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城古都诗刊</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31)期</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丽江古城最风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i style="font-size: 15px;">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丽江古城旧貌留,沧桑千载岁月流。</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绘栋雕樑龙凤翥,香笼金殿瑞氲稠。</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风云木府千年月,宏伟古都面貌守。</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面青山保古城,傲然环宇醉村缪。</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2019.12.01</i></h5><h3>丽江古城简介:</h3><h3>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h3><h3>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文化遗产</h3><h3>1、古街</h3><h3>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h3><h3>2、古桥</h3><h3>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h3><h3>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h3><h3>3、木府</h3><h3>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h3><h3>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h3><h3>4、福国寺五凤楼</h3><h3>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h3><h3>5、白沙民居建筑群</h3><h3>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h3><h3>6、束河民居建筑群</h3><h3>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h3><h3>景观引导</h3><h3>一、登高揽胜,你可看古城形势。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h3><h3>二、临河就水,你可观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h3><h3>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赏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h3><h3>四、入市过桥,你可一览古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赞丽江古城四方街</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桥踏水布四方,巷陌如棋溢风光。</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水洗街传古韵,彩石铺地着丽装。</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色街巷灯火起,箫音婉转乐声扬。</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客必识归来道,歌声浩荡返故乡。</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2019.12.02</i></h5><h3>注:丽江四方街是古城中心,街心向四周延伸出四条主街,分别是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和东大街。周围小吃遍地。旁边的新华街是丽江著名的酒吧街,每天晚上游人络绎不绝。</h3><h3>四方街,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h3><h3>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赞云南布朗族寨</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i style="font-size: 17px;"> 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古云南景色优, 布朗清静水常流。</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柔姿引得歌无数,丽影招来锦翠绸。</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魂牵流韵蓬莱梦,幽境如诗歌舞楼。</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悠久无文字,口头文化度春秋。</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2019.12.05</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赞基诺族寨风光美</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嶙峋怪石水清流,雨林老寨体系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土产洱茶扬世界,竹编图案醉心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新陈粮米分食用,贫富房屋异建修。</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滇池之滨花鲜艳,清新优雅度春秋。</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 2019.12.08</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赞美瑶族寨</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雨霁春阳草木深,塞罕坝原一望青。</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堂歌绣球莺声远,陀螺斗眉绽繁英。</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寨街衢银杏碧,飞檐栋宇酒旗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祖先崇拜瑶族魂,优美史诗传古今。</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2019.12.11</i></h5><h3>瑶族简介:1,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h3><h3>2、盘王节又称“做盘王”、“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传统节日,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在秋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1984年将全国瑶族过盘王节的日期统一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h3><h3>3、祝著节是广西布努瑶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的节日,非常热烈隆重。人们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正日,敲打铜鼓,欢庆三天。耍望节每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前后举行,是青年男女对歌求爱的日子。</h3><h3>瑶族特色:</h3><h3> 1、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瑶族同胞认为龙犬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犬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犬,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犬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h3><h3> 2、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h3><h3> 3、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等。有的述说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颂反抗压迫的起义斗争;有的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有的歌颂爱情坚贞;有的描述民族风物等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赞合青高铁12月开工建设</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 七言诗/海洋波浪</i></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合新高铁九站联,今年开工在眼前。</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肥西建站引潮流,新沂南站起经点。</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骨钢筋连省市,改革频传技术先。</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科技勇攀无止境,乘风破浪再加鞭。</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2019.12.12</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赞云南石林望峰亭</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山胜境望峰亭,直立突崖陡峭堙。</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竹笛编锦阿诗玛,彝寨古今举世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亚热高原传美誉,喀斯特貌扮滇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鸟欢歌思眷盼,马铃久响颂石林。</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2019.12.13</i></h5><h3>望峰亭简介:望峰亭在大石林中部,建于一高约40米的巨形石峰上,为石林主要观景点。此亭初建于民国20年5月,1971年重修。立于亭上,但见四周石峰林立,重重叠叠如万马奔腾,“飞来石”、“凤凰流翅”、“双鸟渡食”、“仙女衣钩”等景点尽收眼底,令人目不暇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南蒙古族村</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骏马奔腾云南贯,蒙元拓土血脉传。</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牧已离成旧梦,情歌委转喉声婉。</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祖风阵阵蒙古包,传统荡荡成习惯。</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扫宇雄师无觅处,马头琴奏凯歌欢。</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2019.12.22</i></h5><h3>注:蒙古族在云南有2.3万人,多为元世祖忽必烈征战云南时所率部属的后裔,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是较集中的聚居地,其余的蒙古族同胞则与各族群众杂居共处,主要分布于滇中城乡。兴蒙乡的蒙古人有不同于内地大草原的语言和服饰,代表节庆是三年一轮的那达慕大会。其先民早年入滇,在现址附近驻防,迁入现址后逐步改以渔业为生,随着杞麓湖水位渐退,则又以农耕为主。</h3><h3>蒙古族村主要由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乡代表性的合院系“一颗印”式的建筑、蒙古包及跑马场等组合而成,既表现了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祖风特征,又展示了云南蒙古人独特的建筑风格。</h3><h3>歌舞: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即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包菜花赞</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寒流驱雾荡悠悠,绿叶嫩蕊尽温柔。</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旭日东升腾紫气,惠风和畅聚财流。</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梅傲雪冰三尺,翠竹佛霜凌半钩。</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菜花灿烂景梦幻,山清水秀解闲忧。</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浙江博物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 《陶瓷黄鼬哺乳》感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i style="font-size: 15px;">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依山外郭连环,碧野萦迴村地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边群群兽涉舞,林间枝枝倒身翻。</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远瞧田中成双对,近看窝里育籽繁。</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鼬活跃夕阳下,依峰傍水几悠闲。</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2019.12.24</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中心大厦赞</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图·七言诗/海洋波浪</i></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扶摇秒上颠峰耀,百层天宫直逍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相接金融眼下望,日照巨龙江岸娇。</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沪城置顶黄浦短,冲天云外九重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毗邻环球脚中踩,绕月追星弄海潮。</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2019.12.20</i></h5><h3>注:上海中心大厦(Shanghai Tower),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的一座巨型高层地标式摩天大楼,其设计高度超过附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项目面积433954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19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机动车停车位布置在地下,可停放2000辆。 [1] </h3><h3>2008年11月29日上海中心大厦进行主楼桩基开工。2016年3月12日,上海中心大厦建筑总体正式全部完工 [2] 。2016年4月27日,“上海中心”举行建设者荣誉墙揭幕仪式并宣布分步试运营。2017年4月26日,位于大楼第118层的“上海之巅”观光厅起正式向公众开放 [3] 。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等多家国内外设计单位提交了设计方案,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型”方案及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尖顶型”方案入围。经过评选,“龙型”方案中标,大厦细部深化设计以“龙型”方案作为蓝本,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施工图出图。与绝大多数现代超高层摩天楼一样。上海中心大厦不只是一座办公楼。上海中心大厦的9个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空中大厅和中庭,夹在内外玻璃墙之间。1号区将是零售区,2号区到6号区将为办公区,酒店和观景台座落于7号区到9号区。空中大厅的每一层都将建有自己的零售店和餐馆,成为一个垂直商业区。</h3><h3>上海中心大厦有两个玻璃正面,一内一外,主体形状为内圆外三角。形象地说,就是一个管子外面套着另一个管子。玻璃正面之间的空间在3英尺到33英尺之间(约合90厘米到10米),为空中大厅提供空间,同时充当一个类似热水瓶的隔热层,降低整座大楼的供暖和冷气需求。降低摩天楼的能耗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也让这种大型建筑项目更具有经济可行性。 [4] 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一幢综合性超高层建筑,以办公为主,其他业态有会展、酒店、观光娱乐、商业等。大厦分为5大功能区建造,包括大众商业娱乐区域,低、中、高、办公区域,企业会馆区域,精品酒店区域和顶部功能体验空间。其中“世界之巅”即是功能体验区,有城市展示观看台,娱乐,VIP小型酒吧、餐饮、观光会晤等功能。另外,在大厦裙房中还设有容纳1200人的多功能活动中心。</h3><h3>此外,2至8区,每区的底部每隔120度就有一个由双层幕墙组成的空中大堂,全楼共有21个这样的空中大堂,大堂内视野通透,城市景观尽收眼底,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惬意的办公和社交休闲空间,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服务。</h3><h3>上海中心大厦位于地下二层的公共通道连接地铁2号线及在建中的14号线,并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及国金中心相互连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城古都诗刊</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31)期</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