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1>个人简介</h1><h1> 张东庆,陕西长安人,陕师大函授本科毕业,从教从政卅九年,两千零六年退休,毕生酷爱书画,钻研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省、市书法大赛,并获得等级奖项。现为西安市书协会员,长安区书协会员,并担任多个书画团体顾问、名誉院长。</h1></h3> <h1> 结识张东庆老师源自于丰京书画研究院的一次骨干会议,开会前,张老师和书画院的其他几位老师一起讨论书法,精深的书法见解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及至看了张老师狷介俊健的作品后,我方明白了他的见解并非只停留在理论上,更体现于他的书体之中。之后经过多次近距离的交谈,更加让我惊叹和震撼到了张老师业精于勤和品德高尚之处。</h1> <h1> 追求,源于挚爱及苦练</h1><h3></h3> <h1> 由于父辈的善导,张东庆老师从小好于学习,尤其受曾做过国民党军官、解放后做人民教师的叔父影响,特别热爱书法。那时家贫,无钱购置笔墨纸张,叔父用过的教案本、作业本,锅底铲下的煤灰都是他珍贵的习字原料,偶尔买上一只毛笔,都会用到秃毛,一部残缺不全的柳体字帖,是少年时代练习书法唯一伴随的良师。</h1> <h1> 谈到自己精进的动力时,张东庆老师拿出两本珍藏了近六十年叔父的个人自传及学习笔记叔父曲折的人生经历,勤奋上进的奋斗过程,整齐娟秀的笔墨字迹,都让他在震撼和敬佩之余,更加激发了学习书法的灵感与信念。</h1> <h1> 成果来源于执着,从小学五年级一直到中学,他所在班级的黑板报换写,学校五一、六一、国庆、元旦四个大型节日的墙报,几乎全部由他包揽,就连村里的黑板报,他都会利用节假日义务换写。</h1> <h1> 六三年冬天,农村社教拉开,放寒假后,他向驻村工作队毛遂自荐,主动提出为全村换写墙头标语,得到同意后。少年张东庆联系了几个小伙伴帮忙,每天一大早不顾寒冷挨家挨户收锅煤,又找来白灰作为原料,黑字勾白边,白字勾黑边,字形大到一米,小至三四十公分,整整一个寒假,写完了全村临街墙面,既做了宣传,又美化了村容,更锻炼了自己的榜书书写能力,渐渐的,他在学校,周围村镇都小有名气。</h1> <h1> 上高中之后,学校请了一位写南宫体书体的书法家给学校换标语,让少年的他给书法家做助手,那时他并不知道这就是南宫体,只是被书法家俊健流畅的精美字形着迷,他格外用心观赏和临摹着书法家的运笔形态以及章法结构,书法家在上面写,他用手指在衣服上用心临摹,连晚上睡觉,他都习惯性地在身上比划几遍。</h1> <h1> 从那时起,南宫体就成了他专心追求的目标,他给棍子一头扎上棉絮当大笔,用黄土加水当墨汁,家里的一面墙当纸,每天上完晚自习,他就跑着回家,在墙上练习一个多小时,冬天泥水结了冰,他用开水烫化再书写,问他冷了怎么办,张东庆老师告诉我,那时候一心学习书法,从没感觉到天冷或天热,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努力,他一直坚持了两年多。</h1> <h1> 一九六六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老师们被关进“集中营”,学生代表住进老师的办公室,教导处没有了老师,他成了学生中文字书写的唯一人选。有了大量的笔墨纸张和施展力量的天地,他如鱼得水,更加不懈研习,更为他书法艺术的自信和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1> <h1> 参加工作后,尤其进入行政和领导岗位的二十多年,他没有了时间和条件练习书法,习书变得断断续续,中断书法练习,成了他最深深的遗憾,但爱慕之心从没有停止,只要看到好的字体、牌匾、古迹书法,他都会停下来仔细揣摩和研究,偶得机缘,他也会书写一翻。</h1> <h1> 直到两千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西安古旧书店,意外见到了一本张书范著的《魏碑技法——张裕钊书法之笔法与结构》,从此,他才真正的见识到了南宫体,随之到处求购和临摹大量南宫体原版,近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练习。2010年,张东庆老师第一次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南宫体书展,荣获三等奖,至此他的南宫体书作在长安地区渐露头角,这更加激励了他学习书法的自信心和主动性。</h1> <h1> 书学,养身养心养智</h1><h3></h3> <h1> 学习书法是张东庆老师由来已久的选择,他充满乐趣地说:“老了好,退休了更好,即能解脱自己,更能投其所好,不受约束。”他订阅《中国书画报》和书法杂志已二十多年,在日常阅读中不断地手抄笔记,特别是剪辑,是他持之以恒的习惯,仅堆满书架上的几十本书画剪贴集,一个月也浏览不完,其中,有不少已成绝版。 谈到这里,他自信的回答了我的提问:“等老了,走不动了,看看自己的书画剪贴,便是一种最好的修养和享受。”</h1> <h1> 退二线后,他在最后一次述职会上讲:“我没有能力给后辈留下百万财富,但有能力给他们留下一种人生的思考。”张东庆老师为自己七十岁前设定了三个目标:第一,重拾旧爱,努力学习书法,出一本自己的书作集;第二,做一种家庭文化精神传承,出一部关于《家》的数百照片集,并配以文字序注;第三,亲自把两个孙子带在身边教育,直到初中毕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努力,如今,三个愿望全部如愿完成,第二本书作集已收集待出,年逾七十的他依然在奋斗的路上。</h1> <h1> 为了学习书法,多年来只要有时间,张东庆老师就会去市内各大型书店淘书,收集了各类书法字帖、字典字海、理论资料五百多本,有的市面已经停止发行,成为了绝版。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集中华汉字最多的《中华字海》,收集汉字八万五千多个;亦见到集词最多的《中华汉语大词典》。张东庆老师告诉我,这是学习中国书法不可或缺的工具书。知识在于积累,学习书法应以文化做基奠,当知学无止境。</h1> <h1> 现在,张东庆老师生活非常有规律,早上锻炼两个半小时,白天基本很少出门,专心在家用心习作,本着临习为主,创作次之的原则,坚持每年专门临习南宫体的时间不低于一个月,并融合众家书体,圆融自我,学习书法,容不得一天荒废和懈怠。</h1> <h1> 他对自己书作提出四条基准,第一,不能有错别字,这是起码的文化修养;第二,全年至少80%的时间用于临帖和读帖;第三,宁可撕掉,不可烂掉;第四,不准确,不熟练,不创作。</h1> <h1> 张东庆老师谈到了自己习书有三个重要时期,学生时代打下稳健基础,文革期间练就了胆量和自信,退休之后用心研习十多年才进入境界。正是一步步稳扎功夫的用功和用心,才使得他在临习中一步步顿悟到书写规律,书写的大字小字都能显示相当的功力和个性。</h1> <h1> 学书,明思明慧明德</h1><h3></h3> <h1> 张东庆老师是一位善于学习和思考、善于总结的人,尤其说到书法心得以及个人修养,多年积累在大脑里的智慧,便如泉涌,滔滔不绝,不断地引人深入和深思。</h1> <h1> 张东庆老师以自己多年的学养回答了我的所有问题。</h1><h1>一,什么人能学好书法?</h1><h1>答:以执着的热爱做基础,第一舍得下功夫,第二有悟性。</h1> <h1>二,怎样学习书法?</h1><h1> 答:心有灵犀一点通。十四句顺口溜说明全部:立足“悟”和“练”,过好“入”“出”关(入帖和出帖);稳定字重心,章法灵活变;静悟专修研,适度拜访谈;古拙多趣味,融中求创新;择优笔墨纸,施转舞情怀(指创作);诸体巧借鉴,悟道法自然;谨防浮骄躁,日久见成效。</h1> <h1>三,怎样学好书法?</h1><h1>答:第一,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恒心。学习书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单凭一时兴趣是完全不可能的,一日不念口生,三日不练手生。学习书画,心神要静,持之以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是学不好的。我们是凡人,不是天才。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字是写出来的,不是炒出来的。</h1> <h1> 第二,要有一个健康的好心态,习书表现在手上,反应在心里,是以最朴实的心态,做最扎实的事情,以绝对清净的心理,包容世间万事万物,方可成就。不追求名利,不能自满,不能人云亦云,才能体现出自己的风格。</h1> <h1>第三,要有一个好的方法。</h1><h1> 1、临帖是基础,专一实可贵。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字帖,坚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不懈临习和研究,悟其精髓,开始学帖,绝不可朝三暮四。</h1> <h1> 2、读帖不求多,读懂实可贵。有了坚实基础,再求多学,有选择地博览名家特点,纠正单一书帖的弊端,丰富作品效果。</h1> <h1> 3、心领神会,坚持临摹。对临是基础,意临是进入创作的过度。</h1> <h1> 4、笃恭睿智,熟能生巧。形感入门,质感入心。点、横、撇、捺、竖、折、弯、勾,八大元素,诸体各异。真、草、隶、篆,取其所好,建议兼容。</h1> <h1>四,习书之我见</h1><h1> 张东庆老师说:我很喜爱张裕钊创立的南宫体,它是继唐楷后中国近千年独树一帜的魏碑技法,是熔碑、帖于一炉的独特书体。别具一格的外方内圆、开合有度的结体,劲健,清爽,藏头护尾,如轻松翠柏,骨老而神秀,气度俊健不凡。</h1> <h1> 长期临书,特别是从历代名帖中,也感悟到其稍有不足,尤其是刀劈斧砍,强悍的铁笔,也铸就了其过甚之习气,使用不当,会影响作品的灵动。</h1> <h1> 书如其人,书法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人品,但确实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沉稳厚重,疾驰有度,健步如飞,节奏灵动,等等质感,绝不是生造出来的,而是一个人生活习性在书法上的反映,故修书先修心。</h1> <h1> 书入其境,一幅成功的作品,不仅应给人以舒心的美感,还应予人以丰富的内涵,不可偏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追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h1> <h1> 境(静)由心造,心有境方可入静,心静方可入境,入境也自然会静,静生悟,悟生道。</h1> <h1> 学习书画是一种高雅的修养,年少学习书画是人一生艺术心态的启蒙和奠基;青年学习书画是一项长久的技艺;老年学书画,是很好的的养老方式之一,以静治乱,以静养生,以静养性,以静养徳。愿天下好书画者艺术长青,颐养千年。</h1> <h1>作者简介</h1><h3> 姚竹梅,中华诗词协会理事,陕西诗词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人物专访作家,西北书画交流中心总编,西部都市网记者,蓝田沐心阁文化社副社长,大唐文化艺术社秘书长,西安金领书画院秘书长,沣西墨林书画家协会秘书长,丰京书画研究院宣传部长。作品发表于《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华诗词》月刊、《陕西文艺界》、《神州•时代艺术》专刊、长安开发报、《诗文荟萃•艺斋漫话》、《耀辉文苑》、《幸福南城》、《美篇精品》等多家刊物和网站。</h3><h1></h1> <h3>四条屏:正气歌</h3> <h3>四条屏:秋兴八首</h3> <h3>四条屏:沁园春•雪</h3> <h3>四条屏:出师表</h3> <h3>四条屏:千字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