语中的,字字珠玑呀!</b></h3> <h3><b>  陕西师大出版社编写新课标实验教材,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中途夭折,但于漪老师的一席谈话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仅是关于教材的,而且是关于教学的,关于文化的,关于教育和做人的…… </b></h3><h3><b> 第二次拜访于漪老师是缘于一本书———《我这样学写作》。 2003年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我这样学写作》交开明出版社出版。我作为课题组组长和这本书的主编,想到如果能请于漪老师给这套书写一个序言该有多好啊!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陕西师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主编、我的好朋友张吉武先生。吉武说:“于老师是个热心人,只要身体状况可以,一般是会答应的。我来帮你联系。”没过多久,吉武来电话说:“于老师让你把样稿给她寄过去。”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忙在2004年 1月18日给于漪老师写了一封信,除了表达敬仰和感谢之外,还对《我这样学写作》的编辑思想和内容结构作了一些说明。更出乎意料的是,春节过后不久,我就收到于漪老师的来信和她所写的序言。从信中得知,于老师是在春节的繁忙之中,带着右手腕的病痛伏案写作,我手捧来信和序言,连读数遍,不能释手。</b></h3><h3><b> 于老师在信中这样写道:“春节期间,人来客往,可谓络绎不绝,几天多达一百数十人。今日空了点,动手写,但右腕出毛病,绑着,只得歪歪斜斜写了些,请原谅。”我在想,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艰难情景、怎样的关爱后学、怎样的一副热心肠?我心潮起伏,感动不已,真的是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于老师《序言》里关于作写作教学的精辟见解,则让我有如风吹迷雾散,眼前豁然明朗起来。</b></h3> <h3><b>  2004年春暖花开时节,《我这样学写作》正式出版发行了。4月18日,我和副主编刘桂英专程赴上海拜会于漪老师。 </b></h3><h3><b> 又一次按响了于漪老师家的门铃,于老师亲自开门迎接。于老师像接待老朋友一样招呼我们……我连忙把一套《我这样学写作》双手递给于老师。于老师接过书,捧在手上,端详了一阵子,又打开书翻了几页,说道:“很好啊!印得不错。” </b></h3><h3><b> 我连忙问:“于老师,您的手腕好了没有?” 于老师伸出手,活动了一下手腕,说:“好了!没事了!” </b></h3><h3><b> 我说:“真是过意不去,您在春节期间带病给我们写序言。”</b></h3> <h3>  <b>于老师说:“人来人往,静不下来。那天有点空,赶忙坐下来写了。主要是书编得好,那几份稿子我很喜欢。” 我告诉于老师当初的想法:“我们是想从学生的写作过程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些案例……” </b></h3><h3><b></b><b> 于漪老师肯定地说:“这就对了!你看看现在书店里,不是《优秀作文选》,就是《满分作文》,全都是为了考试,这样不得了的!” 我说:“急功近利啊!”</b></h3> <h3><b>  于漪老师笑着说:“作文恰好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b></h3><h3><b> 我说:“于老师的序写得很好,许多问题都说到根子上去了,对我们,对读者,都有很大启发。” </b></h3><h3><b></b><b> 于漪老师又笑了:“说了几句真话吧!” 最是真话值千金。在这里,我愿摘录于漪老师的几句“真话”,与大家分享。</b></h3><h3><b></b><b> 于老师对写作教学的状况了然于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她说:“在‘应试作文’潮水般涌向书肆、涌向学校、涌向家庭时,对什么是作文,应该怎样学写作,不少人已经木然,包括有些学生和教师。” </b></h3><h3><b></b><b> 对《我这样学写作》中收录的学生作文及作者所写的学写作的感受和体会,于老师赞赏有加,并且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她的意见:</b></h3> <h3><b>  首先,要“回到作文的原点,具备作文的本真。”</b><b> </b></h3><h3><b></b><b> 于老师说:“写作文不是作‘秀’,不是乔装打扮,而是写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应情真、理真、事真,力求做到‘情深而不诡’,‘义直而不回’,‘事信而不诞’,否则,不可能有生命活力。”</b></h3><h3><b></b><b> 于老师指出:“作文源于自然,思想、感情从心头汩汩流出,有时会发出天籁般的声响,纯真,灵动,悦耳……如若沾上了功利,就会作假,就会扭曲,就会异化,远离作文的本真。 ”</b></h3> <h3><b>  其次,要“重视积累和写作实践的过程。” </b></h3><h3><b></b><b> 于老师说:“一步一陟一回顾,写作上企图走捷径,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手中有支灵动的笔,表情达意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是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须炼认识,炼眼力,炼文字功力,勤奋努力,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在谈到写作与阅读的关系时, 于老师说:“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几乎是这些写作者的共同追求,只有在文化积淀上下功夫,下笔才能滔滔滚滚。”“大量阅读,善于阅读,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在熏陶感染之中丰富了情感,观察了社会,品味着人生。”</b></h3><h3><b> 关于生活积累,于老师说:“生活中的积累同样重要。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用‘心’观察,用‘心’发掘,用‘心’体验,就会发现,就会惊喜,就会陶醉。只要练就一双慧眼,就能享受到其中的愉悦。</b></h3><h3><b> 于老师特别重视写作实践,她指出:“勤于写作实践更是这些写作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对自己的文章采取负责态度,评论利弊得失,明确努力方向,对文字推敲、语言技巧也毫不含糊。当今,急功近利思想作祟,人们往往重理想中的‘结果’, 轻实现理想的艰苦过程。”</b></h3> <h3><b>  第三,“热爱写作,痴情于文学。”</b></h3><h3><b> 于老师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文字、文学有必不可解之情,情深,情痴,情醉,而后才有令人动心、令人振奋、令人唏嘘的佳作。寡情薄意,冷若冰霜,写作只为应急,只为拿到一块敲门砖,当然不可能体味到其中的奥秘和欢乐。”</b></h3><h3><b></b><b> 于老师从“本真”,谈到“实践”,又谈到“热爱”,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精辟地解揭示出作文及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提炼出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给写作教学改革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也为我们“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诠释了核心概念,明确了研究方向。</b></h3><h3><b> 在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中语会历届领导张定远先生、陈金明先生、苏立康先生及其他老师的关怀下,课题组经过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念,课题研究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逐步深入,健康发展。</b></h3> <h3>  <b>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是全国中语会立项的第一个研究课题,从2001年到2015年,历经三个研究周期,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按照“提出一条思路,搭建一个平台,带出一支队伍”的工作构想,与全国近千多所学校的三万多名老师一道,摸索写作教学的改革之路。众多的老师从此了解到什么是课题研究,什么是教育科研。有不少出色的老师从这个平台走出,成为全国或地区的名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也荣获了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b></h3><h3><b>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于漪老师正是可以为师为范的。于漪老师有师者的表率、学者的睿智、长者的慈祥、求索者的烈火般的热情。她的光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表现出人民教育家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师德。她是我们的至尊至善的楷模。</b></h3> <h3><b>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b></h3><h3><b> 感恩于漪老师,就是要铭记她的教诲。学习于漪老师,就是要像她那样“让生命与使命同行”,坚守“立德树人”的宗旨,坚守民族文化的根本,坚守改革的正确方向,教文育人,歌唱生命,耕耘文字,播种希望,做一个有追求、有情怀、有担当的语文教师,并且为此而不懈努力,不息奋斗!</b></h3><h3><b> 谢谢大家! </b></h3><h3><b> (2019.12.20. 上海)</b></h3>

老师

于漪

写作

语文

作文

教育

生命

教学

师大

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