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哈尔滨

王德山

<h3><font color="#010101">一条马路,哈尔滨发展史缩影;一条马路,见证百年历史沧桑;一条马路,承载多少历史记忆。</font></h3> <div>&nbsp; &nbsp; &nbsp; &nbsp;19世纪末期,沙俄的中东铁路工程局先遣队落脚在香坊的田家烧锅,而工程局机关大批人马是后来乘船抛锚在今小九站。他们用马车拉运器材与筑路材料往返于两地之间,从现在的中央大街到秦家岗过马家沟直达老哈尔滨(今香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便踏压出这条泥泞的土路。后来,随着俄国人修建了哈尔滨火车站和圣·尼古拉大教堂,这条街(今红军街)便繁荣起来。&nbsp;<br></div>  因为哈尔滨火车站就在这条街路上,所以街名开始叫车站街。据说因为沙俄将军霍尔瓦特以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的身份,掌握哈尔滨的最高权力十多年,在其下台后,继任者沃斯特罗乌莫夫于1921年将车站街(现红军街)、通道大街(现中山路南岗段)、陆军街(现中山路香坊段)改称为霍尔瓦特大街。曾经的热播电视剧《悬崖》就是根据小说《霍尔瓦特大街》改编的,红军街就曾是霍尔瓦特大街的一部分。 <h3><font color="#010101">一条百年马路,一部城市殖民史,帝国主义列强在哈尔滨的历史见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随着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重要的枢纽城市,大批俄国移民纷纷涌入淘金,一座欧洲流行风格的火车站诞生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座城市因铁路而生,成为东北名城、中国名城、世界名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中东铁路最高统治者霍尔瓦特命名的一条大街,百年魅力不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0年哈尔滨火车站作为中东铁路总枢纽,站内设南北两个线群:北线群:有11条线路,供东(哈尔滨至海参崴)、西(哈尔滨至满洲里)、南(哈尔滨至旅顺口)三个方向线路的旅客列车到发用;南线群有9条线路,供货物列车编组和调车用。据《哈尔滨站志》载,哈尔滨站建站之初,客流量并不大,每天开行客车6对,混合列车3对,日均乘降旅客185人。当时,东清铁路上跑的火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4年落成的哈尔滨火车站和站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10年开始发售站台票;1911年2月16日,发售至俄国、日本的联运客票。这是哈尔滨站1907年的样子。如果没有搞错的话,这时在车站大门拱顶上多了钟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5年的哈尔滨火车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0年的哈尔滨火车站。那个时候,哈尔滨站前的广场上还没有高楼大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日军为加大掠夺,对哈尔滨站进行了扩建,先后修建了一站台至三站台地下人行通道,和通往双合盛、东和油坊、福兴恒等8条铁专用线和2条铁路支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华尔道胜银行1902年在哈俄国经济殖民总部建立,中东铁路在中国铁路殖民的金融代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俄国领事馆(1907年),俄国人的“戈比旦乐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5年伪满洲政府收购中东铁路之后,哈尔滨站每天开行8对旅客列车,包括当时的经典特快列车“亚细亚号列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9年10月26日,第一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站一站台,被朝鲜爱国人士安重根刺杀,震惊当时的世界(2014年10月19日,在哈尔滨站前开放安重根义士纪念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大街行走的日本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东铁路将总部设在哈尔滨,俄国流亡贵族和侨民汇集于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远东知名的欧风火车站,哈尔滨近代先进的火车站。中东铁路将总部设在哈尔滨,俄国流亡贵族和侨民汇集于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霍尔瓦特:中东铁路管理局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眼前这栋建筑就是哈尔滨的“白宫”(霍尔瓦特官邸),一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门高窗大,外形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给人以粗野、冷酷的感觉。正门水磨石台阶上,镶嵌着黄铜的“SACVE”,词义“保持荣誉”。楼顶四周筑有围栏,中间隆起,饰有卷花浮雕。据说楼内当年十分豪华,除了生活必需,还有办公室、会议室,保命用的警卫室和地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898年霍尔瓦特(中)在军中。霍尔瓦特大街(</font>今中山路)位于秦家岗,今南岗区的中东铁路管理局。</h3> <h3><font color="#010101">车站街(霍尔瓦特大街,今红军街)南望,左侧是大和旅馆,远处的圣·尼古拉教堂隐约可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7,出现于哈尔滨早期有轨电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8年,哈尔滨霁虹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东大直街与新买卖街交角处是秦家岗的商业中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秋林公司南岗新楼竣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些老照片,就连老哈尔滨人都未必见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17年 秋林公司总部迁至哈尔滨。1937年 由英国汇丰银行接收经营。1941年 由日本接管,更名为“秋林株式会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45年 由前苏联政府接管。1953年 10月移交中国经营,“中国国营秋林公司”正式成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莫斯科商场建于1906年,为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的砖混结构,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46号。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馆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莫斯科商场,旧址位于今南岗区红军街46号,砖木结构,属典型的艾尔诺贝新艺术风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原址位于哈尔滨市秦家岗中心广场,即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博广场。教堂建于1900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为中心,六条大街呈放射型散开,四通八达。(博物馆大转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火车站望去的车站街,后称霍尔瓦特大街今红军街。左侧的东清铁路宾馆和道胜银行已经落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奋斗路当年以马家沟桥为界,北段诚信买卖街(后称义州街),南段称果戈里街(后称果课街)。图为果戈里街,左侧楼房曾为乌克兰俱乐部;右侧为日本领事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南岗西大直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你是,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城市新生的起始点,是俄侨民的深刻记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早期的邮政街还很空旷,处处绿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新买卖街与山街(现一曼街)交角处普育中学(现哈市三中)的中国式建筑,秦家岗独树一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0年代,哈尔滨西大直街,东清铁路管理局大楼(现为哈尔滨铁路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6年,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开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6年12月15日 俄国外阿穆尔(黑龙江)军区司令部(现大直街哈铁卫校旧楼,1904年建)被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8年奥连特电影院,今天的和平电影院在新市街,今南岗区创办;1912年被焚后重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法式柱式装饰。整个建筑和谐、明朗、充满力量,虽经百年,依然以粗线条的勾勒魅力无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滨日本领事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滨商业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通道大街,曾称霍尔瓦特大街,今中山路,阿穆尔军区司令官邸也是早期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1年,哈尔滨第一音乐学院成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俄罗斯帝国总领事馆(哈尔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滨田家烧锅,是香坊区最早的名称,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805年(嘉庆10年),山东黄县人田保辉、田炳辉兄弟一家6口人由河南(现吉林省榆树县)来到香坊(今香坊红旗大街东部),几经开荒达到约300垧地,终于落脚扎根。从此开办烧锅,此地人口聚居后逐渐形成了较大城镇,历史上称“田家烧锅镇”。</font></h3> <div>施德洛夫斯基派人从阿勒楚喀城带回烧锅的东家田光耀、田明耀兄弟,最终以8000两银子(一说为1.2万卢布)买下田家烧锅的全部房产,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的驻地。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全体人员乘船抵达哈尔滨并来到田家烧锅,香坊地区成为中东铁路工程局在哈尔滨的“中心”。</div> <h3><font color="#010101">1898年4月23日,俄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率特别考察队到哈,驻田家烧附近的大车店,为即将来哈的筑路工程人员安排住处。5月5日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考察队收买田家烧锅,作铁路工程局驻地(此时,田家烧锅有房32所,因受匪滋扰已停产)。1900年7月,田家烧锅镇被俄军焚毁,其名随之消失。</font></h3> <h3>1900年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并正式生产”哈尔滨啤酒”。<br></h3> <h3>1908年 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改名为“古罗里亚啤酒厂”,转由俄国人乌瓦特夫经营。1932年 “古罗里亚啤酒厂”改名为“哈尔滨啤酒厂”。转由捷克人加夫列克和中国人李竹臣共营。<br></h3> &nbsp; &nbsp; &nbsp; &nbsp;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原名“中国大街”,1928年改称“中央大街”沿袭至今。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央大街,更是这座城市中最具异域风情的地方。全长1450米的中央大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5栋。这些建筑汇聚了巴洛克、文艺复兴、折衷主义等多种欧式建筑风格,因此也被人们称作“室外建筑艺术博物馆”。每一座建筑都见证着这条街道的历史。<br>  犹如一部老电影,哈尔滨老街的名字,把我们带回了那曾经的岁月,带回了那个往日旧梦。哈尔滨市不少街曾用国名命名,如日本街(现道里西六道街)、高丽街(现道里西八道街)、比利时街(现比乐街)、罗马尼亚街(现芦家街)等;有的是以外国地名命名的,如华沙街(现安平街)建国后,哈尔滨一些有奴役色彩的街名都改了名,如协和街改称人和街,靖国路改称和平路,兴满大道改称和兴路,康德路改称康安路等。这时期出现许多以抗日民族英雄命名的街道:如正阳街命名为靖宇街,新城大街命名为尚志大街,水道街命名为兆麟街,山街命名为一曼街,同时将江沿街命名为斯大林街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市的一些街道又改名了,如中央大街被改称防修大街,友谊路改称反修路,地段街改称反帝街,康安路改称红卫兵路等等。仅1966年就有41条街路改名,友谊路过去叫“警察街”,是因1899年俄国人在这里设立了第一个俄国警察局而得名。五十年代苏联援建了中苏友谊宫,所在的警察街,自然更名为友谊路。 <h3><font color="#010101">清末,哈尔滨开埠后,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初具规模。</font></h3> <h3>清末,哈尔滨警察街(现友谊路),因俄警察局设在此而得名。<br></h3> <h3><font color="#010101">铺石头前的中国大街经常“翻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2 八杂市始建于1902年,是哈市第一坐市场,有236家商铺,也是哈</font>埠<font color="#010101">最大的一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2 民国时期的一张哈尔滨索菲亚教堂附近的航拍图,图中间索菲亚教堂的左上侧回字形平房建筑即为道里的“八杂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2 老哈尔滨的</font>“八杂市”。</h3> <h3><font color="#010101">1932年7月,哈尔滨松遭遇特大洪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02 哈尔滨八杂市又称南市场,始建于1902年,是哈埠第一座市场,有236家店铺,也是当时哈埠最大的一座。东门面对索菲亚教堂,南门临近透笼街,西门对着新城大街(现尚志大街),北门对面是北市场(现麦凯乐哈尔滨总店位置)。</font></h3> 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哈尔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涌现出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div>1932年4月26日——虹口公园爆炸案发生。是由国民政府和流亡中国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共同策划实施的暗杀一二八事变中进攻上海之日本军政要员的行动。2月16日——日本在中国东北策划组成伪“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日本当局发表声明,称“东北已脱离中国而独立”并决定成立伪“满洲国”。6月16日——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须安内”的发动方针,亲任“剿共总司令”,纠集63万兵力,开始第四次军事“围剿”。9月13日——日本开始向东北武装移民。移民按军队形式编组,发给武器,实行边耕边战。10月5日——中共激烈反对国联报告书,指责它“是帝国主义强盗侵略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最露骨,最无耻的文件。”10月15日——由于叛徒告密,前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在上海被捕。<br></div> <h3><font color="#010101">1924年,哈尔滨,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3年,日本人杉原千亩(左侧带礼帽男子)和俄罗斯旗子克拉夫季娅(右侧俄罗斯女子)在哈尔滨街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0年的哈尔滨是外国人乐园,日本人在买花,俄国人在卖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4年,哈尔滨,万国洋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4年,哈尔滨中央大街,对面的西式建筑为著名的马迭尔宾馆,街中行人大多是俄罗斯族和其他外国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大街上行走的外国妇女,随便惬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车水马龙的哈尔滨街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南段高处眺望阜头区,地段街全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过去的马迭尔影剧院(现在的马迭尔宾馆),现在来看也是洋味十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滨(中国大街),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为哈尔滨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沉淀下了深厚而独特的底蕴。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只能透过一些珍贵的影像去感受那些尘封的故事。</font></h3> <h3>过去的马迭尔影剧院(现在的马迭尔宾馆)<br></h3> <h3><font color="#010101">那个时候,中国大街上几乎都是外国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大街(中央大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尚志大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大街(中央大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街头景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冬天的街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大街(中央大街)女子体育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大街(中央大街)是摄影师的“宠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大街(中央大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大街(中央大街)上行驶的四轮马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大街(中央大街)前来做交易的4轮马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俄国人的食品店(地址不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9年,俄国人在哈尔滨的商铺,具体地点不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8年时端街街景,街道为石头路面,照片显示路段临街为一栋平房,有两家商号,左为“祥顺兴理发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8年时端街街景,左为“祥顺兴理发馆”,右为“德发祥鞋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45年,苏军解放哈尔滨,受到中国民众夹道欢迎。但随后,苏联老大哥几乎将东三省洗劫一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45年他们是城市的解放者,也留下了疯狂和贪婪的劣行。</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东正教堂逐步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在铁路沿线的旅大、沈阳、哈尔滨、满洲里、横道河子、窑门(今德惠)等地先后修建了大大小小130多处东正教堂。东正教堂成为俄籍铁路员工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活动场所。<br>  东正教以中东铁路为中心的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东正教在东北发展的黄金时期是1922-1924年,这期间因中东铁路局和东正教教徒的多方努力和筹备,由梅福季出任主教的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成立。教区成立后,一改之前东北各地东正教政令不一,领导混乱的局面,开始了东正教在中国东北传播的新篇章。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所辖的势力范围主要是东北三省,东正教在中国东北传播的过程中新建了大量的教堂、修道院等宗教设施,还积极的发展慈善事业、文化教育事业,从事工商业活动等,对中国东北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但不可忽略的是,这种影响都是在其文化外衣下的文化侵略。<br>  东正教是与天主教、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正教。又因为它由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亦称希腊正教。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相继脱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辖,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目前则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礼仪的东正教会。 <h3><font color="#010101">1898年,这是俄国人在黑龙江建立的第一个教堂,在哈尔滨香坊区(当时叫田家烧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原址位于哈尔滨市秦家岗中心广场,即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博广场。教堂建于1900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尼古拉大教堂:始建于1898年,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大直街和原霍尔瓦特大街广场中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索菲亚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索菲亚教堂出资人,哈埠巨商契斯恰科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历史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阿列克谢耶夫教堂(老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伊维尔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70年,哈尔滨圣母领报教堂(布拉格维音斯卡娅教堂)被拆毁。这座教堂被称为远东最宏伟、最壮丽的教堂,倘若这座教堂还在,也许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就不是圣·索菲亚教堂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东正教墓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19年3月22日落成的哈尔滨圣母报喜教堂</font></h3> <div>当年的哈尔滨相继有过东正教墓地、犹太墓地、鞑靼墓地、卡拉派墓地(即哈尔滨地方文献中的卡拉伊姆教)、天主教墓地等外国人的专属墓葬区域。照片中的墓地是当年位于哈尔滨新市街(现东大直街)的俄侨新墓地,紧邻东正教信徒祭祀逝者的场所——圣母安息教堂。虽然上述这些墓地有的迁移他处,有的早已无存,但是我们仍能够透过历史影像来感受到流光碎影中的沧海桑田。<br></div><br> <div><br></div>&nbsp; &nbsp; &nbsp; &nbsp;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又称圣母庇荫教堂、乌克兰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原为俄人旧墓地,最初在墓地建造石结构祈祷所一处,高约2米,内设圣母像和烛台。1922年动工建造了木结构教堂。1930年由俄国著名建筑师吉达诺夫设计,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在木结构教堂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现在的砖石结构教堂,是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教堂。<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感谢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使我们得以回忆过去的岁月。(所有信息源于网络,如有不适联系删除,谢谢!)<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金朝建立前后,哈尔滨地区的社会、经济曾有过空前的发展,居民主要集中在运粮河、何家沟、马家沟和阿什河河流沿岸。几个古城的位置分别位于今道外区万宝镇后城子村北(万宝古城)、道里区太平镇松山村西(松山古城)、平房区平新乡平乐村正黄三屯西(平乐古城)、道里区群力乡四方台村南(四方台古城)、香坊区幸福乡,莫力村东(莫力街古城),直至元、明两朝古城仍很繁盛!后来清初旗人入关后东北封禁导致了哈尔滨地区人类文明大倒退,直至道光年间东北弛禁以后,呼兰河下游和阿什河沿岸一带才有大批人丁移入。到中东铁路修筑前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在今香坊、顾乡、松浦一带。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支流,除了我们熟知的呼兰河(哈尔滨段的最大支流),阿什河、马家沟河,还有:何家沟(道里)、信义沟(香坊)、库叉河(道里),小黄河(太平),庙台沟(香坊)。<div>&nbsp; &nbsp; &nbsp; &nbsp;南岗名源自秦家岗,主要指的是现在火车站一带,最早最早(清朝后期)南岗有人居住的区域只有:马家沟村(就是现在花园街往文昌街方向这一带)、尤家窝棚(哈西哈尔滨学院到西典家园这边)、白家窝棚(就是林兴路,延兴路科大小区这边)、张老道屯(现在医大二院后身,征仪路左右)、杨马架子(现在哈西大街,哈尔滨大街合围区域)、哈达屯(现哈达村)、新发屯(就是新发小区一带),后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尤其是中东铁路局(现哈尔滨铁路局)修建在南岗,南岗地区才慢慢发展起来!<br></div><h3> 圣-尼古拉教堂,是纯“木刻楞”机构,没有一颗钉子,完全是木头卯上了!当时是远东地区最大随军教堂!老哈尔滨人称之为:喇嘛台,这本是侨民文化留给哈尔滨人民珍贵的纪念品,结果“文革”被拆了……</h3><div>&nbsp; &nbsp; &nbsp; &nbsp;道里区最早分为埠头区、新阳区、顾乡区三个区。安字片, 位于经纬街偏南,新阳路两侧。南起安心街,北至安隆街,东起安道街,西至安红街区域。因其大部分街巷都偏斜,故也称 “偏脸子”现在也有人这么叫。这边的街路均以“安”为首字命名。最早这片只有安静、安道、安隆街有居民,其它均为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后来的俄国侨民在此地栖身、谋生,逐渐形成了安和、安详、安德、安发、安康等几个简陋街路。1915—1922年东欧部分国家的难民涌入哈尔滨,在这一地区建立“纳哈罗夫卡村”,纳哈罗夫卡是由俄转化而来,为懒汉、无耻之徒之意。最早这些街没有名字,哪条街住了哪个俄国人,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可后来解放后这么叫就不成了,就改成各种安X街了!<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地德里,这个名也是由俄语转化而来,是抚顺街一带最早的名称。中东铁路通车后,在这边设立停放机车的库房,当然现在的哈尔滨铁路局机务段、车辆段也都在这边!按汉语的发音就是“地包”,也叫地包小市,当时这里有一条通向顾乡屯、秦家岗和傅家甸(道外)必经的土路,原称味地包头道街,就是现在的抚顺街。大地包和小地包这里原来是一个大集市 据说很热闹,买什么的都有!九站,哈尔滨人称之为:小九站!为什么呢?因为原来友谊路上是有铁路的,九站就是一个火车站!道外还有八站,就是八区。</div><h3> 道外原来叫做傅家甸,本来叫做傅家店,就是傅家人开的大车店(类似旅店)的意思!除了傅家甸还有:岗家店(现八区附近)、四家子(现道外十六道街一带),后来合称傅家甸,解放后又分为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分界线是现在的道外二十道街,道外是1953年才最终成立的。</h3><div>&nbsp; &nbsp; &nbsp; &nbsp;桃花巷东起靖宇南头道街,西至景阳街。曾经是哈尔滨早期形成的餐饮服务一条街,有客栈、旅馆、烟馆和妓院,是道外区有名的街巷。1995年之后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造与南勋街相通,更名为南勋街,桃花巷就消亡。当年(建国前)荟芳里在哈尔滨“妓院界”最为著称。荟芳里地处道外南十六道街的圈里一带,现在是荟芳里小区!<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太平区得名于太平桥,太平桥的位置当年是一座浮桥,来回行走很不方便,100多年前三棵树屯占荒户陆氏后裔陆廷祯发起募捐,修建了一座跨河的木桥,为祝福通行顺利,祈求居住安宁,不再遭受水灾、瘟疫、官吏和土匪的骚扰,群众把这座桥称为"太平桥",功德无量!<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三棵树,以前太平区域内多是沼泽地和荒草甸子,在松花江的南岸(今哈尔滨塑料五厂址),有自然形成一个黄沙土岗,由西向东好像一条土龙横卧大地。在这个土岗上,生长着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三棵榆树,这三棵树近看三足鼎立,遥望尤如三把伞盖,非常壮观。后来在这里定居的人就把这片叫做三棵树屯!这三棵老榆树后来被日本人给砍了(太可恶)。<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香坊区是哈尔滨最早开埠的区域,田家烧锅(现在安埠街,轴承厂左右)酿出了哈尔滨的第一桶白酒!油坊街上有个牌子介绍了香坊的由来。香坊清朝时也称厢房,也有一说法称,现在香坊公园南门那个位置有做线香的商铺门上刻着“香坊”两字,总之是两种说法!香坊又称老哈尔滨,上号!香坊有一个黑龙江最大的园林:马家花园又名遁园。原为马忠骏的私家园林,就是现在的建成机械厂,乃至农大这边。<br></div><h3>&nbsp; &nbsp; &nbsp; &nbsp;香坊有个白毛小区,是因为这里有个白毛将军府,现在还在白毛小区里面,这个白毛将军是谁呢?他就是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局长,霍尔瓦特将军,红军街当年就叫做霍尔瓦特大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