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制人:张艳<br>【题目回放】:<br>1、近日,清华大学出台新规,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其毕业绑定,新生在四年中通过游泳测试,然后才毕业。或许,正是年初水木清华荷塘的溺亡事件,坚定了校方消灭“早鸭子”的决心。生存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游泳课不求所有人能在水中闲庭信步,只为强身健体、掌握生存技能。对此,有人赞赏,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既然已经下水,何惧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有人不屑,这也不能搞一刀切吧?不会游泳就不是人才了?还有人说,游泳培训班又要升温了。<br>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br><br>2、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筒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br>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br><br>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br>“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br>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br>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br><br>【写作指导】<br>1、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且思路严谨有序。<br>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比如可以对第一个题目中的多个涉事方——学生、学校、社会等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除此之外,为了让观点更加客观深入,一般还要进行辩证分析(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后再指出问题,学会使用“诚然”“固然”“的确”等词);最好有一段驳斥论证(阐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要对对方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最后要涉及到解决措施。行文的展开尽量体现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思路。本次作文部分同学行文思路混乱,一会儿阐述自己观点,一会儿肯定对方放点,时常自相矛盾。有的同学虽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但各个角度之间关联性不够,逻辑性不够。看范文时可以划出其文章的行文思路以作学习。<br>2、每个层次的分析要深入透彻,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br>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分析一个角度就要把一个角度说透,而非三言两语蜻蜓点水。比如论证“开设游泳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时,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再次,学习游泳的强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比如其坚韧不拔的毅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有极大的益处。”这段表述肤浅表面,过于简单,不如第二篇付一航的范文第4段对这个问题的论证。该段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意志薄弱的问题入手,讲到理论说教的作用有限,再谈到游泳这种实践行为对提升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作用,逐步深入,体现了思考问题的深度。<br>3、语言要客观公允、理性思辨,切忌武断、偏激、以偏概全。<br>本次作文很多同学的表述语言过于随意,只是单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大力批判对方观点,很多表达脱离客观实际,夸大其词,有宣泄情绪、恶意攻击的嫌疑。比如“在整个教育业,此次出台的新规(指清华游泳新规)最终扯下了重形式轻实效的教育行业的遮羞布”,这个表述过于偏激。比如“难道要因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单单不会游泳就扼杀掉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吗?荒唐至极。所以,强制游泳不可取。”此处“荒唐至极”用词不当。比如“修缮老楼的资金谁来出?你说保留就保留?学校的资金每一项都有审批,就连校长都捞不得一点儿油水,你说你出,好,那我们做个假设,所有在这老教学楼内待过的都出钱,一个人死了,其他人多付,死一个半个还可以,死的差不多了以后呢?后来的学生很少会为了这么一间破屋子而付钱……”这些话简直就是老太太在街头吵架了。<br>4、时评类作文除了要就事论事,就一件事情钻深钻透外,同样需要一定数量的论据和同类素材。 <br>有了较为丰富的同类素材和论据,能使文章显得内容丰厚,旁征博引,同时也增强了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更有说服力。这一点,第三篇孟秋达同学的范文做得比较好。除了强调老楼的重要,还增加了鲁迅书桌、杜甫草堂、国家重点实验室、奥巴马回母校、北京胡同、长安古韵、日本京都等古今中外的同类素材,丰富拓展了文章内涵,也增加了论证力度,非常值得同学们学习。<br>5、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br> 多角度排开问题时不能用数学语言1、2、3,而应该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语文语言。<br> 话题范围不能随意扩大,不能把开设游泳课替换成进行“生存技能”教育。<br> 拟观点不要范围太大,比如“着眼未来,砥砺前行”这个观点太空泛。<br> 发言稿要注意格式:开头要有称呼语、问候语,结尾要有致谢语。<br> 【范文展示】<br><div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论游泳进课堂的合理性</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二(2)班 胡科铭</b></h3></div> 自清华大学出台新规,将游泳列为与毕业绑定的必修课程,社会上便对此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而我认为,游泳进课堂自有其内在合理性,对个人、社会、学校三方都是有益的。<br> 首先,对于个人而言,游泳进课堂无疑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科学研究早已证明,游泳在众多运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对身体各部位都能起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还能够舒缓身心、调节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正如毛主席曾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若不强身健体,何以追求卓越、报效祖国?<br> 对于社会,游泳进课堂能够培育重视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良好风气。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任务,清华大学的举措响应了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对相关政策的落实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一新规还体现了校方的社会责任感。清华大学新规的目的之一就是减少溺亡事故的发生,将游泳这一生存技能列入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能够提高个人的生存能力,在危难来临时可以自救,另一方面也能对他人进行救助,在救己的同时实现救人。由此可见,游泳进课堂维护了社会安全,是学校履行自身社会义务的反映。<br> 而对学校自身,游泳进课堂是丰富发展教育模式的良好尝试,有利于培育多元化的人才。何以知之?中国的教育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前还是相对落后的,这表现在国民平均文化水平、高等教育普及率、考核选拔制度等诸多方面。如何赶超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就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课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清华大学大胆地将游泳列为必修课程,尝试优化教育结构来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起到了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与领头羊的作用,对于我国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br> 一部分人反对游泳进课堂,他们认为清华大学的这一举措会造成所谓的“名校效应”,令其他学校盲目仿效,带来负面效果。这种观点事实上是将其他学校的责任强加于清华大学之上,与之恰恰相反,清华大学的做法正是体现了名校担当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出于责任感的勇敢创新而非不计后果的一味冒进。还有人认为游泳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不能根治安全问题,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理由同样站不住脚,清华大学在新规的推行过程中十分注意安全问题,配备了充足的资源,对如何开展游泳教学进行了科学设计,同时也考虑到了特殊情况的学生,对其进行了宽松处理。并且游泳进课堂早已有其先例,其他大学和90多年前的清华大学都曾实行过类似的举措,从未发生过事故。校方也不是单纯依靠游泳这一安全技能的普及来解决问题,而是也加强了安全教育的宣传。更何况,要追求创新进步就必须要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若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则无异于因噎废食,甘于落后。<br> 综上,我认为游泳进课堂有其合理性。<br><b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游泳课进清华点赞</b></h3><div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二(2)班 付一航</b></h3></div> 近日,清华大学出台新规,将游泳课推广至全体学生,测试通过方可毕业,并以此作为对生存教育的补充、对老传统的传承。我认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名校学生掌握游泳这项生存技能非常必要,我要为游泳课进清华点赞。<br> 将游泳作为一门必修课,并与毕业绑定,不仅仅是校方对溺亡事件的有力回应,更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举措。而游泳,不仅是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言壮志,其中也蕴含着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理性认识。<br> 如果说,传统的文化课教育是文明其精神,那么,学游泳不失为野蛮其体魄,对青年人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学游泳能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关注身体素质,客观上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储备位居世界前列,但身体素质却远不如一些国家,究其原因,是我国体育教育和社会思想观念有待提升。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试问,如果连强健的体魄都不具有,我们青年人又何谈报效祖国、民族复兴!<br> 学游泳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帮助我们塑造健全的人格。现如今社会人心浮躁,人们精神意志较薄弱,高材生因受挫折而选择轻生的惨剧时有耳闻,对此,磨砺学生意志品质对于高校来说尤为重要。光靠书本和理论来说教固然有一定作用,但青年人更急需亲身实践和体验种种挫折与困难,那么作为一项有一定技巧和难度的体育技能——游泳,是考验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试金石。学会游泳对于大多人并非易如反掌,这就需要我们迎接挑战,直面挑战,克服恐惧,强大内心。<br> 从清华大学的初心出发,其目标旨在消灭“旱鸭子”,让人在死亡危机面前多一丝生的机会,敬畏生命,拓宽生命的广度。而细细剖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更蕴含着清华作为名校的担当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实,将游泳作为必修课并非清华首创,先前已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先例可供借鉴,清华大学此举只是接过创新的大旗,利用其独特的影响力,义不容辞向公众传递出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心。<br> 诚然,清华“一刀切”的做法引发了不少热议,有人质疑其强制性会忽视个体差异,有约束人才之嫌。但是,我想说,教育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中国要想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可谓任重而道远。清华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提升学生素质,勇担改革重任,我们应为其点赞。 <div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永留旧舍,心念过往</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二(1)班 孟秋达</b></h3></div> 轻轻地,无数优秀的人从这里走了出去,此地空余一座旧楼。历经沧桑,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可以回忆过往,亦能展望未来。因此,我坚决支持保留旧教学楼。<br> 一座旧教学楼,承载的是过往的记忆,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的精神力量。当学生们坐在这里,他们可能正坐在自己敬仰的前辈曾经坐过的地方,那时他们会感觉自己正与前辈进行灵魂的交流。君不见,鲁迅先生刻“早”的书桌令多少学子景仰,争先效仿;君不见,杜甫草堂已成为著名景点,无数人前去膜拜;君不见,无数科学家的实验室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激励后人向前......这些俱是前人能带给我们的无限力量。如今,这座教学楼便是这一切的载体,又怎能拆除呢?<br> 这座旧教学楼,是联结无数走出母校的优秀人才的纽带,是促进学校不断向前的重要动力。材料中,知名作家回到学校,争取留住旧教学楼。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记录了他过往的地方,他属于这里。在社会上,优秀毕业生回访母校的事例并不罕见,但当他们回到那里,却发现已不是熟悉的场景,心中又怎么不会生出几分失望呢?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经常回到母校做演讲,也时常回到自己学习的地方走一走。可见,保留旧有的教学楼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凝聚力,增加他们回母校建设的兴趣。优秀人才的回归,势必会为学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br> 建立新教学楼的意义与保留旧教学楼相比更为微小。当我们强烈地期盼建立新校舍时,这只是关注着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远方的哭声”。诚然,新校舍可以带给我们便利,或是给我们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但是那“哭声”你有仔细听过吗?那是历史的哭泣,是文明的哭泣!故宫外的胡同再也难以见到,古城长安也因那大厦林立而失去了古韵,焚书坑儒的浓烟虽已消散,只留下消逝的思想令后人惋惜......在当时,这都是因为只顾及了眼前的便利或是利益,令后世哭泣。而日本京都至今古风犹存,却从未阻碍过其经济的发展,反倒成为了重要的名片。文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其基础便是保护文化。如今,一座具有文化意义的教学楼就立在你我面前,又怎能拆掉它,事后让那“远方的哭声”萦绕在我们的心里呢?<br> 保留校舍百般好,拆除旧楼弊端多。建立新校区、多校合作联动等方式都可以有效解决用地问题,又为什么一定要拆除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楼呢?综上,我坚决支持保留旧教学楼。<br><br><br><div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推倒旧楼益处大</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二(1)班 毕梓涵</b></h3></div> 一则老教学楼拆除与否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热议,而我认为推倒旧楼才是可取之策。<br> 首先,旧楼如今用处之小仅仅是供某些人作回忆之用,而教学楼是社会公共资产,并非个人囊中一物,因个人私心抢占公共资源未免显得有些损公肥私。土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每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土地资源如此短缺的现状下,当务之急是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让其尽可能发挥最大价值,而不是让这老楼在摇摇欲坠中点缀往昔。回忆在一个人,又或是一群人心中固然美好固然重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显得渺乎小哉了。<br> 其次,推倒旧楼有利于学校现代化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高质量保障。“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帛裂,五月的袷衣如何起头?”时间铁蹄跫跫,历史洪流滚滚,不推倒旧楼,如何让新时代的春风吹入校园?无论是将老楼修缮维修费用于买进高科技教学设施,还是将腾出空地建设学生上课新楼、活动场地,不仅节约了经费,还改善了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更好资源,有更大发展空间。<br>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每一个人,每一件物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老楼的历史使命已然结束。它已孕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庇佑了一代代莘莘学子,送走了一茬茬有志少年。老楼将自己一砖一瓦所有热情所有鲜活都在往昔岁月奉献出去,留下的只是迟暮的苍悴与斑驳。它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它粗重的喘息,飘飞的尘土已然是不堪重负的表现。所有的修缮与挽留不过是徒劳,无半分意义。何不让新楼接过旧楼的岗位,继续完成新一代的历史使命呢?<br> 其实,老楼只是一具躯壳,真正掩藏其中的往往是人们忽略了的本质精神。推倒旧楼能把人们的目光从空洞的形式转向其蕴含的真正内涵。不论是师生还是广大社会人士,他们所需要学习的是一批批优秀学子刻苦奋斗、为国家挺身、为时代发声的精神。精神的传承不在其形式而在其实质。旧楼的倒下,更衬托出精神的不朽,更突显出精神的无价。旧楼推倒更能让人懂得珍惜当下时光,而非被昨日光辉绊住腿脚。旧楼的推倒让人们明白昨日的光鲜总会消失,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更加灿烂的今天。<br> 综上所述,推倒老楼益处颇多。无论是从学校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看,还是从顺应历史潮流,传承精神看,推倒老楼都是上策。<br> <div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守护精神家园</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二(4)班 许馨</b></h3></div> 一座老旧的教学楼,在六十年风雨飘摇中挺立,见证了学校一路走来的足迹与沧桑巨变,目送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鱼跃龙门,蟾宫折桂。现如今,却因其老旧,因其简陋而即将面临被拆除的厄运,岂不是同欲提高北京市中心现代化商业化程度而决定拆除故宫一样可笑、可悲又荒谬呢?<br> 着眼于发展,无可非议。可发展的实质从来就不是全盘否定推翻曾经拥有的一切,白手起家,从零开始。真正的发展,应该是让那些古老陈旧的事物,在新时代中重换光彩。<br> 在校的师生,或许需要一个真真切切的校史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不在于多建一栋窗明几净的教学楼,而更应着眼于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与其不负责任的一“拆”了之,倒不如稍加装修改造,给学生们一块课余时间放松身心的天地,抑或是一个叩开百年时光隧道的入口。卧于成都市中心公园里的杜甫草堂,藏于青岛老城区街道尽头的老舍故居,甚至于北京市郊荒原上一片碎石破瓦堆砌而成的圆明园遗址……,它们都是在流淌的岁月中迷失,而略显老旧、破败的存在,可恰恰又是时代给与了他们焕然一新的生命,赋予了它们非同寻常的价值。幸好漫长的岁月中不曾有个庸官,一拍脑门决定将它们拆除改建高楼大厦,使之得以保留至今。后人前去瞻仰,习杜诗,赏古树,于百年前的废墟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那些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国家方知保护,学校又岂能不知?<br> 毕业的校友,或许需要一个封存记忆的精神港湾。曾于此手握春光烂漫的青春年华,曾于此编织寄托未来的七彩梦想,如今失去了物质载体,那其中夹杂着的丝缕情怀似也变得虚无缥缈。消费主义横行,文化泡沫膨胀,恐怕青涩的青春记忆已成为成年人心中仅有的温情纯净的一角,似鲁迅先生在破旧课桌上刻下的“早”字,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永远也无法取代的。对于那些远走高飞,漂泊在外的校友,学校会祝福:“常回家看看”。而今“家”已不在,又回来看什么呢?<br> 发展的学校,或许亦需要一个深扎泥土的指路标识。怀着一腔热血,自一幢小楼成长起来,一砖一瓦浸着代代学子拼搏的汗水,印着六十多年学校一路艰辛走来的脚印。漫长的时光荡涤了孤苦无助的奋斗岁月,还有金榜题名的佳话美谈。虽是栋普普通通的旧楼,却如嘉兴南湖碧波荡漾着的红船,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指引着我们来时与前方的路。待那信念的大厦轰然倒塌,又有什么能替之承载那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坚定的初心价值呢?<br> 楼虽老,价值永恒,意义非凡。<br><br><div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楼已老,不说再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二(4)班 吴昀泽</b></h3></div> 某校有座老教学楼,因不能满足学校的现代化发展,而被人建议拆除。但在此前又有一批批优秀人才从此楼走出。这种特殊性使校方犹豫不决。旧楼在时间的作用下,已与学校形成血脉相连的整体。旧楼虽老,但我们不说再见。<br> 旧楼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又因其特殊性,已然成为学校的象征。拆除旧楼,就好似把居民身份证上的证件照抹去,让学校在人们心中的辨识度和特殊性大打折扣。清华园的二校门年代久远,早就无法满足现代交通的需要,却依旧保存如初,不曾变化。究其本因,就是其象征性。提起清华,就得提起二校门。提起这所学校,也不得不提起这座人才辈出的旧教学楼!<br>旧楼孕育无数人才,给它增添了很多人文价值。旧楼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风风雨雨六十余载随着时间推移,旧楼孕育出的人才也在变多,名气也随之变大,吸引了很多慕名欣赏的人。已经成才的学生也会对母校有念念不忘的情怀。曾经为他们遮风避雨的旧楼自然成为学生们追思感情的寄托。古城西安的城门、钟楼亦是如此。贾平凹,甚至是许巍、郑钧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怀念古老的城墙。城墙对于时代也是衰老不堪,甚至阻塞城市交通的进步发展,但它却靠名人志士赋予的人文价值一直留存至今。<br> 旧楼还蕴含着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甚至能促进学生们的学业。旧楼人才辈出,一砖一瓦都已深受学习氛围的熏陶,能够体现出代代相传的学习精神。每间教室,每张桌椅都是当时奋斗故事的见证者,凝聚着学长前辈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懈进取。云南师范大仍在使用西南联大校舍,东南大学仍在使用中央大学校舍,西安交通大学仍在使用国立交大校舍,都是看重旧校舍内凝聚着的这股精神力量。<br> 学校谋求的发展不只是华美的校舍,而是具有整体性的学习氛围。旧楼已然成为学校血脉相连的一部分,它虽老旧衰败,但我们不说再见。<br><br><div align="cente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点赞“手机进校园”</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二(4)班 王艺</b></h3></div>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br> 大家好!<br> 作为教师代表,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点赞手机进校园”。<br> 手机进校园,是便利学生学习,提升他们自制力的最佳方法。<br> 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高考改革方兴未艾,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的陈条旧说,而是应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好现代技术,及时准确的通过网络搜索,弥补课本的不足,使学生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很多人不赞同让孩子携带手机上学,归根究底是对孩子自制力的不自信,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学校是培养人才而非书呆子的场所,一个毫无自控力的学生纵学富五车,又如何能配上“人才”二字?毛泽东在闹市读书,终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居里夫人在姐妹伙伴玩耍之时专心学习,终为世界打开一扇厚重的科学之门。学校作为优质人才源地,理应担负起提高学生自制力的社会责任,使学生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br> 手机进校园,是方便学校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br> 著名作家罗琳在书中写到“让所有人都去做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禁止它。”此言得之,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倒不如多一些理解和尊重,让学生自己感受利弊得失。著名文学家刘墉在初到美国之时,儿子成绩垫底并因此产生畏难和逆反情绪,刘墉以退为进,劝儿子考零分,使儿子出人意料得拿到了A,造就了无可复制的奇迹。手机进校园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合谐化,对学校管理大有裨益。此外,手机进校园可适当减少校方的硬件投资,把更多资金用于提高软实力,增强学校竞争力上。<br> 手机进校园,更是跟上世界潮流,应对信息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网络化、信息化势头迅猛,中国也即将进入5G时代,手机使用虽有诸多弊处,但我们不能讳疾忌医,而要作时代的弄潮儿;更不能像清政府那般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应该让我们的下一代时刻感知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br>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br>一、希望学校允许学生手机带入校园。<br>二、制定使用手机的校规校纪,班主任做好引导工作。<br>三、同学间相互监督,共同成长。<br>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