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17日,我们在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游览。</h3><h3> 到西津渡游览的想法积压在心中有几十年了。上大学的时候,住在学生宿舍楼的上铺。一天,月色皎洁,灯火阑珊,透过窗户遥见市区星星点点的灯光,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代诗人张祜的那首诗:“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那时就琢磨,金陵津渡在哪儿?在南京吗?后来才知道,金陵津渡在镇江。唐代时京口(镇江)也称作金陵。《嘉定镇江志》还对张祜的《题金陵渡》诗作注云:诗人(张祜)指京口曰金陵,是金陵渡,即西津渡也,北与瓜洲渡对岸。原来金陵津渡就是镇江的西津渡呀!有机会一定去看看。</h3><h3> 从唐代开始,西津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渡口发展为商贾云集的沿江商埠,也是皇家漕运,迎送官宦的地方。早在开埠以前,镇江西津渡就以长江和运河为通道,与内地的商品集散,综合了来自中国国内各地的文化,是一个“四方杂处”的地区。</h3><h3> </h3> <h3> 镇江博物馆就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起首。我们漫游西津渡就从参观镇江博物馆开始。</h3><h3> 镇江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综合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馆址为原英国领事馆旧址,五幢东印度风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h3> <h3> 走进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高墙上精工细作的浮雕,刻画的是镇江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使人立即感受到这座古城千年的沧桑。</h3> <h3> 这青铜凤尾尊是镇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h3><h3> 青铜凤纹尊出土于江苏丹阳司徒乡窖藏,高约34厘米。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鸟长尾上卷呈s形,作鸣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以乳钉、牺首为界,饰以两对大型凤鸟纹,凤鸟相向、顾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举,长冠逶迤,甩向颈部,两侧分尾上下卷曲作C形,鸟爪等均用曲线勾出。两鸟中各有一小形动物纹,其形式圆首、凸睛、四足有长爪,前足前扑,后足屈伸,一为长形体躯,一为圆形体躯,似为雌雄相异。其有尾似龟,然四足似蛙,龟纹多见于中原青铜器,常用作族徽标志。</h3> <h3> 青铜人面纹錞(chún)于。錞于,古代的打击乐器,多用于指挥军队的进退号令。此件錞于1985年4月出土于镇江谏壁王家山春秋土墩墓中。</h3> <h3> 青铜勾鑃(音diào)是盛行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手持打击乐器。猜想演奏时需要多人排列成队,每人手持一件,配合默契方能奏出音律和谐的音乐。</h3> <h3> 青铜弦纹甗(音yǎn),类似现代的蒸锅。</h3> <h3> 古人用的“虎子”,就是夜壶。为什么把夜壶称作“虎子”?据《西京杂记》记载:李广与其弟打猎,射死一只老虎。“便铸铜,象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也”。这虽然是个传说,但也说明古人把夜壶做成虎的形状并名之虎子,反映了对老虎既畏惧又厌恶并且想制服它的普遍心理。到了唐朝,夜壶就不叫虎子,而改称马子。这是避讳唐太宗的曾祖父李虎的名字。</h3> <h3> 跨过这个拱门就步入西津渡的老街。</h3> <h3>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辟为通商口岸。1864年英国开始在镇江云台山上建筑领事馆,1888年初,镇江英国巡捕殴毙华人,群众愤怒焚毁了领事馆及巡捕房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服于外侮1889年赔偿重建,1890年竣工。现存旧址就是当时重建的馆址。</h3> <h3>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青石板路,青堂瓦舍,朴素雅洁。明清风格的建筑,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浓厚的历史风烟扑面而来。</h3> <h3> 昭关石塔,因其正好立在街中上方,其形如瓶,又叫瓶塔、过街石塔。石塔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h3><h3> 昭关石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台座下面类似桥洞,可行人马。塔高4.69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昭关石塔是江南的喇嘛塔式过街塔,借助山水地形,渲染佛家教义。</h3><h3> 西津渡的小码头街又称西津古渡街,从六朝时期即是苏南通往苏北的重要渡口,蒙元以降,西津渡更是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命脉,江浙闽海物资悉由此运抵元大都,客旅商贩,络绎不绝。但由于长江至此江面变得狭窄,水流湍急,加之金山其时仍屹立江心,当上游泛涨时,山水相搏,漩而为涡,渡口常有覆溺之患。地方政府遂构筑过街石塔,以祈福消灾。</h3> <h3> 在昭关石塔附近有个四角翘檐亭子,叫待渡亭。待渡亭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同时,也是救生红船、义渡船的专用码头。以前,这下面就是滔滔的江水。看着波浪盈盈,杨柳依依,互诉别情。唐宋时期的李白、孟浩然、苏轼都曾在这里候船,留下了美妙的诗篇。</h3> <h3>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h3> <h3> 在小码头街上遥望蒜山亭。蒜山是一座智慧之山,相传1700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和周瑜曾在山上的亭子里,商议盘算抗曹的策略,所以就叫“算山”,又因为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h3><h3> 蒜山亭后来称为二翁亭,因镇江的新旧太守林子中、杨杰曾经来过这里,改称二翁亭。</h3> <h3> 云台山顶的楼阁是云台阁。2011年的4月破土动工,2014年的5月1日向游客开放。阁体是秉承宋、元古建风格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斗拱檐铃,体制雄伟,是镇江市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现已成为西津渡的核心景区之一。</h3> <h3> 上山石阶宽,坡路势平缓。</h3><h3> 无奈年岁大,力衰不肯攀。</h3> <h3> “小山楼”的酒旗高高悬在空中。这家店主大概很有文化,借用唐代诗人张祜的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中词语取了个店名。真正的小山楼早已凐灭于历史的风尘中了。千古江山,何处觅当年诗人的驿站?</h3> <h3> 渐渐走进商铺林立的繁华区段。</h3> <h3> 往来熙攘的游客许多人都在吃一种叫做“锅盖面”的镇江小吃。</h3> <h3> 刚到镇江时,就听到“镇江三大怪”民谣:香醋搁不坏,肴(明明念yáo,当地人读成xiáo)肉不是菜,煮面漂锅盖。镇江香醋都知道;肴肉是类似肉冻的长方形肉块,吃起来味道还不错,可以空口吃。锅盖面就是煮面的锅里漂着个小锅盖,估计可能有防止面汤潽出来的功能。</h3> <h3> 锅盖面除了锅里漂锅盖的特征外,还在于配上几种蔬菜,特别是要擓上一大勺白晃晃油光光的荤油,平时我见了肥肉都避之唯恐不及,谁知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拌有荤油的锅盖面居然谢天谢地平安无事。</h3> <h3> 景随步移,不知不觉来到了老码头文化园。</h3><h3> 老码头文化园位于西津渡街区东北,由古代老码头建筑遗址、近代租界建筑群遗存和当代工业废弃厂房构成,是一组建筑形态丰富,文化内涵丰厚的人文建筑群。在园内有四组铜铸雕塑的街头小品,都是清末民初西津渡老码头曾经的历史风貌和场景。</h3> <h3> 船夫的雕塑。</h3> <h3> 贩夫的雕塑。乍一看,以为推车的小贩前真有一条幽深的胡同,仔细看原来是一幅画。</h3> <h3> 游完了西津渡,明天就要结束镇江之旅,向扬州进发了。想起了王安石《泊船瓜洲》那首著名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年王安石就是奉诏进京从西津渡到对岸的扬州瓜洲渡的。那时可以乘船从京口(镇江)到扬州,明天到扬州能不能乘船去呢?</h3><h3> 后来查了一下百度,果然从西津渡附近的渡口到对岸扬州瓜洲渡24小时都有“汽渡”可行。不过,到扬州还是汽车比较方便。因此,我们也不必像王安石那样慢悠悠地乘船去扬州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