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家谱序

仲夏

<p class="ql-block">  盐城高作吕氏宗谱(三修)序</p><p class="ql-block"> 吕解生</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盛世修谱。</p><p class="ql-block"> 国家编史、地方著志、家族修谱,千秋之伟业、不朽之盛事。</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常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 这是人类的思考,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考量,涉及到遗传学、进化论、生命科学、哲学、宗教等诸多因子。古往今来,圣贤无数,然区区3个问号,却至今无解。芸芸众生普罗大众,更是不甚了了。人们一边在思考,一边在追寻,一边在前进。</p><p class="ql-block"> 普通人,我们有时也会突然要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当然,这样的3个问号和人类的思考,不是一个层面的探索。普通人的问号,其实更加具体,更加可寻,就比如我们高作吕氏。</p><p class="ql-block"> 作为高作吕氏一员,在明朗的夜晚,看着遥远的星空,或者闲来无事,看着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江苏地图、盐城地图,我就在想:宇宙广广,天下攘攘,我怎么就生活在江苏建湖高作?那么多的江河湖海,我怎么就会喝着西塘河水长大?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怎么就单单姓吕?父母生了我,祖父母生了我的父辈,祖父辈的祖辈又是谁?祖辈的祖辈呢?</p><p class="ql-block"> 于是,把目光收回来,看到了家族宗谱。</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家族宗谱是什么?简单点说,家族宗谱就是一个家族的谱牒,记录某一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p><p class="ql-block"> 吕氏宗谱就是记载吕氏家族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世系脉络,以及吕氏族人中有着特别需要记忆、弘扬的人物和相关事件。在泱泱中华古老的历史长河中,吕氏是大姓,家族人丁兴旺,英雄豪杰辈出,吕氏宗谱从古而今,浩如烟海,有关吕氏的渊源、传承以及各种考据、发现,在互联网上,随手一点,便有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吕氏的起源,历史上的名家,还有各地的吕氏族谱。然而,说到我们高作吕氏呢?却一字全无!</p><p class="ql-block"> 万能的互联网上没有,但是,我们实际上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56年,时年30岁的迁盐(高作)始祖吕法明,携28岁的夫人吴氏,4岁的儿子吕宣,从苏州随海运船到盐城。那时盐城,仅是浑浊黄海边的一个盐码头,遍地盐民,剽悍而贫穷,离张士诚起事的地方不远。法明公一家到盐城后,并未停留,转而雇了一只小民船,沿皮岔河一路往西北方向,经东塘河、西塘河、高作大港到高作。因喜爱这里的土地肥沃民风朴厚,便购房定居。继而在往西北不远的戛粮河东岸购置田产,开始了吕氏族人在这块土地上的耕读生涯。自其时起,后人乃称此地为吕老舍。在今天百度和高德地图上,仍然有吕老舍、吕家舍和吕北舍,位置就在现在的建湖高作镇陈甲村、高群村和光明村一带。</p><p class="ql-block"> 光荫荏苒,风雨春秋,自此过了248年,到了明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法明公九世孙吕德修,有感于“山必祖于昆仑,千峰万岫皆其支也……”遂寻根问祖,始编《吕氏宗谱》。此谱应为我们盐城高作吕氏的第一本族谱。</p><p class="ql-block">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又过了290年,至清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二门十九世吕臣枢(字上卿,号默庵,学名达材)为主笔,再修《吕氏宗谱》,即后人称之为二修谱。</p><p class="ql-block"> 何谓“二门”?这里略加解释。</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门”,是指谱中所载写的门派。二修和这次的三修谱中,一共有十四个门派。最早的门派,是从法明公第十二世孙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从迁盐始祖法明公起,至岫松为第十一世,岫松公的长子清宇、四子仰宇(二、三子早夭)和十一世翠松公的儿子万宇,此3人开始,因其居住地在高作的西、中、东3地,而始称为高作吕氏的西门、中门和东门;同时,第十一世鹤松公生有6子,分别为文宇、明宇、晴宇、历宇、经宇、顺宇,仿西、中、东门的叫法,便称为头门、二门、三门、四门、五门、六门。</p><p class="ql-block"> 同为十一世的领松公离开高作,外迁至当时的山阳县崔家堡(今为宝应县曹甸镇崔堡村),至十八世谨德公从十世老祖儒璧公(领松之父)遗书中发现其高作渊源,遂认祖归宗,并称崔家堡支派。</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广木厂(建湖县颜单镇境内)的十四世绎侯公,听闻长辈口耳相传,祖上为高作法明公,经当时九门族长考研同意,进族谱、入祠堂,并称其后人为广木厂支派。</p><p class="ql-block"> 十世儒玉公(儒璧胞弟)之子,为十一世梦松公,字万年,从高作始迁流均沟(今淮安市淮安区流均镇),其后人皆被称为流均沟支派。</p><p class="ql-block"> 自第十五世京取公始,其后人皆被称为老坍支派,居住地在现在的射阳县新坍镇。时二修谱中未说明原因,我们今天也无从猜测和考证。</p><p class="ql-block"> 自十七世南阳公始,其后人皆被称为天平庄支派,缘由与老坍相同,居住地在现在的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天平居委会。</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年,二门十九世臣枢公二修谱时,入谱共有14个门派486户1604名男丁。</p><p class="ql-block"> 二修谱编撰后,民族多难,国体多变,因外敌入侵,加内战连年,所以三修族谱之事,口耳未闻传说,亦无文本留存。</p><p class="ql-block"> 俯仰之间,沧海桑田,从1894年至今日,120多年转瞬即逝,那时400多户,到今天高作吕氏,已有几千户万多人,因此,再次修谱,对盐城法明公后代的吕氏族人来说,已是刻不容缓之事。三修族谱必须要在现在这些人手中完成。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这些人的特别之处。</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现在力主修谱的,大都是生于上个世纪40、50年代之人,这些40、50后,不仅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传统的印记比较深,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以区区六七十年的人生旅程,几乎亲身经历了古老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新时代的现代文明和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文明。那些几千年几乎都未曾改变过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存方式经历过了;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经历过了;那些只存在于过去志怪小说神话传说中的当代生活方式正在亲身体验。所以,这些人是跨越几千年人类生态的一群人,这些40、50后,经历过蒙昧,经历过贫穷,经历过饥荒,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和平,经历过生与死,而现在正在经历着匪夷所思的互联信息社会,是同时经历过地狱和天堂的一代人,这些人深刻理解理想信念比生命更重要的人生观,秉持道德和操守比所谓的成功更重要的价值观。而这种集多种体验于一身的经历,过去不曾有过,将来也不再会有。于是,天降大任于斯人,恰逢其时。</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知道一份家谱的份量,知道一本家谱的内涵,知道一套家谱的意义。40、50后不会把家族的历史看成虚无,不会对家族曾经的辉煌嗤之以鼻,不会认为光宗耀祖是文化糟粕。那些曾经闪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本宗族的伟人,永远是其心中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这些人也懂得怎样用优秀的家谱族训来诫勉自己,教育后人。一部完整的家谱,都会记载姓氏渊源、始祖迁徙、世系变迁,还有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信息。更记载着先祖或是国家栋梁,或是崇德大善,或是救民水火,或是大义秉然,等等。他们有的兼济天下,有的独善其身,这些先人们,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明灯。</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我们要记录这一切、弘扬这一切、效法这一切,都必须要有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家族宗谱。</p><p class="ql-block"> 同时,由这些人来编撰三修谱,于内容衔接上,时间正好。二修谱离现在有120多年,而现在在世的70、8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仍然能够准确的记得他们父辈的生卒年月,会记得他们祖父辈的一些情况。而他们的祖父辈,基本已经在二修谱中有了记载。所以,套用一句现在的语言,叫做“可以无缝衔接”。今年年近80的本谱主修人、二十二世的海常老,他父亲的名字,都已经在二修谱里了。因为二修谱14个门派,大都已经修到二十二世甚至有的到了二十四世。</p><p class="ql-block"> 然而,修撰族谱,兹事体大。一本族谱,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会编修一次,就是因为其工程浩繁、困难重重。而最大的难处,起码有两条:一是要有一批愿奉献、有能力、高威望的主修之人;二是要有财力保障。当然,其他的困难也会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非常幸运,因是机缘巧合,或是吕氏祖先庇佑,我们碰到了以二门二十二世吕海常和二门二十三世吕立彪为代表的一批高作吕氏后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热情投入,使我们三修族谱的工程,得以付诸实施。</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2012年的2月8日,吕海常、吕立琢、吕立昌、吕立山、吕以钧等多门派的代表20多人,发出了重修祠堂的倡议,倡议书一经发出,立即得到了族人的积极响应,吕立彪率先捐资40万元,并承诺贡献祠堂用品若干。其后,吕氏族人1088户(人)共计捐款1925450元。新祠堂于2014年3月28日奠基,2015年3月28日竣工,并举行祭祖庆典,到现场参与盛事的有1000多吕氏族人。新建的高作吕氏宗祠占地3.5亩,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共耗资300多万元,其较大的规模、独有的式样、丰富且合规的陈列内容等,在盐城乃至江苏全省境内鲜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高作吕氏宗祠实景</i></b></p> <p class="ql-block">  祠堂竣工后,以海常老为代表的原重建祠堂筹委会的一班人,又开始了三修族谱的各项准备工作。2015年9月6日,高作吕氏各门派、支派及建祠筹委会组成人员在宗祠开会,会上形成3个共识:1、高作吕氏宗谱已有120多年未续修,宗祠已建成,一定要修一部高质量、能传世、与宗祠相匹配、能够得到国家认可并收藏的正规出版的高作三修吕氏宗谱;2、对首修、二修谱,根据训诂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正本清源,有错必纠,宁缺勿错;3、续修高作吕氏宗谱,仍由吕海常牵头负责。</p><p class="ql-block"> 2016年2月,海常老提出了《盐城高作吕氏宗谱续修方案》的书面讨论稿,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修谱的大致情况、指导思想、体例格式和总体布局等内容,此方案随即得到族人的积极响应。2018年6月,海常老又在“盐城吕氏宗亲微信群”里发布了修谱的具体进程,同时提出了希望宗亲捐款的倡议。第二天,就有吕立彪汇款20万元人民币,吕立群汇款10万元等,使得修谱工作得以顺利开展。</p><p class="ql-block"> 发起修谱易,实施修谱难。难就难在族人面广量大,要做到准、全,有难以想象的海量工作。修谱是个系统工程,方方面面,头绪繁杂。更重要的是,2011年5月,吕海常和吕立琦赴河南《中华吕姓》编辑部时,执行主编吕德强(浙江晋云人,吕祖谦后裔)指出,高作《吕氏宗谱》一修、二修中认定的盐城吕氏始迁祖吕法明的先祖有误。</p><p class="ql-block"> 老谱中,德修公在谱序中坦言:“修因是不辞跋涉往苏门求得族谱而观之,然亦残缺无完整,只能仿佛其大略……”由此看来,老谱有误,非为妄言。</p><p class="ql-block"> 传承是错误的,那么,就必须要考证出法明公的真正祖先。而这样的考证,其难度可想而知。对此,吕海常、吕立琢、吕殿洪等人数次远赴浙江、河南、广东、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寻找相关人员,查阅可能涉及到的资料,终于拨去迷雾,还历史本来之面目,并且还找到老谱出现谬误的原因。详情可见本三修谱中《法明公祖源考》一文。</p><p class="ql-block"> 解决了传承问题,修谱人又遇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法明公为什么会在元至正十六年那年而不是在20多年后的明朝洪武年间的阊门赶散从苏州举家迁徙?早于洪武赶散离开苏州,应该有一定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原因是什么?从常理来说,远走他乡,要么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要么是为了躲避灾祸。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从苏州到盐城高作,显然不可能。那么,就应该是避祸。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查考,但是,我们如果结合当时社会状况,进行大胆推想,是不是可以略窥门径呢?</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十六年,正是元朝统治的末期,以朱元璋为主要的反元大军,攻城掠地,江山似乎唾手可得。这年的正月,张士诚渡江取常熟,二月,攻陷平江,即苏州,并改称为隆平府,同时把自己称为“诚王”的都城从高邮迁到了苏州。</p><p class="ql-block"> 估计法明公一为避战乱;二也是怕吕家名声在外,会招来无妄之灾;三是怕张士诚找到后为其所用有损名节。在老谱中有“恐为所物色以伪命污之,乃潜随海舶”的描述,大意便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说当时吕家在苏州名声在外,应该是有依据的,自南宋起,吕家在宋元之争时,有诸多耀眼人物,文韬武略皆备,这样的家庭背景,在战祸四起的年代,怕大祸及门,乃是正常的思维。法明公的儿子吕宣,虽说从平江大都市自幼(4岁)被父母带到高作这个穷乡僻壤,但依然凭着家学渊源,才气过人。谱上说其“性磊落嗜酒诗”,说他写诗,“兴到即为之,又不喜留稿,故传者甚少,仅惟射湖即景句”。该射湖即景诗只有两句:“夕阳断塔前朝寺,春水孤帆过客船”。虽只有两句诗,然才气侧漏。历史上,就曾有人就凭两句诗即诗名千古的例子。比如北宋的诗人苏麟,查遍全宋诗宋词和宋史,他也只有两句诗,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然而就是这两句,便使他名垂青史。因此说,吕宣哪怕只有两句诗,亦能显示其才华让后人称颂。</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疑问还有,法明公祖籍为安徽六安市霍邱县,他为什么不去祖籍之地,反而要到举目无亲的盐城高作?并且不走常规线路从苏州过江直插苏北,反而绕道海上呢?</p><p class="ql-block"> 宋史记载,德佑二年 (1276年),陆秀夫奉命和刑部尚书夏世林、兵部侍郎吕师孟一起出使元营。在与元使谈判中,陆秀夫坚持民族气节,威武不屈,严辞拒绝元使提出的屈辱条件,和谈“不成而返”。师孟公是法明的曾祖父,与陆丞相同朝为官,多次组团到元营交涉,并共同表现出大义凛然、忠于宋廷的臣节,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并传承给后辈。陆秀夫的家乡在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而高作,当时就是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的属地。1941年9月,盐城成立建阳县,县政府所在地,距吕老舍不到一公里。现在就可以理解,法明公当年为什么不去老家安徽而到高作。这既是为了隐藏踪迹,更是他心崇忠良的选择。在避乱出走、四顾茫然之时,曾祖父的赤胆忠心,让他毅然决然的怀揣一腔孤勇正气,引带家人,到“海国孤忠”陆秀夫的家乡,安放自己的忠义心灵。与“孟母三迁”异曲同工,法明公是迁居明志!</p><p class="ql-block"> 至于为何法明公全家不从苏州直接过江自内河都高作,乃是因为他的父亲吕涛公在海门做县尉,当时江苏一带的物品北运,大都从海门上船,沿海路北上,所以,他们弃河择海,就非常容易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家谱体例,就是家谱编写的格式。我国家谱的体例,种类繁多,一般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和同样为北宋文学家的苏洵创立的苏式为主,另外还有宝塔式和牒记式等。这些格式有许多科学合理的优点,但也有两个比较致命的缺陷:一是竖式排版,于今人阅读习惯不合;二是纸张利用不合理,留白太多,不仅浪费,而且增加谱牒量。</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次我们高作吕氏三修谱体例,遵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颁布的横排版、简化字的规定操作。具体内容可参阅本三修谱中《续编说明及凡例》。</p><p class="ql-block"> 家谱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内容包括:新旧序、谱引、凡例、敕命、恩荣录、名人事略、像赞、诗赞、行实、传记、行状、墓志铭、姓氏来源、迁徙源流、世系、世系图、名行录、茔域图、祠屋图、族规族约、训典、文献、遗事、杂著、卷末跋、后序,等等。在这部三修谱中,受多种因素制约,没有能够呈现所有内容,而有些内容则会有这样那样的差错和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有识之士在看到后,能够及时予以指正,以供编撰人员及时更改,勘误正之。</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底的一天,正是三伏大暑中最热的时刻,笔者在盐城海纯路上的一个居民小区一楼的一个小房间里,看到海常老戴着老花镜,短裤,赤膊,一头白发陷到桌上高高的纸堆中,挥汗如雨。此情此景,看了让人心中好生不忍。要知道,海常前辈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且在2017年因心脏问题住院抢救过,现在又身患多种老年性疾病。仅此一幕,可见此三修族谱得以付梓,有几多艰辛!在2020年秋冬季,老人家又因为操劳于各门派的合谱,先后三次心脏病复发入院急救。</p><p class="ql-block"> 与海常老一样,还有更多的宗亲族人,收集整理各门派的多种资料,都是辛苦劳作,无名付出,奉献在兹。</p><p class="ql-block"> 故曰,修谱既成,祈望全体族人能体味甘苦,珍惜珍重之。</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是礼仪之邦,更注重孝道,讲究追宗寻祖,饮水思源。曾有伟人说过:“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知道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知道了先辈的灿烂辉煌,由此,必能感悟出我要到哪里去、要做一个什么样人的人生真谛。三修高作吕氏族谱付梓,是对吕氏族人一次传统文化再教育之好教材,也是对吕氏历史上杰出人物再认识之好机会,更是凝聚我们高作吕氏宗亲血缘、敦亲睦族之特殊平台。</p><p class="ql-block"> 精心修谱只是一时之力,用好谱牒方为万世之功。相信人才辈出的高作吕氏宗亲,一定会和新时期中华民族亿万子孙一样,为了民族大业,中华腾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做一个无愧于列祖列宗、为家谱增光添彩的时代骄子!</p><p class="ql-block"> 二门二十四世解生拙笔于己亥(2019)年夏 ,改于辛丑(2021)年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