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现在古镇古街到处有,看来看去,许多古镇古街建设的确实不错,但我始终钟情于韦曲老街,她有我无限的童年回忆和道不完的故事。</p> <h3> 我钟情的老街就是长安韦曲老街,坐落于繁华时尚的长安主城区背街小巷子里。老街不足千米,没有高大的楼房,更没有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唯一仿古牌坊也已显得陈旧。不是老长安人,是很难找到韦曲老街的。据记载,韦曲在唐朝时已经是长安城南繁华街道,因韦皇后家族居住而得名。韦曲有着千年的历史,悠悠岁月,历史变迁,韦曲早已不是盛唐时的模样。而现在的韦曲老街仅仅是解放后,长安县委、县政府进驻韦曲后,形成的街道,她鉴证了长安的发展变迁,她至今保留了长安的古风古韵和人们的记忆。</h3> <h3> 改革开放前,老街不叫老街,韦曲只有一条主街道就是现在的老街,现在韦曲新城区不断新建,老街道才叫老街了。老街东面是东韦村,西面是大面积的农田和菜地,北面凤栖原瓣顶头,南面长安县委县政府大院。500米的街道有百货商店、杂货铺、照相馆、餐馆、供销社等单位。几乎没有小商小贩。可以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里集聚了人们所有的必需品,是那个年代我们最想去的地方,即使没钱买东西,上街转一圈,也能过足眼福,有事没事,许多人都喜欢在老街转悠。那时,感觉最神气的职业要数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们,如果认识那位售货员也是自个炫耀的资本。</h3> <h3> 改革开放后,长安城区得到了迅猛发展,但老街变化不大。门面房有的平房改建成了多层楼房,有的还保持原样,只是把木质的一扇一扇拼接门换成了大开间门、玻璃推开门或防护网门,墙面大多都翻新,增加了许多招牌广告。商户更加密集,商品琳琅满目,没有买不到的生活用品,特别是小吃更是火爆,传统味道让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h3> <h3> 小时候最爱吃的是米饭炒凉粉,啥时去,炒凉粉摊位前都围满了人,摊主是一对年长夫妇,一般都是女的掌铲炒制,男的帮忙打理。女摊主坐在带靠背的小马扎凳子上,前面蜂窝煤炉子上架着大平锅,锅里一半边是雪白的凉粉。摊主一手拿铲,一手拿糖瓷碗倒扣,迅速从一半边拨出适量凉粉,翻炒,用搪瓷碗扣住。揭开搪瓷碗,翻炒,加入一定量米饭。扣住,揭开,撒调料,倒调货,放蒜苗葱花红辣椒,继续扣住,再揭开,再翻炒……。一会,一碗油光透亮,米粒驸粉,红绿白黄,香气扑鼻的米饭炒凉粉就寄到顾客手中,排队等待的食客看着直咽口水 。</h3> <h3> 现在老街也有炒凉粉,早已没有往日围挤的场面,可能是小吃品种太多的缘故吧,老街老人说:关键是手艺不到家,那老俩口多老实、实在,炒凉粉不作假、不偷懒,一点不马虎,等的人再多,炒不好不给你,现在是萝卜快了不洗泥。那老俩口干不动了,再没好凉粉吃啰。</h3><h3> 想想也是,许多中华老字号,他们都有精准的配方,货真价实的原料,严格的制作工艺,投机取巧赢不了人,实实在在才长远。</h3> <h3> 瓦盆热豆腐是韦曲老街一绝。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特别活跃,各种吃货纷纷登场,满街吃喝就数瓦盆热豆腐吸引人。卖热豆腐的是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拉架子车,车上有三盆热豆腐,盆子是传统的瓦盆,盆边已油光发亮,明显是使用多年,有很好的包浆。后来才知道这几个瓦盆已有百年历史。老人从父辈手中接过瓦盆就传承了制作热豆腐的技艺。革资本主义尾巴时期瓦盆才闲置几年,瓦盆热豆腐再次面世,立马勾起了老街人的味蕾记忆。每天老人未出摊,等待的人们就在老地方排上了队,大家知道每天三盆卖完,想吃,只能明天见了。</h3><h3> 瓦盆热豆腐有一股特有的豆腐香味,当老人打开盆盖挖豆腐时,这种味道香气扑入心肺,立即冲动食欲。老人将热豆腐挖入小黑瓷碗中,白豆腐黑瓷碗形成鲜明的色差比,再加上老人家传的调料水,抅入红红的油泼辣子,就像大小不等的红珍珠落入雪中,随着调料水游动起来,贪食者急不可待地送入口中。</h3><h3> 据说,老人家是杜曲人,每天在家做豆腐,做好后拉着架子车走十几里路到韦曲老街卖豆腐,是非常辛苦的差事。杜曲和韦曲在唐朝时一样繁华,是杜甫的家乡,杜甫在此居住多年,写有许多诗篇,杜公祠就是很好的证明。传说杜甫也喜欢吃豆腐。杜曲热豆腐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缘环境。杜曲热豆腐采用凤栖原旱原黄豆,水用杜曲泉水,杜曲泉水从凤栖原底穇出,含有多种矿物质,尤其适合点豆腐。许多名人雅士品尝后,赞不绝口,流传至今。</h3><h3> 杜曲热豆腐只能趁热吃,凉了影响口感。瓦盆有很好的保温效果,热豆腐在瓦盆中也会发生奇妙的反应,形成独特的味蕾感觉。</h3><h3> 韦曲老街现在找不到热豆腐,只能到杜曲街道找到俩三家卖热豆腐的摊主,他们都说是老人家的子孙,但可不是老人家做的味道。</h3><h3> 仔细想想时代在进步,技艺在更新,我们不可能回到泥瓦手工的时代,塑料不锈钢带来方便实用的同时,是不是要更多的研究生活质量问题,生活没质量一切都失去了意义。</h3><h3> </h3><h3><br></h3> <h3> 韦曲老街上售卖的瓜果蔬菜基本是当地人自产自销,货真价实,购销简便,多数是年龄较长的人摆地摊叫卖。记得有一年春节前,连续下雪。市场蔬菜日见稀少但价格日日飙升。有一父子俩拉了一车韭菜叫卖,大冬天又是马上过年,肥嫩的韭菜着实让人喜欢。霎时间,围满了抢购的人们,你一捆我一捆就抢开了,父子俩根本忙不过来称重、收钱,场面一时非常杂乱。多年后,我还经常想起那哄抢的一幕。那一车韭菜是贩卖的,显然父子俩不像做买卖的人;是自家地里种的,一年的付出,指望春节前有个好收获,过个好年。有没有人拿走韭菜未给钱,有没有父子俩少收钱,有没有人趁乱混水摸鱼……等等,想着想着,就感觉农民生活确实不易,他们一分一粒都要从地里扒出,一年四季,早起晚归,严寒酷暑,辛勤劳作,按时播种,除草施肥,盼望丰收,经常会出现丰收不落钱,欠收更心疼的情况。</h3> <p> 小时候,老街只有一家卫生院,再就是县医院,一般得病不到县医院,到县医院看病人们一般认为很严重了。小病小闹都去老街卫生院,多数病人都是医生诊断完,开药方,凭药方到药房拿药,药房医生依据药方从药瓶里数几片药,用小纸片包好,写上用法用量给你。很少给整瓶药,打针、吊瓶几乎没有。有时,老中医还不给开药,让到皇子坡上采某某草药,怎么怎么样吃。记得奶奶和母亲就给我做过夹药草的干馍吃,还做过药粥喝。感觉当时中草药很管用,看看现在药店林立,医院看病人满为患,是药不行了,还是其他原因,看病真难呀。</p> <h3> 小时候,飘糖纸、玩三角、拍包子,是老街小孩甚至有些成年人的唯一竞技活动。</h3><h3> 飘糖纸就是包裹水果糖的纸,对折叠成三层,从墙面同一高度自由飘下,飘远者获胜,通过锤子剪刀布确定输者先飘,获胜者满载而归,输光者又到老街找拾糖纸,准备再玩。</h3><h3> 玩三角就是将大人抽完烟的烟盒拆开,叠成三角形。玩时,双手背后数三角,同时出手比三角多少,多者先耍。先耍人将两人出的三角合到一起,在一个手上空翻,翻几下,怎么翻,如何收……,都事先说好,如耍成算赢,如失败,再由对方耍,直到谁完整做好,才能赢走两人出的三角。耍三角既要比出三角多少的技巧,又要比手上操作的本领。是非常有趣的活动,两人就可玩,多人更好玩。</h3><h3> 拍包子就是用两张香烟盒纸重叠,叠成方形包子,一面光面,另一面成十字图形,一人用手中包子猛拍另一人地上的包子,如果拍反地上包子,算赢,如果没有拍反过,由另一人再拍,直到谁拍反过谁赢,输者再拿包子继续进行。此项活动既练体力,又有技巧,不分老少,年少居多。</h3><h3><br></h3> <p> 小时候物质生活不丰富,很有乐趣,现在丰富了,感觉啥都没有意思了。</p><p> 老街承载着多少的记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回忆和情怀吧,不同代人有不同的经历,是难以体会和复制的,愿一代人、一代人有更好的生活经历和体验。</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