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冬至纪念谁?
冬至(Winter Solstice) 时在公历12月22日左右 ,又叫冬节,是我国四大节日之一,虽无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热闹,但却是一个“安身静体”的日子。
殷周时,以冬至前一天为岁终,后二十四节气则以冬至为首。是日,国人有吃饺子(dumpling)、湯圆(<i>tangyuan</i>,a kind of stuffed small dumpling ball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羊肉粉汤(mutton and vermicelli soup)、以及在立春之前吃些坚果(nut),诸如花生(peanut)核桃(walnut)腰果(cashew nut)榛子(hazelnut)栗子(chestnut)杏仁(almond)和松子(pine nut)之类,据说可以生成一氧化氮,软化血管,降低血压,提升体内阳气。
苏州人冬节习俗吃馄饨(wonton),据说是两千多年前的吴王吃厌了各种食物,口舌乏味,冬节那天西施为他做了一碗馄饨,竟引得他大块朵颐。
冬节吃东西,最有意思的是广东海陆丰地区吃“冬节鸽”,原名“冬节蛤”,又叫 “冬节青蛙”。乍听之下,以为是动物,其实不然。它同属于面粉包粿类的汉族小吃,其形状像蛤蜊肉。
冬至自殷周以来作为年节(即现在的春节)延续了一千多年。作为冬节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冬至是为了纪念谁呢?从吃饺子的习俗来看,可以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此言为为官者崇,而身体力行者罕。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羊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取名“饺子”。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我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粤语谐音“瞎搞”)、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东北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h3><h3>然而,冬至也有不吃饺子的,广东信宜人就跟过端午节一样吃粽子。这粽子像一节节小竹筒,不知他们瑞午节是否也兴吃这种粽子。</h3><h3>由此可见,世上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绝对是不存在的。因此,信任、忠诚、服从、一致、正确等概念不宜与之搭配,若硬性搭配,那只能是忽悠或欺骗,甚至自欺欺人。</h3><h3>冬至除了吃饺子,还吃狗肉。据说这也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汉族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h3><h3>但越是好吃的东西,其中的风险越大。前几年,有关毒狗肉的事件时有发生,个中情形诡异复杂,需另文绍介。不过 ,吃狗肉在欧美民族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可见,中美人民之间确有许多互不理解进而互不买账之事,无需大惊小怪。</h3><h3>综合起来看,冬至还是吃饺子比较安全,一则可以进补御寒,二则可以缅怀医聖张仲景。</h3><h3>
<br></h3> <h3>张仲景画像。</h3> <h3>张仲景故里。</h3> <h3>广州初一新生所做的汤圆。</h3> <h3>饺子。</h3> <h3>馄饨。</h3> 坚果。<h3><br></h3> <h3> 海陆丰的“鸽子“。</h3> <h3> 信宜粽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