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该不该过?放轻松一点吧。

Tori🍐

<p><br></p><p>这几年圣诞节的气氛明显地淡薄了,跟前几年浓烈的气氛比起来,空气中的节日气氛有那么一点点克制的平静。</p><p>上了小学的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了。以前一直坚信圣诞老人存在的小人儿,回家会问: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p><p>有时还会把他接受到的信息传递给妈妈:爷爷说电视上说国家不让过洋节,那是外国人的节日,我们是中国人。</p><p>当这些问题抛给妈妈,该怎么说呢。</p><p>好吧,嗯,圣诞老人确实是个神奇的外国人,如果你相信他的存在,也许就真的有惊喜呢;</p><p>但你不相信他会来也没关系,随你怎样想吧。中国人绝对不能过洋节,好像也没什么道理,外国人也喜欢我们的中国新年呢,能开开心心地凑个热闹,好像也没什么损失呀。</p><p>昨天是平安夜,晚饭后,坚信圣诞老人会来的孩子早早地上床睡觉了,因为她特别害怕因为自己没有早点入睡让圣诞老人在外面冻太久;弟弟嘴上说“圣诞老人”只是个传说,心里还是期待会有奇迹发生,将信将疑地配合着姐姐早点熄灯睡下了。不知道“圣诞节”是何物的小娃自顾自地话唠着玩他的小汽车。三个空荡荡的圣诞袜挂在门把手上,载着孩子的期待和担心。</p><p>终于,疲惫的“圣诞老人”赶在商场关门前带着礼物下班回家了,因为饿着肚子还没吃饭,似乎一脸的委屈。妈妈赶紧为他热饭端上桌,肚子饱了委屈也没了,能给孩子们制造惊喜的爸爸也恢复了能量,三个手提袋满载着对孩子好奇心的呵护,摆放在孩子们睡房的门口。圣诞袜似乎有点小,装不下爸爸准备的礼物,妈妈把三个袜子取下来,分别放在对应的三个袋子上。</p><p>今天早上闹钟响起的时候,听见姑娘麻利地下床了,感觉她查看了一下房间里的变化,过来充满疑虑地问我:妈妈,圣诞袜怎么被取下来了?</p><p>我说:是吗,我不知道呀,你打开灯看一下吧。</p><p>然后就听见她窸窸窣窣地拿开圣诞袜,小声但惊喜地叫弟弟:弟弟快来看,有礼物!</p><p>平时总慢腾腾起床的弟弟也一下就跑出来了,两个人开心地拆开礼物,弟弟大声说:真的有图画本!</p><p>姐姐骄傲地跟弟弟说:你看,有圣诞老人吧,然后特别清楚地把她记得得每个圣诞节都回忆了一遍,还跑过去对还没起床的爸爸分享惊喜。</p><p>我像往常一样给他们准备着早饭,假装不满地说:不公平,是妈妈表现得不够好吗,为什么我没有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p><p>姑娘特别认真地说:不是的妈妈,你表现得很好呀,是不是因为没有圣诞袜?你明年也准备一个圣诞袜好不好?</p><p>我半信半疑地应承着,一边催促他们洗漱,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p><p>相信被孩子的惊喜唤醒的爸爸,昨天采购礼物的疲惫也不在了。不知道这种“深信不疑”的幸福期待和满足,还能陪伴他们多久,但当下我们的感觉都是幸福而又满足的,无关我们过的是中国节、或者洋节。</p><p>我想,今天,到了学校,也许兴冲冲地跟同学分享的小孩会听到同学不一样的看法,但如果他们能继续保持“相信美好一定会发生”的信念,当妈妈的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去残忍地打破它呢。就算他们大了不再相信什么神奇的老人,如果孩子们还能乐于和我们把这个“看破不说破”的游戏一直玩下去,我好像也没道理不奉陪到底吧?</p><p>应该或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吗?对于成年人关于文化冲突的思考、担忧、以及克制,可以理解,但好像也没必要刻意放大;对于未来要持续成长的孩子而言,一颗包容平和的心,不是弥足珍贵的吗。对美好的期待、对世界的好奇心,又哪里有什么国界呢。就像作为妈妈的我,看他们兴奋地拆圣诞礼物,与看他们迷恋红领巾和两道杠的感觉,哪有什么两样?</p><p>有趣的小孩比起严肃的大人,在我看来不知道要可爱多少倍,如果他们能保持这种有趣到成为大人,不是很可贵的事吗?就像我们现在都在认真努力地学习英语,汉语也变得被很多外国人追捧一样,民族自信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节日被瓦解吗?——才怪。</p><p>So,不妨大大方方地跟身边的朋友说一声:圣诞快乐!</p><p>作为妈妈,时间紧迫,我觉得是时候想一想接下来迎接春节的家庭节目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