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2月25日,大足区首批名校长培训对象培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院“相柏厅”继续扎实推进,北京名校长支梅、刘永胜现场授课指导为名校长成长支招,陈朝刚、唐洪成校长分别主持和点评专家讲课。</h3> <h3> 一、立德树人,增强校长使命与担当</h3><h3>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支梅,全国模范教师,原北京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分别做了《从学科教学走向课程育人》《做一名有思想的校长》专题讲座。支梅院长用富有哲理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地为我们分析了新时代育人方向转型的背景,明确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进一步明晰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三大问题,让校长们明白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素质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坚持知行合一。刘永胜校长深入地解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教育的论述,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了校长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增强了校长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h3> <h3> 二、课程育人,发展校长课程领导力</h3><h3> 支院长阐述了课程与育人的关系,指出了校长的核心能力就是课程领导能力。对于如何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课程育人,如何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支院长分享了北京丰台区成功的经验,以北京各名校鲜活的案例,提供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学科特色的实践活动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一体化设计”等解决方案,供学员们学习参考。</h3> <h3> 刘永胜校长提出了发展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途径,建议校长亲自指导课程建设,亲自参与课程建设,主动把握教研教改动态和方向。</h3> <h3> 在授课中,支院长采用了参与式、体验式培训方式,让学员们使用思维导图表述学科教学到课程育人转变的理解。这一分组互动环节,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了高潮。五个小组的成员热烈讨论,群策群力,从不同的维度,展示了各组对从学科教学走向课程育人的理解。</h3> <h3> 三、以文化人,解析名校长成长密码</h3><h3> 名校长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细细品读。刘永胜是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校长,他是原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改革、青年教师培养、教育评价、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他提出的“我能行”教育,建构了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在全国影响深远。他以“我能行”教育的特色办学的丰富经历,为我们揭示了名校长的成长密码。</h3> <h3> 刘校长认为要成长为名校长,首先得做有思想的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独特的见解,对教育理想不懈的追求。他认为有思想的校长必须具备“八要”: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担当;二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发展之路;三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发展之路;四要抓好两支队伍——发展之基;五要做课程建设的第一负责人——发展之本;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共享共赢;七要做师生的表率——道德修养;八要勤于动笔——教育人生。他认为,有思想的校长,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要踏在时代的脉搏上办学,要重视科研骨干力量的培养,带着课题办学,要善于发现和解决教育中的真问题,善于“借脑”适度造势,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丰富教育智慧,不断提高教育艺术。</h3> <h3>刘校长无私地分享了他的人性化管理经验,提出善待老师“四多四少”得到学员们的高度认同:“少一点管卡,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帮助”、“少一点竞争,多一点合作”、“少一点评比,多一点引领”。 他分享的“青年教师共同成长计划”、教师发展“龟兔赛跑原则、跳棋原则、大雁原则”为发展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h3> <h3> 今天的学习,犹如一场春雨沁入心脾,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学员学习热情高涨,课间认真笔记,积极互动,连课间休息时间也不放过,纷纷与专家互动交流,单独请教,热烈讨论。</h3> <h3> 学员们表示,一定不辜负组织培养和重托,一定主动成长,主动作为,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积极投身大足教育综合改革浪潮之中,努力为“公平有质量,温暖有良知”的大足教育增光添彩。</h3> <h3>(名校长培养对象培训班第三组 供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