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前段时间,右眼睛不知道怎么了,下眼睑总是跳,发作的时候死命的跳,我甚至看得见眼睑的跳动,甚是烦躁。</h3><h3> 开始没当回事,后来发作的越来越频繁了,甚至有牵动右脸一起抽搐趋势,心里害怕了,却不知道怎么办,去医院看看吧,挂哪个科呢?想想医院看病麻烦的流程,还是作罢。还是自己先在手机上查查吧!智能手机真好啊!</h3><h3> 想起给学生讲:如何正确看待网络?学生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对,这是书上说的。我告诉学生,你可以把网络看成是工具,怎么说?因为网络用运的好,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获得知识、开阔眼界、得到放松,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比如工作学习累了之后听音乐、玩游戏……每次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都会发出一片唏嘘,就有个别学生问:“老师,还可以玩游戏吗?不是老师家长都反对吗?”我没有立即给他们想要的答案,我问他们:玩一两个小时的游戏什么感受?</h3><h3> 学生一般都会说:“开心、快乐、兴奋、感觉放松了心情等等,”</h3><h3> 我接着问:“玩半天或者一整天游戏什么感受?”</h3><h3> 学生答:“还是很开心、兴奋……”“不会觉得累吗?”“爸妈会骂的。”“不用写作业吗?”“老师,时间长了会眼睛和脖子疼。”……学生们七嘴八舌说着,我想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h3><h3> 我再问:“给你三天时间,随便玩……”还没说完,学生就炸了锅,“老师,那完蛋了,”“老师,我爸妈会揍我的,”“老师,那人还不废了”……有的学生因为这个假设而兴奋,有的学生却因此摇头,还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而悄悄地、抑制不住的与同学分享或者炫耀。我没有打断他们,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这样最真实的交流,可能我的说教他们下课就忘,而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会让他们学到经验,甚至警醒。</h3><h3> 这个过程需要三五分钟,课堂会显得乱,但乱中有序,学生会得到成长,知识会得到沉淀,他们就会懂得我说的道理“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运用的好,网络就是你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好帮手,是个好工具;用运的不好,就会影响工作、学习、生活、身体健康等。现在这样说,学生是信服的。</h3><h3> 最后,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好与不好,这个区分的界限在哪里?”结合我们之前一起分析的例子,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结论:“要注意把握时间,不能沉迷游戏”。这就是一个“度”,适度的游戏可以使人放松,过度的游戏却会使人丧失理智,沉迷其中,影响工作、学习、身体健康,甚至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注意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的自制力,抵制不良诱惑。</h3><h3> 孩子们在学习中何尝没有这样的问题,写作文、解数学题,稍有难度就去“百度一下”,适度的用运网络查阅会得到灵感,过度的依赖网络,就会丧失思考能力,学习产生惰性,这难道不算网瘾?成年人的工作如果过度依赖网络,何谈创新与发展?生活、交友、娱乐如果过度依赖网络,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这难道不算网瘾?家庭聚会、亲子活动、夫妻之间,好像所有的亲情都被网络代替。</h3><h3> 这种瘾看不见、摸不着,每个人却深陷其中,并且乐之不疲。</h3><h3> 每天一睁眼,我们就得像皇上一样,处理积累了一晚上的“文件”:浏览朋友圈,回复消息、点赞的、评论的、发个表情表示看过了,关系好的顺便聊两句,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h3><h3> 吃饭、读书、写字、工作、与人交谈,隔三差五的神经质的点开手机看看,生怕错过一条消息,你刚刚说什么?不好意思,我没听到。</h3><h3> 晚上回家,电视机兀自在演,眼睛只盯着手机,电视里刚刚说地震了,哦!我在手机上看见了。</h3><h3> 孩子闹了,给个手机就安静了;夫妻之间,看看手机家庭就和谐了;思念亲人,发个朋友圈就算看过了;逢年过节,朋友圈比现实生活更热闹;辅导作业,有作业帮呀!生病了,百度一下呀!唉,我还是赶紧查一下,我这眼睑是怎么回事吧!</h3><h3> 智能手机真好呀,手握天下,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手机医生说:眼睑跳,不是没休息好,就是神经缺营养了,总之要吃B族维生素,或者吃点谷维素,正好家里有谷维素,那就吃点吧!几天之后,好了!太惊喜了。</h3><h3> 这不,一大清早的发个说说表达一下喜悦,顺便找个存在感。再感慨一下,孩子们都懂的道理,到成年人这里怎么就不懂了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