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且行且思

兰心小语

<h3>昔有龙场悟道,今有北京明理。由五彩斑斓的金秋到雪花飞舞的初冬,三十八天,与来自31个省份的六十四名学友,汇聚首都,学教育、思管理、悟人生。</h3> <h3>培训中,聆听26场专家讲座、走访4所北京名校、参与6次小组交流、做2次微分享,从国家实事到党建工作,从学校管理到课程规划,从国学经典到信息技术应用,让我们明确教育改革方向,精察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了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知晓前沿教育动态。这次培训中最难忘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活动形式:小班化专题课、结构化研讨、现场教学、微论坛、校长讲坛等,我们既是被培训者,又是培训讲师,每一次互动都能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让行与思结合起来,甚是美好!</h3> <h3>这是一次彻底的洗脑!26场高端专题讲座,轮番轰炸我们滞后的头脑,是距离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外面的世界足够精彩!授课教授或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比如国家教育司的李静波、宋磊、王炳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李永贤、杨志,北师大的王炳林、褚宏启、洪成文、徐梓、武法提、毛振明;或是国际国内专项研究的首席,比如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张渝鸿,北师大幼儿教育专家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滕珺;或是国内知名校长,比如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北京实验二小校长卢咏莉、北京星河实验小学国美校区李玮校长。每一位都是响当当的大咖级人物,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他们把多年积淀的思想倾囊相授,我们如饥似渴,不忍错过一句话、一个观点。这种近距离学习的殊荣多几次该有多好!</h3> <h3>大咖———王炳林教授</h3> <h3>信息化专家———武法提教授</h3> <h3>偶像———钱志亮教授</h3> <h3>清华大学气质高能女———张渝鸿教授</h3> <h3>这是一次全新的思考!小班化结构性研讨让我们找到了专题研讨的秘密武器,和学生一样围绕一个主题,分小组多层次、多角度开展讨论。研讨过程中,按照按照个人梳理、小组汇总、小组归类、组间分享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目标要求,放慢思考的脚步,使每一阶段的研讨紧张有序,保障研讨质量,实现既定研讨目标。</h3> <h3>这是一次充分的交流!每位教授讲课前都会有一位校长分享本校特色工作,每周三下午都是组内研讨交流,主题包括党建工作、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学校规划等。如果说教授讲座是理念的特色小炒,那么组员的分享就是实践的蔬菜沙拉,每位组员都毫无保留的展现本校风采,各显英雄本色,在分享中相互滋养,彼此熟悉 !</h3> <h3>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选修了两次读书会,邂逅了北师大两位资深教授,肖甦和丁道勇,一个是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中国第一人,一个是资深的杜威教育理论研究者,让我知道了读书会的另一种形式,那就是读通、讲明白!</h3> <h3>这是一次真实的学习!走近四所学校,听课、分享办学经验、参观校园文化,我们走近真实的北京,走近首都平凡中彰显个性的学校,他们没有光鲜的、不可复制的外表,看上去似乎和我们“一样”,细细聆听、用心品味,扎实深厚的课程理念、教研文化让我自叹不如!</h3> <h3>三十八天如此短暂,班主任老师的悉心照顾、学员之间亲切的互动交流,六十四张不同的面孔、六十四种南腔北调的乡音,刚刚熟悉就要分离!古语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我们更应知之于真切,笃行于实处,让教育之花开遍天山南北,扎根于黑土之中、海岛之上、雪山之巅。</h3> <h3>思考一:学无止境。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所作所为。世界很大,多出去看看!既要看真实的世界,还要看书中的世界,多学习教育理论,多学习名家经验,要学会站在前人和巨人的肩膀上,少走弯路,</h3><h3>借力而行!</h3><h3>思考二:且思且行。实践出真知!我们每个人、每所学校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不断尝试挑战自己和团队的工作经验,大胆创新,及时梳理,客观总结,不要安于当下的舒适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做教育,与社会链接、与家长链接,与时代链接,做永远在路上的真教育!</h3> <h3>蚕眠桑而茧结,蜂饱花而蜜成。容量满满的三十八天!且学且思的三十八天!每一次学习,都让自己的知识扩大了一个圈,唯有不断努力,让自己成为教育改革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不断提升、不断沉淀,直至成就最好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