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下乡前后的那些事》之危机中的可爱的湿地(副本)

墨痴

<h3><br></h3><h3><font color="#010101"> 昨天傍晚是到达北骆大队的第一天。晚上住在大队部,度过了在科尔沁大草原的第一夜。今天的早饭是牛奶泡炒米,这是蒙古族经常食用的食品。炒米是用散糜子炒制的,比较硬,不过用牛奶泡过以后再洒上些白糖,吃起来非常甜脆可口。我们每人都吃了两大碗,然后精神抖擞地向着屯子北面走去。在来到内蒙以前大家就对这广袤的科尔沁大草原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今天我们要亲身领略一下这神奇、美丽的大草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屯子的北面,我们遇到了一个牧羊少年,在他的引导下,大家决定第一次先去北面八、九里地之远的三道坝水库去看看。为什么这个地方叫“三道坝”呢?据牧羊少年讲,“三道坝”的水是从“二道坝”流过来的,“二道坝”是“三道坝”的上游水库,更远的是“一道坝”,是在百里地以外,就是著名的“黑龙坝”水库。在每年降水量大的七、八月份,黑龙坝水库的水位线一旦超过了极限,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就要向下游的“二道坝”放水,”二道坝”也要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适当地往“三道坝”放水,久而久之,“三道坝”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湿地,成了这一带有名的风水宝地。</font></h3> <h3> 水库里盛产各种鱼类和丰富的水产品,水边的各种草、木得以繁茂的生长,尤其是一种叫“香蒲”的植物,属于多年生草本物种,它生于池沼的浅水中,叶长而尖可以编制席、蒲包、扇子等各种工艺品,这些工艺品还可以出口换取外汇。可惜当年由于当地人因循守旧,加之交通不发达,与外界的接触少,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他们根本不知道,只知道种那些地,极少听说谁能搞一点儿副业,增加一些收入。甚至年龄大一些的当地人认为水里的鱼🐠“埋汰”不能吃。我们几个男生兴致勃勃地向北步行了八、九里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宽阔的湖面,水面上倒映着朵朵白云☁亮得人晃眼!</h3> <h3> 一群胆大的大雁、绿头鸭,从远处的沼泽地飞过来,从倒影中大家看到水鸟们在高空穿云破霧,,不一会儿又稳稳当当地浮在水中的一小块绿地上。走上这水库的大坝,但见有一个人蹲在水库上的一间小房子前。哦!原来这是值班室。看水库的是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我们和他打招呼后得知,他是本地开鲁县人,来这里看水库已经有几年了。,知青小骆第一个发现水库边有一条船,高兴地喊起来!于是我们马上和那位值班人员套起了近乎,说我们想划这条船去湖里玩一会儿,值班员说他怕出了事他担不起责任,我们说了很多好话,还把随身携带的两包在当年算得上一等烟的“大生产”牌香烟送给他,他这才同意!并一再叮嘱要注意安全。大家高兴地上了船。这条船比北京公园里的游船长,但是船身窄,划起来很轻快!我们都在公园里划过船,所以大家很熟练的把船划了出去。</h3><h3> 小船首先进入了湖东面的苇丛,大家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划桨的速度,逐渐沉浸在这浓浓的苇绿之中。八月的苇草长了足有一丈多高,苇草像涂了一层黄油,带着绒花的散穗,被秋风吹拂得直点头。湖水像一面镜子,稀零零的几片枯萎的荷叶在水面上摇荡,荷叶下面,有成群的小鱼,有弯曲的小水蛇,还有各种色彩不同的花蛤蟆,这就是它们的自由天地。苇巷里吹来湖水和苇叶的清香,越往里划湖水越绿、越清,犹如渐渐地进入了曾经梦幻过的人间仙境……小船渐渐接近湖东面的苇丛,这里的水是流动的,是穿湖而过的小河的主河道,河水向东南方向流去,看得出河道的水较深,河道两旁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和蒲棒。小船顺河道往东继续漂划过去,但见水面上漂来一些羽毛,有白色的、灰色的、咖啡色的、褐黄色的、金绿色的和暗红色的。偶尔苇巷里会突然游出几只不知名的野鸟,见到人又转身钻进苇丛里。苇丛幽深隐蔽,是各种水鸟静静的产房,也是雏鸟们安全的乐园。</h3> <h3> 小船又在苇巷里拐了个弯,河道忽窄忽宽,大家又向前划了一段,突然出现了一个黄、绿相间的巨大的苇垛!足有两米多高,直径有一米多粗!我当时不禁心跳起来,啊!这就是我们从未亲眼目睹,也就是在电影和图片上才能见到的天鹅自己建的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抱着急促的呼吸,我的双手竟然有些发抖!小船慢慢地向天鹅巢划过去,我们用船桨拨开水面上的断苇,轻轻向大巢靠近,终于停在了巨大的苇柱旁边,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轻轻地踮起脚来,伸长脖子往窝里看,但是大巢太高,大家根本看不到里面,凭着感觉,巢里是空的!</h3><h3> 当时大家都惊呆了,这是我们亲眼见过的最大最高最奇特的鸟巢!也只有在这美丽的天然的大草原的湿地才能亲眼见到!按照我的设想,天鹅的巢只会搭建在离水面不高的芦苇上,天鹅可能会折一些苇枝苇叶和旧苇花,编成像其他普通鸟巢那样的碗状窝巢。但是眼前的天鹅的杰作,却使我深感自己的想象力太过于平庸贫乏了!作为鸟中之王的天鹅,眼前他们所筑的大巢,真具有王者风范,造型与工艺更是独具匠心,不同凡响!这样精心编织、异常坚固的安乐窝,真令人称奇!</h3><h3> 我观察到,天鹅所筑的这个筑巢的位置极佳!这里是湖中水草和芦苇最茂盛的地方,又是在水巷最深处,巢旁更是一小片湖中之湖,天鹅情侣在这里筑巢,很便于隐蔽,也便于就近觅食洗浴,还便于雄天鹅就近巡逻守卫!我用手推了推巨巢,感觉就像推一棵一米多粗的大树一样,纹丝不动!它虽然筑在水里,但它的根就像大榕树一样盘根错节,深深地扎入湖底。</h3> <p> 我有些累了,静静地坐在小船上,仰头久久地欣赏眼前的天鹅巨巢:聪明勤劳的大天鹅,竟然如此深谙建筑力学和美学!蒙古草原简直就是珍稀动物的天堂!也是强者和智者的王国,深藏着许许多多没有来过草原的人所欣赏不到的奇珍异宝!我观察天鹅巢还有更多的优点:它耸立在芦苇丛上端,通风、凉爽、干燥、视野开阔,可以利用周围芦苇嫩梢青纱帐的掩护,又远离苇下陈苇枯叶的腐臭。到了盛夏,还可躲避蚊群的叮咬以及水蛇的偷袭。</p><p> 微风吹拂,满湖的芦苇随风摇弋!成千上万的苇梢弯腰低头,但是天鹅巨巢却岿然不动!就像帝王在接受亿万臣民的顶礼膜拜!高傲的天鹅想必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大鸟,从天空到地面,永远圣洁美丽!如果世上没有大天鹅,还会有人间舞台上的《天鹅湖》吗?还会有乌兰诺娃(前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吗?还会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乐曲吗?人们的美好愿望还会被带上天空吗?</p><p> 湖中的风渐渐变得有些凉意了,有人提议是不是该往回走了。小船在归途中经过一片离湖岸较近的长满蒲棒的水域,大家惊喜地发现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用苇枝苇叶搭建成的类似碗状的鸟巢,大小不一。巢里有数量不同的鸟蛋,大家都看出来了,是野鸭蛋!蛋的个头和人工养的差不多!我们真高兴!。总算是不虚此行,有一些小收获!把这些野鸭蛋带回去,摊开用油炒一下能美餐一顿了,这毕竟是野味呀!(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们捡鸟蛋真的不对,鸟类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爱护鸟类,就是保护自己)</p> <h3> 小船顺利地靠岸,但见那位水库值班员好像有些焦急的样子。我们拿出许多捡来的野鸭蛋留给他,他倒也不客气,说自己在水库西面的草地里采集了许多野韭菜,原打算午饭吃腌韭菜就小米饭,这回他可以用野韭菜炒野鸭蛋了!他说你们可以尝尝!这野味可比家里的韭菜炒鸡蛋香!那位值班员还说,你们刚刚来到草原,草原上的许多东西你们还没见过,野韭菜、野葱、野蒜和蘑菇,还有各种中草药!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h3><h3> 我们和他闲聊起刚才进入青纱帐的见闻,说这里太美了!值班员叹了口气说:“有些事很让人惋惜!你们现在见到的情景其实大大的不如以前了,水鸟也减少了很多种-”我问他为什么?是天灾吗?还是什么原因?”他说真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我们有些不解,怎么会是人祸呢?值班员讲,距离这里东北方向大约四十里左右有一个叫“碱场子”的屯子,这个屯子在解放前就是个土匪窝!解放初期,屯子里那些恶贯满盈,罪大恶极的土匪都被人民政府镇压了。所以这些土匪的后代对国家有着刻骨的仇恨,他们的血管里流着土匪的血液,遗传着匪性的基因,到处偷鸡摸狗,他们经常到水库来捣乱!他们胡作非为,只图一时痛快!有时我们在值班时,会听到湖中“轰轰”的爆炸声,我马上划船过去,看到他们在往水里扔炸药,原来他们是在炸鱼🐠!湖面上漂浮着数不清的死鱼和被震昏过去的大鱼,这帮家伙划着自带的橡皮筏子,有说有笑地捡着漂浮在水面上的鱼,其实最令人惋惜的是那些小鱼苗,一片一片地漂浮在水面上,给水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h3> <h3> 闲谈中我们又提到了那个迷人的天鹅巢,说我们真想亲眼看看那两只大天鹅。值班员说你们可能永远看不到了!他说他知道那个天鹅巢,也去看过,那里原先住着雌、雄两只大天鹅,以前还见过巢里有两只天鹅蛋,我们不愿意惊动它们,就一直没有再去过。前些日子一天清晨,就听见“砰”的一声枪响,我感觉不好,赶快划船去枪响的地方一看,太惨了!这伙家伙的橡皮筏子上放着一只血淋淋的大天鹅,还有那两只天鹅蛋!再一细看,被打死的是那只雄天鹅!估计雄天鹅是在巡视时被这伙混蛋发现后打死的。我质问这伙人为什么随便猎杀珍禽?那个右眼睛上带着黑痣的家伙居然大言不惭地装糊涂:“国家的哪条法律上规定不许猎杀珍禽?”,还居然用猎枪对着我,让我“滚蛋”,气焰十分嚣张,怪不得他们是土匪的后代呢!</h3><h3> 我问值班员那只枪响以后被惊飞的雌天鹅还会再飞回来吗?值班员叹了口气说:“不会了!天鹅这种大鸟是最聪明最有灵性的动物!它一旦感觉到这里的环境威胁到它的生存时,会马上再去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可怜那只雌天鹅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它会逐渐忧郁不食,慢慢死去!要知道,天鹅也是“一夫一妻制”啊!非常令人痛心!”经他这么一讲,我们几个人的心情也渐渐沉重起来,也十分痛恨那伙不法之徒,利欲熏心,居然竭泽而渔给水库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在看来,人祸才是最大的祸!如果不消除人祸,人类会毁灭一切,最终也会毁灭自己!</h3><h3><br></h3><h3> 1976年1月10日初稿</h3><h3> 2012年8月9日完稿.</h3><h3><br></h3><h3> </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