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b> 正东街向荣街拆迁了</b></h1><h3> 文/樵苏无忌</h3><h3> 20191225</h3><h3><br></h3><h3> 东门向荣街、正东街一带,从去年就开始打围拆迁,至今进展缓慢,呈拆而不建之态。</h3><h3> 坊间在传说。有的说是因为政府没钱,有的又说是政府没有明确的改造方案。也许都不准确。</h3> <h3> 今天路过,悠转一圈,当年的车水马龙荡然无存,满目的冷清破落,废池乔木。</h3><h3> 崇州这城,据说有2000多年历史,为秦相张仪圈地而成,制式一直保留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明代因战乱城墙毁坏修复过一次,城有四门洞。解放初期,川西土匪叛乱,大批土匪进攻西门和北门。小股土匪也在东门城洞外攻城,与解放军二野180师某排发生过小规模战斗。</h3><h3> 出东城门洞,是通往三江双流新津的咽喉要道。城门洞内是正东街,城外是向荣街,民国风貌的小青瓦建筑群,鳞次栉比。</h3> <h3> 近两年因为拆迁,世居东门的几位文友最喜欢叨道这一带的掌故人文。</h3><h3> 虽不是当地人,此地我也略知一二。</h3> <h3> 八十年代初,向荣街给我的印象就是商家林立,商贸发达,有一家"洗脚河饭店"很有名气,只是街上老堵车。除了六、七百米长的向荣街,都是农田。"金孔雀"余旭的家在街尾。</h3><h3> 出城向荣街右边,那时曾有几家加工筒状米花糖的店铺。大冬天,我十二岁的弟弟曾独自步行前来,用大米换取米花糖后,在乡间当起了小游商,两分钱一根,生意还不赖。弟弟从小就表现出相当的经营意识和才能。</h3><h3> 二十多年前,交通改道,向荣街繁华不再,有几家经营自行车配件的商铺并排着。再后来,我知道这里有三家美食,一家猪耳朵豆花饭店,一家摆在城关医院门口的夜烧烤,还一家烧海椒饭店。</h3><h3> 岳父家解放前就置业在正东街居住。据他说,他的父亲当时在为川军师长伍佩英做事,骑高头大马,穿偏耳子缀红缨草鞋,斜挎驳壳枪,威风八面。他打小就在城门洞一带溜玩,城墙有几层砖他清清楚楚。东门一带五座庙怎么分布的,崇一中创始人龙应铭的家龙家大院在哪,龙本人后来又葬在哪,岳父大人一杯清茶能摆上大半天的龙门阵。</h3> <h3> 城门洞有两家修自行车的,其中一位60多岁的师傅,乐呵呵的。多年来一直帮我修这修那,不用耗材他就坚决不收费,且手脚麻利,倚马可待。人家不收钱我也没有办法,只能向他敬一支香烟。即便如此,仍觉得自己贪小便宜,伧汉粗妇一般。</h3><h3> 今天我又去,还是没收费,他还说"老熟人,帮个忙咋能收钱呢"。我说,这么多年,马上拆迁你也要搬了,我还不知道您贵姓。他笑着回我,姓贾,民国初年从他祖父起就住这儿。他已修了30多年自行车。他是农民,这次拆迁安置费比城里人少很多。</h3><h3> 贾师傅也许不富裕,但挣钱有原则。</h3><h3> 某……只有佩服!</h3> <h3> 东门这一带,今后改造成什么模样,不得而知。</h3><h3>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前这里的大部分人与事,将要作为历史,沉淀在人们的记忆深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