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增长教师的急救知识,保证幼儿生命安全,12月25日,合肥庐阳中铁建德园幼儿园组织全园教职工进行急救知识培训。 </h3> <h3> 本次培训在幼儿园会议室举行,首先,高医生为大家讲解了何为心肺复苏抢救以及它的作用和专门针对的对象和实施者的要求。关注到教师们教育的对象——幼儿年龄的特殊性,医生又另外重点讲解了幼儿心肺复苏术和成人心肺复苏术的不同之处及应重点注意的方面。最后,为了让广大教职工们对心肺复苏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掌握,医生指导大家相互配合练习,使大家更深入的掌握急救要点和注意事项。</h3> <h3> 心肺复苏急救步骤:检查意识,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或胸外按压。1人时→先进行1分钟心肺复苏,再打电话呼救。心肺复苏要点:A.通畅气道(头略后仰、清除异物、解开衣领) B.人工呼吸(口对口或简易气囊)C.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h3> <h3>老师们进行了现场模拟操作。</h3> <h3> 人工呼吸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口对口人工呼吸不需任何器械,操作时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衣领解开,腰带放松,清除口鼻内异物痰液,取出假牙,拉出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操作者一手托起下颌,另一手捏紧鼻孔,术者先深吸一口气,再对病人口部用力吹入,如此反复施行。如病人胸壁能随每次吹气而举起,吹气停止后于病人口部能感到气流呼出时,即证明人工呼吸有效。人工呼吸每分钟进行16次。如病人牙关紧闭,不能口对口呼吸则可行口对鼻呼吸。如同时有心跳停止,则可人工呼吸同时作胸外心脏按摩。一般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摩比率为1∶4,即作一次人工呼吸,需作4次人工胸外心脏按摩。3、人工呼吸必须进行到病人出现自主呼吸,并继续间断进行才能有效。</h3> <h3>(1)判断意识; <br> (2)如无反应,立即呼救; <br>(3)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 <br> (4)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 <br>(5)判断有无呼吸; <br> (6)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2次; <br> (7)保持头后仰,另一手检查颈动脉有无搏动; <br> (8)如有脉搏,可仅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br> (9)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br> (10)每按压15次,口对口吹气2次,然后重新定位,再按压15次,如此反复进行; <br> (11)心肺复苏开始1分钟,或者连续操作四个循环后,检查一次呼吸和脉搏、瞳孔变化, 以后每进行4~5分钟检查一次,每次不超过5秒钟。 <br> (12)如用担架搬运病人或者是在救护车上进行心肺复苏,应不间断地进行,必须间断时 ,时间不超过5~10秒。</h3> <h3>复苏按15:1进行。 婴幼儿心肺复苏手法要点 ①判断意识:叩击足底部,捏掐合谷处(手背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地方。) ②口对口鼻人工呼吸:使婴幼儿头部轻轻后仰,畅通呼吸道,但不可使头部过度后仰, 吹气时将婴儿口鼻包紧,吹气频率每分钟20次。 ③检查脉搏的搏动,判断有无心跳。婴儿检查肱动脉搏动,肱动脉位于上臂内侧,肘、肩之间。 ④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幼儿2.5~3.5厘米,婴儿1.5~2.5厘米。 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h3> <h3>哈姆立克急救法</h3> <h3>原理 可以将人的肺部设想成一个气球,气管就是气球的气嘴儿,假如气嘴儿被异物阻塞,可以用手捏挤气球,气球受压球内空气上移,从而将阻塞气嘴儿的异物冲出,这就是海氏腹部冲击法的物理学原理。急救者环抱患者,突然向其上腹部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这样就会使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由于胸腔是密闭的,只有气管一个开口,故胸腔(气管和肺)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然地涌向气管,每次冲击将产生450~500毫升的气体,从而就有可能将异物排出,恢复气道的通畅。</h3> <h3> 最后,高医生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常用的健康知识和一些中医常用穴位。</h3> <h3> 通过此次培训,全园教职工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急救知识对幼儿进行救护,也可以进行自救和互救,保教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