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永恒的丰碑</h3><h3> </h3><h3><br></h3><h3> 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h3><h3> 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h3><h3> 第一次听说老营盘,源于陈毅元帅的这首诗,也正是这首诗,让我知道了老营盘战斗。</h3><h3> 老营盘战斗发生在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当时黄公略率红三军,肖克率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师在此进行阻击战,歼灭国民党蒋鼎文师一个旅,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第四仗的胜利。几年后,陈毅元帅从大余前往吉安,在路过老营盘时重访了当年的战场,不仅感慨万千,想起了当年战斗的惨烈则写下了《车过老营盘》的壮烈诗篇。</h3><h3> 正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那种“大战当年血海翻”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纪念在老营盘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64年泰和县人民委员会在陈毅元帅所感叹的“荒台废址无人识”的战场遗址附近修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西向东,东面有台阶,左右翠柏成行,南北砌有屏墙,由北循级可登平台,平台正中为方塔式纪念碑。碑身上刻有“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万古长青”等字,碑顶立有红五星。纪念碑建立后,此处无疑成为爱国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人登台瞻仰,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h3> <h3>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废待兴。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全国各地开始兴修水利,轰轰烈烈的水库大会战就此拉开帷幕。而泰和老营盘水库正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1971年秋收后,全县一大半劳动力挑着行李,带着干粮,潮水般涌向老营盘水库建设工地。在这支浩浩荡荡的修建队伍中,18岁的母亲也在其中,她和外婆一起从家里出发,步行60余华里后一抵达泰和县城,抵达县城基本上就是傍晚了,大家在泰和县城住一晚后,一早又从南门渡口坐皮艇渡过赣江,然后再步行整整一天后抵达水库工地。修水库期间,每个劳动力一天有三毛钱的伙食费。据母亲讲,外婆为了把伙食费节省下来寄回去给患病在家的外公补贴家用,时常和母亲一起,用家里带来的辣椒粉蘸酱油下饭,就这样,硬是存下了十多块钱寄回了家里。而外公收到钱后,说给家里年幼的姨妈和舅舅们买点肉吃,但买好肉后,一摸口袋,才发现口袋的钱不知道何时没有了,摸着空空如也的口袋,外公不禁哭了......</h3><h3> 擦干眼泪,生活还是要继续,而老营盘的修建也在继续。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纯粹的年代,大家凭着顽强的斗志和激情在大山深处一锄一锹挖着铲着。白天大家在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干着,晚上则是用稻草打着地铺睡在了附近的乡亲家里。大家的脑海里都装着“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思想,心中充满了干劲。</h3><h3> 正是在祖辈、父辈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美丽的老营盘水库终于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老营盘水库建成后,泽润着上圯、老营盘,水槎,沙村等几个乡镇的农田,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h3> <h3> 时间悄然来到了2013年,连母亲都没有想到,在时隔四十多年后,她会再次来到老营盘。也就是这时,她才知道当年她参与修建的老营盘水库其实并不是在老营盘,而是坐落在20公里之外的上圯乡。</h3><h3> 母亲来老营盘是因为我们。2010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来到了沙村中队,而上圯、老营盘等乡镇都是在中队的辖区范围之内。同样在那一年的秋月,老婆也在老营盘学校参加了工作。之后,你在三尺讲台上培育着祖国的明天,而我在319国道上守护着百姓的平安。在每个清明期间,你都会带上班上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瞻仰先烈;而我也会在巡逻的空闲,登碑缅怀。在纪念碑,我们都感叹先烈的勇敢和坚强,感叹他们的舍身取义,为了革命信念而视死如归。我们都暗暗发誓,以后在工作中一定要踏踏实实,一定要在老营盘这块热土上续写着先辈的传奇。</h3><h3> 闪烁的警灯和挥舞的粉笔,两颗年轻的心终于走到了一起。随着儿子的出生,母亲为了方便照顾孙子随妻子来到了老营盘学校。对于老营盘,母亲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老营盘这个地名她念叨了几十年,陌生的是来到这里后,才发现念叨了几十年的地名从来没有来过。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她终于来到了她念叨了几十年的老营盘。</h3><h3> 一次闲暇,带着母亲登上了学校附近的革命纪念碑。在纪念碑前,和母亲轻声聊着当年先烈们的革命往事,聊着当年她修建老营盘水库时的往事,聊着我们来到这里工作的点点滴滴,聊着聊着,内心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激动了,我不由得紧紧注视着这座充满热血和理想的革命纪念碑。</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