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健身会所……</h3><h3>教练:您在温州无论是在健身圈还是跑圈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您为什么不开健身会所……</h3><h3>实话实说两个原因:</h3><h3>1:经济实力不允许啊……</h3><h3>2:群雄混战时期~吕布也只是牺牲品</h3><h3>今天我就细说一下,今后大家也就不用问了,我也不用再回答这个问题了!</h3><h3><br /></h3><h3>做老板首要要亏得起,静心做服务做口碑,这样的老板可以说几乎没有,大部分老板都是主业贴钱做会所,被所谓的销售精英忽悠了,就是那种专做预售的销售精英,健身会所最忌讳做预售,挣快钱,</h3><h3>然后健身会所是地地道道的真真实实服务行业!</h3><h3><br /></h3><h3>也就是说只有真的有闲钱,热爱健身的老板投健身俱乐部才能持续长久,一般人真的扛不住啊……</h3><h3><br /></h3><h3>因为健身房里就只有老板是不赚钱的,</h3><h3>话说:健身房里的私教、会籍顾问、前台、保洁大妈等各个岗位的人都能赚到钱,除了老板。这是真的⬇️</h3><h3><br /></h3><h3>也有挣钱的老板,比如资源整合到位的,如:和酒店,房地产商合作的分成模式的,不用租金,招聘培训广告宣传渠道都省了,省了装修的费用……</h3><h3><br /></h3><h3>那么大部分赚不到的老板,之所以赚不到钱,主要是源自于健身房销售性质过于浓厚以及预售机制。</h3><h3><br /></h3><h3>这种方式,让俱乐部从上到下都不重视员工,更不重视已经付过钱的会员,用户体验变得很差。</h3><h3><br /></h3><h3>先举个例子:</h3><h3>以北京2000平方米的社区健身房为例,一般前期投入每月15万至20万元的房租、300万的装修费、150万的设备投入、25万的人工成本(1个月)。</h3><h3><br /></h3><h3>该健身房运营前半年需投入近700万元。</h3><h3><br /></h3><h3>如果资金不够雄厚:</h3><h3>一开始的错误因为急于收回前期大部分成本,健身房开启了"疯狂"预售,卖年卡、两年卡、三年卡、我甚至听到过10年卡,这种奇葩的卡种;</h3><h3><br /></h3><h3>会籍不能单卖,还要和私教课一起卖,10节、20节起。每卖出一张年卡和一节私教,俱乐部就对客户欠下了一份服务。</h3><h3><br /></h3><h3>为了卖出更多的卡和私教,老板会加大销售提成比例,但也带来了过高的营销成本。</h3><h3><br /></h3><h3>卖出一张年卡,销售人员可以直接提走15%~20%,私教课10节课起卖,一节私教课的价格在300~1000元不等,教练的提成可以达到30%~50%。</h3><h3><br /></h3><h3>这就为以后的经营埋下了隐患。</h3><h3><br /></h3><h3>因为账算错了啊😢</h3><h3><br /></h3><h3>预售的资金回流后,很多老板把这些钱默认为利润装进腰包。</h3><h3><br /></h3><h3>比如第一个月销售了300张年卡,一张2000元,就是60万元,刨去教练的提成、房屋水电,可能还会剩余10万元,这10万元就被老板当作本月利润。</h3><h3><br /></h3><h3>这就是典型的寅时卯粮,健身房不仅仅在做预售而且在做预耗。</h3><h3><br /></h3><h3>正确的计算方式实际上,这60万元的年卡销售额只有1/12是这个月的,理论上应该留出11/12作为剩下11个月的运营费用。</h3><h3><br /></h3><h3>然后无奈的一错再错</h3><h3>很多健身房会把这预售的利润短期内消耗殆尽,导致以后没有后续资金维持未来的正常运营。</h3><h3><br /></h3><h3>那怎么办呢?</h3><h3><br /></h3><h3>他们的解决方案是继续卖更多的年卡,想办法找300个新会员,再卖60万元,然后又一次性把所谓的利润揣到兜里。</h3><h3><br /></h3><h3>从此这种健身房就踏上了恶性循环,所以这部分老板,永远在预支着未来的成本。</h3><h3><br /></h3><h3>销售型企业</h3><h3>由于这种永远需要创造销售额的模式,大部分健身房都是销售型企业。从大部分健身房给销售和私教的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模式上就可以看出这点。</h3><h3><br /></h3><h3>低底薪高提成,这种模式是从纯提成制演化出来的。</h3><h3><br /></h3><h3>底薪仅仅是满足销售人员的居住、吃饭等基本生存需求。而提成的比例可以高达百分之十甚至三十,乃至更高。</h3><h3><br /></h3><h3>这种激励效果特别明显,适合公司成立早期的高速发展阶段。但它也有很大局限性:这种薪酬机制很难跟目标挂钩。</h3><h3><br /></h3><h3>所以一些公司又在这个模式上进行了相应的延展,比如说浮动的底薪;或提成与业务目标挂钩,提成比例与业绩挂钩。</h3><h3><br /></h3><h3>但是这种模式很难满足一些有复杂产品线、需要精细化管理的比较成熟的公司。此外它也会让一个健身房从上到下的重销售,轻服务。</h3><h3><br /></h3><h3><br /></h3><h3>缺乏员工满意度的企业</h3><h3><br /></h3><h3>销售型企业最容易建立的文化是一切向钱看,永远向钱看。</h3><h3><br /></h3><h3>而会籍与私教会每月背负着大量的业绩压力,他们会一再向客户进行销售从而导致客户体验变差。</h3><h3><br /></h3><h3>与此同时,在老板和员工眼中自己也沦为了销售的机器,无论是会籍还是私教。</h3><h3><br /></h3><h3>这也直接让员工的离职率上升,让销售变得更加困难,还频繁造成客户因为教练离职而要求退款。</h3><h3><br /></h3><h3>教练离职后往往就会成为老板的同行与竞争对手。开个私教工作室,成了很多教练离开俱乐部后的第一选择。</h3><h3><br /></h3><h3>销售的极限</h3><h3><br /></h3><h3>我们假设一家健身俱乐部能够不断补充新会员,但是一个店面同时容纳会员的数量是有极限的。</h3><h3><br /></h3><h3>有谁愿意自己去健身还要在跑步机前排队半个小时呢?更别说一家社区健身房最多就能辐射周边2公里内的小区,开车的话是5到10分钟的距离。</h3><h3><br /></h3><h3>当新会员越来越少或会员饱和后,健身房的员工只能建议现有客户再续卡、再购买更多私教课程。</h3><h3><br /></h3><h3>肆意推销让服务下降会招致会员的投诉,直接导致续卡率的下降。</h3><h3><br /></h3><h3>让原本就在缩减的客源更少,一般来说,健身房从第3年起就会面临销售跟不上运营的情况,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倒闭或者转让。</h3><h3><br /></h3><h3>转让时新老板貌似有大量会员资源,其实是背负着大量亏欠的服务。</h3><h3><br /></h3><h3>以上就是某些健身房的老板不赚钱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给自己挖坑。</h3><h3><br /></h3><h3>预售制的企业能否赚钱的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在后面靠自己把坑填平。</h3><h3><br /></h3><h3>我们看很多健身房账面上的现金流是不错的,但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它的利润却非常少,甚至是亏损。</h3><h3><br /></h3><h3>现在中国健身的局面,不比三足鼎立前期好,都在煎熬,都在等待对手倒下,都在拼命的销售,这样就等于把自己经营多年的粉丝活活的逼走,这些人有的去练瑜伽了,有的去跳广场舞了,有的去跑步了,有的去工作室了,有的干脆自己在家和软件练习了,有的去…………………………没有服务只有传销式销售的俱乐部时代还能撑多久……</h3>