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1984年至1988年,第1届到第3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国队的聂卫平九段,连续三次在中国已经被逼入绝境的情况下,凭借一己之力帮助中国队实现绝地大翻盘。中国队也由此取得了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始举办后,头三届的三连胜。</h1><h1> 这是聂卫平九段在职业生涯中的最高成就,他也因此在1988年被授予“棋圣”称号,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棋圣。之所以要说这一项,也因为中日擂台赛的胜利,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具有政治意义。聂卫平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同时全国上下掀起“围棋热”。</h1><h1> 80年代的中国,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运动本身的竞技体育项目,除了女排,就是围棋。其中聂卫平的三次绝地大翻盘,是主要原因。</h1><h3></h3><h3><br></h3> <h1><b>(上图为第一届中日擂台赛中,正在比赛的聂卫平)</b></h1><h3></h3> <h1><b>(上图为第一届中日擂台赛最终局结束后,中方主将聂卫平,与日本主将,终身名誉棋圣藤泽秀行握手)</b></h1><h3></h3><h3><br></h3><h1>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与其中的过程。</h1><h1> 由于历史原因,在新中国刚建国时,中国作为围棋的发源国,围棋水平却远远不如日本。</h1><h1> 二战之后中日之间互相谋求打开双边关系,各自默契的利用围棋代表团的“民间互访”作为改善关系的途径。因此从60年代初期开始,中日轮流派团互访,举办“中日围棋友谊赛”。</h1><h1> 由于双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1960年的第一届比赛以中方2胜1和26负1封盘结束。</h1><h1> 因为是外交意义的友谊赛,这种胜负非常不好看,于是第二年,日本派出了二流职业棋手和业余棋手的混合阵容,降低自身水平以屈就中国。</h1><h3></h3><h1> 1961年的第二届比赛,以中方5胜1和34负结束。5胜里有4盘为中国顶尖棋手对日本业余棋手的胜利,而负局里,有日本女棋手,老太太伊藤友惠对中国所有顶尖棋手的8连胜串烧。</h1><h1> 62年到66年,中国继续在日本特意相让的情况下遭到压制。</h1><h1> 66年以后因为特殊原因,这种互访活动暂时中止,直到1973年重新恢复。</h1><h1> 1973年中国队14胜2和40负继续遭到压制,但年轻棋手聂卫平渐渐成长了起来。</h1><h1> 1974年中国队30胜2和24负首次获胜,聂卫平战胜日本宫本直毅九段。</h1><h1> 1975到1976年,双方战况焦灼。日方看到中国实力渐渐崛起,遂加强了自身阵容。聂卫平先后战胜了高川秀格,藤泽秀行,石田芳夫等日本超一流九段。</h1><h1> 此时中日已经恢复邦交正常化,围棋交流的政治外交意义稍有减弱,双方开始加强对抗。</h1><h1> 此后直到1982年,中国队连续取胜,聂卫平开始成长为中国的旗帜型棋手,实力渐渐增长为足以和任何日本超一流九段一较长短,令日本人刮目相看。</h1><h1> 1983年到1984年,日本队郑重的派出了最强阵容,开始严肃的和中国人一争长短。而中国队先后以25:31,22:33落败。</h1><h1> 到1984年,日本虽然实现了反扑,却正式开始将中国作为堪与自身匹敌的对手来对待。有着25年历史的“中日围棋友谊赛”正式变成“中日围棋擂台赛”。赛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从多人多轮的混战计总分,变成了每方出八名棋手,一对一进行单淘汰的擂台赛制。</h1><h1> 1984年第一届擂台赛,从第七局开始,日本超一流九段小林光一,连胜中国江铸久,邵震中,钱宇平,曹大元,刘小光,马晓春等六名顶尖棋手,直逼中国队主将聂卫平城下。</h1><h1> 此时,日本队犹有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泽秀行等三名超一流九段。其中主将藤泽秀行是日本终身名誉棋圣。</h1><h1> 1对3。聂卫平三连胜终结比赛。</h1><h3></h3><h1> 1986年第二届擂台赛,从第六局开始,日本九段小林觉,连胜中国队钱宇平,邵震中,曹大元,江铸久,刘小光等五人,直逼中国队副将马晓春帐下。此时日本队尚有6人,2对6。</h1><h1> 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棋手马晓春,不负众望地挡住了小林觉,遏制了日本队的连胜势头。但他转眼间又输给了片冈聪。</h1><h1> 此时的形势,中国队只剩下主将聂卫平。而日本队还有片冈聪,山城宏,酒井猛等三位一流九段,以及作为主副将的大竹英雄,武宫正树等两位超一流九段。</h1><h1> 1对5。聂卫平五连胜终结比赛。</h1><h1> 1987年第三届比赛,中国队其他棋手,尤其是马晓春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日本这次没能将中国逼入聂卫平以一对多的绝境。</h1><h1> 最终第十七局时,擂台上只剩下主将聂卫平和加藤正夫的一对一。</h1><h1> 聂卫平获胜终结比赛。</h1> <h1> 九连胜,如果算上1988年第四届比赛的二连胜,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头四届中合计11连胜。但第四届的比赛中,聂卫平最终又陷入了一对五的绝境。这次只串烧了两个。</h1><h1> 日本首次获胜。</h1><h1> 由此一直到1996年,中日擂台赛一共举办了11届。</h1><h1> 日本在第8届时4:4追平了中国。</h1><h1> 但中国围棋越来越强,而日本围棋在诸多超一流九段渐渐老去后后继乏人,双方实力消长明显。中国从第9届到第11届再次三连胜。</h1><h1> 同时,1988年以后围棋界进入世界棋战时代,韩国围棋也开始崛起。1995年以后,韩国李昌镐九段开始统治世界棋坛。</h1><h1> 中日擂台赛的政治外交意义已经几乎完全褪色,竞技上也不再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h1><h1> 从围棋发展史的角度来说,中日友谊赛到中日擂台赛的历史,也是中国围棋从远远落后于日本,到迎头赶上,再到最终反超的历史过程。</h1><h1> 其中头三届中日擂台赛上聂卫平的神勇表现,虽然从今天来看,还不能称为中国真正超越日本的标志,但的确是重要的历史事件,称为中国围棋真正崛起的标志,应不为过。</h1><h1> 同时,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上的表现,掀起了全民的“围棋热潮”。</h1><h1> 首届擂台赛中国获胜后,大量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生也因其捷报而游行庆祝。</h1><h3></h3><h1> 正是这种影响力,造就了一大批围棋棋迷。他们中的佼佼者,二十年后成为了政商文化等各界精英,大力推动了中国围棋的继续发展。</h1><h1> 他们很多人限于历史条件,并没有成为围棋高手,但却让自己的子女从幼年时代开始接触围棋。这一批子女长大后,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了中国围棋真正执世界棋坛牛耳的一代。</h1><h1> 从聂卫平个人来说,第一届到第三届的九连胜,有六局是战胜的日本超一流九段。而当时以聂卫平的实力来说,还做不到对日本超一流九段的压制。也就是说,聂卫平面对任何一位日本超一流九段,都是五五开的好胜负。而以一敌多,境况之恶劣,可想而知。</h1><h1> 聂卫平的连续获胜,一方面是由于大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出于自身超强的求胜欲望,“不能输”的决心。</h1><h1> 这种胜利和吴清源十番棋的将天下高手降格有所不同。</h1><h1> 吴清源在十番棋时,其实力是明显高过当时所有的日本超一流棋手的,所以能完成对所有对手的碾压。</h1><h1> 而聂卫平则是在面对和自己实力相当的棋手时,连续获胜。</h1><h3><br></h3><h1><b> 前者的胜利,是战神的胜利。</b></h1><h3></h3><h1><b> 后者的胜利,是胜负师的胜利。</b></h1><h3></h3> <h3>注:本文刊登于2014年12月29日的知乎日报,内容纯系答主原创,侵权必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