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随着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的持续升温,非遗传承道德文化志愿者走进了云南广播电视台(飞屋地图),窦老师、闫老师等一行来到广播室,现场聆听她们讲述年画背后的故事,广大市民可到六号馆A83展位了解和体验印刷武强年画,提前迎接浓浓的年味,感受节日的幸福!</h3><h3><br></h3> <h3> 武强县,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武强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千年古县"。</h3><h3> </h3><h3> 据史志记载,武强始于夏商时期,正式建制于两汉。仅被称为“中国农耕文化杰出代表”的武强年画就有600多年历史。</h3><h3> </h3><h3> 武强县历史文化悠久。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于今武强境南部置武强侯国,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这里曾是战国强秦破赵、北宋杨延昭抵御辽军的古战场,郎子头、杨武寨、堤南村等村名的来历对此进行了印证。 </h3><h3> </h3><h3> 做为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在武强县的村庄、街道、公园、河边等地,武强年画的元素几乎随处可见,构筑成了武强一道独有的人文景观。</h3> <h3> 武强年画起源于宋元时期,她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其制作流程“绘、刻、印、裱”全部为手工工艺。地方特色鲜明,乡土韵味浓厚。</h3><h3> 2003年,武强年画被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十大试点之一,武强木板年画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农耕社会缩影”、“东方圣经图解”。冯骥才先生题词:“应说年华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br></h3><h3> 文化部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遗”。“经过几易其稿,由我们中心承担的申报文本已顺利通过了文化部组织的专家审核。”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坤说。</h3><h3> 冯骥才表示,国家一旦正式提出木版年画申遗,中国民协和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将会进一步提供学术方面的支撑。“一旦中国木版年画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将有利于中国文化资源的根本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h3> <h3>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享誉国内外,相继登上了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2010年5月31日,胡**与小朋友在中国科技馆亲手刷印“六子争头”年画,10日画版在武强年画博物馆内收藏。2014年由冯骥才担任总顾问、张建军担任总撰稿和制片人、河北省文联、衡水市委宣传部、武强年画博物馆等单位联合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武强年画》精编版于农历正月初九、初十连续两晚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中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纪录片《武强年画》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创作主旨,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髓。</h3> <h3><a href="https://v.qq.com/x/page/k3040dt5n2e.html?vuid24=jXcSfm%2FTXLZmr6VumEH6Aw%3D%3D&amp;amp;ptag=2_7.7.9.20510_copy"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点击观看道德文化志愿者做客云南广电</a><br></h3> <h3> 清代古版《六子争头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新创作的《六子争头》曾入选国际和平画展并得奖。此图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体现了古代年画艺人的聪明智慧,观之趣味无穷。</h3> <h3> 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中国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h3> <h3> 劳动人民经历了千百年与风雪严寒的搏斗,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创造出许多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九九歌”。</h3> <h3> 为什么不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h3> <h3> 中国人重孝道,历来有“百善孝为先”之古训。天地祖先为人伦之本,上至国君下至庶民都把祭祀看作是头等的大事,故国有太庙,族有祖祠,家有祖龛。祭祀是承祖旨、祖灵的命信之根,生命的前提基因缘祖,常祭祀此性基在,断承此性基亡为断根之命。</h3><h3> 画面上层是庙堂建筑形式,堂上主位端坐两位先人。高悬的匾额上写着“德宅芳春”,红柱子上的对联是“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意为祭祀先人不断香火。中层画的是灵堂,牌位上写着“三代宗亲”。下层画的是前来祭祀先人的晚辈。这种祖宗神位的家堂,祭祀祖灵可以上达天意、福佑后人。两厢刻印有6幅孝行图,用以昭示后人恪守尊祖孝先之古训。凡是大事大业大家族长存于世,都建根不拔、报信不失、祭祀相承不绝。没有矢志以恒的抱信建设、没有宗旨不断的相承就没有未来的昌明。</h3><h3> 在复兴中华文明的呼唤中,祖承有继,祖明有尊,是中华之子应有的民族自尊良知和本能。复承应从简从易的从家祠开始,以家祠之承上朔中华的圣明之承,以家承自规正民俗民风,共兴国本道德,共振中华文明。</h3><h3> 历史事实证明,家祠承是社会文明有序稳定的重要部分,对于家族德育具有很高的自发能动价值。所以,在所有传承形式中,中国家祠传承形式应当得到充分的历史认证和与时发扬。家祠文化与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具有高度统一性、沿承性,能给在失信危急中以整体的家信达中华祖信之心的归依和寄托。</h3><h3>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人类的全部文化理论,本体(灵魂)、传承(命脉)、应用(归展具说)是文化生存的三大支柱。</h3> <h3> 孔子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史记》等文献都有记载,通过综合文献资料与文物考古资料可以给予相互印证。第一次据《水经注•渭水注》载,是在孔子17岁时,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第二次《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第三次《庄子•天运》记载,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第四次在鹿邑。</h3><h3> 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h3> <h3> 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蝠”与“福”字谐间,借以表达吉祥之意。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h3><h3> 万物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是通向一切美好境界的本源之基。德心为觉为愿,觉愿之举是德。德从三施来,财布施得福报、法布施开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舍转为德土,德土生福乐,三施三资粮,乐舍一切时空无记中。舍我奉献付出是真福、真乐、真慧。</h3> <h3> 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武强传统年画对联,此对联为喜鹊登梅,按笔画形态组字,巧妙自然。据分析,由武则天书太子升仙碑上的花鸟字演变而来,相传为明代古版,现珍藏在武强年画博物馆。内容是劝导家庭和睦,以穿插在梅花丛中飞鸣跳跃的喜鹊形成文字的笔画,并借“喜上梅(眉)梢”之谐音,以喻家庭和睦,喜笑眉开。文字的笔画形态系从“太子碑”的飞白书花鸟字承袭下来,而较多地增加了绘画成分,以鸟的形态变化追求书法意趣,书画一体,既是画又是字,结合自然,生动有趣。</h3> <h3> 以汉字楷书为基础,另行拆装组合,按照八仙的身世、物器、仙迹等不同行色,单字结为群体,或省略,或借用,移花接木,相辅相成,巧妙自然的形成富有诗意的文学韵味,描写生动神奇的仙家玄机,有跟哪位仙或字有缘自动归依之说。它的读法是从上往下,从左至右,依次是:</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钟离点石把扇摇,果老骑驴走赵桥,</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洞宾背剑清风客,国舅瑶池品玉萧。</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彩和手执云扬板,拐李先生得道高,</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仙姑敬奉长生酒,湘子花篮献蟠桃。</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这是作者运用道家的组字方法进行创做的,饶有情趣,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这种组合的文字,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识 得 东 风 面,家 家 现 祥 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 藏 神 韵 秘,送 去 福 进 门。</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中国的祖道文化,既是所有文化生成、发展的根,又是所有文化终极统一的归。中者中道,华者普育十方,人民一切灵,共和一家人,国号已经寓旨了大同的人间世界,这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种族、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抗拒和更改的祖国之光和人类必成之圆,这也是唯一能使整个人类、使一切文化的心最终都趋于统一的希望之识。终究在规律、法则、事实面前,会使人类进步文化的人心都无法否认割舍它的道德本性之根,因为它是人纲、业纲、国纲,宇宙的总纲,这就是中华民族无尚的拥有、无尚的福音、无尚的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